当前位置:首页>红色记忆
吴禄贞在延边
发布日期:2019/10/25  发布者:中国观网  浏览:87960

00.jpg

今日之延边,美丽、富饶、繁荣,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的延边各族人民,正以其开拓创新,不断改变家乡面貌,使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欣欣向荣,蒸蒸日上,为建设伟大祖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然而回测至20世纪初期,却与今日大不相同。当时,延边人民正处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制造“间岛问题”所造成的水深火热之中。在这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革命党人、爱国将领吴禄贞挺身面出,勇敢地担负起保卫疆土的重任。他率领广大军民,团结战斗,寸土不让,保卫延边,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1.jpg

吴禄贞建延吉道尹楼被列入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

吴禄贞,字绶卿,湖北云梦县人。生于1880年3月6日(清光绪六年正月二十六日)。少年时禄贞就读于父亲所任教的武昌梦泽书屋。他虽诗、文俱佳,却无心走科举之路。他请求父亲给他讲授格致之学(物理、化学等科学)。他在八岁时曾写过这样一副对联言志:“一拳打倒亚细亚,两脚踢翻欧罗巴”,从中可以看出他自幼就立下了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

1895年,十五岁时吴禄贞父亲病逝,家道衰落。他弃学来到武昌棉麻厂当童工,后入湖北新军工程营当兵,第二年考入湖北武备学堂。湖广总督张之洞读了吴禄贞的应试文章《投笔从戎争先赴》极为赞赏,对文末所附的一首七绝诗:“开卷喜读战国策,濡笔爱写从军赋。安得一战定三韩,投笔从戎争先赴”,拍手称快,并传令油印此文,在新军各营和武备学堂内广为散发。1899年,由于品学兼优,他被选送到日本留学,入陆军士官学校骑兵科深造,为我国留日第一期士官生,从此走上了新的人生征程。

吴禄贞在日本留学期间,对中国人在日本处处受岐视的现象非常愤怒,这更激发了他励志图强的决心。发起组织了留日学生中的第一个爱国团体“励志会”。并由东京去横滨拜访孙中山,深被孙先生的革命主张所打动,当即加入兴中会。1900年国内爆发义和团运动,孙中山决定在珠江和长江流域同时发动起义。吴禄贞、傅慈祥等随即回国,与唐才常共同组织“自立军”起义。“自立军”以汉口为中心,分立五军,吴禄贞和秦力山任前军总指挥。因起义走漏风声,仓促起事,与清军激战数日,终因寡不敌众,起义失败。吴禄贞逃到上海,后潜回日本继续学习,1901年11月于士官学校毕业。

1902年4月,吴禄贞不顾个人安危,毅然返回武昌,张之洞立即下令将他扣押,并亲自“过堂”。结果张之洞反被吴禄贞说服,并委以重任,让吴禄贞当了营务处会办、学务处帮办和军事学堂的总教习,一时袭动武汉三镇。他利用在军中任职之便,在武昌传播革命火种,创建了国内第一个秘密组织“花园山聚会”。他倡导“秀才当兵”,使一批有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纷纷入新军当兵。1903年冬,他应黄兴邀请,同李书城、耿觐光等共赴长沙,筹划创建华兴会。此时适逢清廷在北京创设练兵处,编练新军经良粥推荐,练兵处调他入京。他起初不欲前往,但黄兴力主他北上,说“与其在外无所建树,不若投身中央,何隙而动”。吴禄贞和黄兴相约:“南北呼应,共成大业”!

1904年5月,吴禄贞进京署理练兵处军学司训练科骑兵监督,他仍与湖北革命志士暗中保持联系。1906年10月,他受陆军部尚书铁良委派赴西北考察新军。同年11月抵兰州,吴禄贞身穿便服谒见陕甘总督升允,既未行大礼,又尖锐陈词:“陕甘一带未按要求编练新军,一旦沙俄入侵,何以应变?”升允大怒,当即予以扣留,并诬奏他“冒充钦差”,沿途“需索供应”,意欲就地处决。铁良立即致电允升放人。年底,吴禄贞才回到北京。

20世纪初期,随着日俄战争的结束,日本对中国乃至整个东亚的侵略野心日益膨胀,鉴于“间岛”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日本妄图以“间岛”为依托,建立起稳固的侵华基地,由此挑起了中日“间岛”交涉。

所谓“间岛”,是指朝鲜北部清律、罗津接壤的吉林光霁峪前图们江中泥沙淤积而成的一块沙洲。该洲长约10里,宽约1里,面积约两千余亩。该地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但在清朝以前,中国历代古籍中并未指该地为“间岛”,“间岛”之名,首见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朝鲜官员李重复所作的一份别单中,至于“间岛“成为中日交涉的一个重要内容,则缘于日俄《朴茨茅斯条约》签订后,日本为进一步扩大和巩固在东北的侵略势力,先是利用舆论,伪称“间岛”为“独立国家”说、“间岛”归属未定说,然后又多次派人公然越过图们江,深入到延边地区武装挑衅,同时又通过外交建径同中国政府展开交涉,力图扩大这一地区的侵略权益。

日本欲夺之“间岛”,即今我吉林省东部之延边地区。延边西接长白山,南滨图们江,东邻沙俄,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到了清代,朝廷为了保护其发祥之地,对这块地方采取了“封禁”,但这种保守的“封禁”政策,并没能阻止各族人民的迁入。早在乾隆年间,河北、山东等地的贫苦百姓,不堪清廷的压榨和天灾人祸,纷纷渡海,闯关东来到长白山区垦荒耕牧,伐木采矿,1860至1870年,朝鲜北部连年大灾,衣食无着的朝鲜人民也扶老携幼,冒禁过江,来到延边开荒种地。道光、威丰以后,清廷迫于形势,把“封禁”政策改为“招民开垦“政策,并设立荒务局、招垦局等相应机构管理垦民,至此,延边一带已成为汉、满、朝各族杂居地区,人口已达到六万多户,十万余口。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野心由来已久,借口所谓“间岛”问题,加紧了侵略步伐。这使上至朝廷、下至边吏,皆惊惶失措,束手无策。吴禄正在此严峻时刻,随同徐世昌来到东北任总督府军事参议。他通晓日文,阅读《日本新闻》、《日知新闻》等日文报刊,既惊愤日人之谬论,更深觉危机四伏。他深知“非知边无以筹边”,非掌握真凭实据无以正彼谬论,于是他毅然请命,自带科员两人,测绘学生六人,深入延边,实地考察测量。他们由吉林省城出发,经敦化上长白山,经夹皮沟,再折回省城,沿途考察历时73天,行程纵横二千六百余里。“凡与中朝界务有关地段,皆用仪器精细测量,余则概用步测;又费时月余,上考史乘,中稽界碑,下采舆论”,绘制成五十万分之一的《延吉边务地图》。对于延边地区之地理形势,山脉走向及江河源流,皆了如指掌,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对延边地区和长白山用现代仪器测绘,在缺乏前人测量数据的情况下,面临的图难是可想而知的,但所取得的成就也是巨大的。他撰写长达十二万余字的《调查延吉边务报告》,全书共分八章,详尽精辟地论证了延边地区的疆域史,建设沿革中朝界务始末、日人垂延边之原因等,吴禄贞掌握了中国历史以及来自日、韩、俄等国的大量资料,仅以第六章为例,就曾引用七种日文书籍和图册、一种韩国书籍、一种俄国图册、多篇朝鲜国内奏章以及多篇朝鲜国王给清廷的咨文,因此批驳了日寇的”间岛谬论,成为清政府据理力驳的凭据,是战胜日本侵略谎言的最有力的武器。

1907年8月,为加强对延边地区的管理,反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清政府设立吉林边务公署。以原邮传部右丞陈常为督办吉林边务大臣,吴禄贞为帮办大臣,加协统衔兼会办吉林巡防营务处。为此,吴禄贞进入了中日“间岛”交涉的第一线,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较量。

1907年7月19日,日军以斋藤为首,率领60名武装军警,强渡图们江,侵入延边地区,在龙井成立朝鲜统监府间岛派出所。当时,吴禄贞正在该地调查边务,面对来势汹汹的日本侵略者,他挺身而出,沉着应对,组织当地中国军民与日寇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这为后来清朝对日交涉争取了主动权。为此徐世昌作了详细记载:“当日人渡江时,适禄贞前往调查,猝与相遇,相机因应明阻,其谋卒不得逞,始得专派大员,从容筹划是禄贞之首功,实有不能没者”

间岛派出所所长藤季治郎曾任教于日本士官学校,是吴禄贞在日本留学时的老师。但吴禄贞以国家利益为重,在是非问题上毫不退让1907年9月11日,斋藤手持边务公署出示的告示,(此告示为陈昭常、吴禄贞到延吉后发布,其内容大致为申明图们江北为我神圣领土与边防重地,号召延边军民共守此土),并指告示中“图们江北一带地方为我国家根本重地,边要冲”等句,要求“图们江北应否属清属韩,两国政府正在交涉,不应遽为此决断之语,务请更改”。面对斋藤无理要求,吴禄贞立即予以驳斥:“图们江为清韩天然国界,有两国历史及旧时志书图说可证,各国无不周知。日俄战争以前,贵国之《满韩地图》、地志及韩国之国图亦皆以图们江为界,历历可考,数百年来从未更变。即清韩之屡次勘界,亦在图们江源一带,于此地向无异议。至今日之交涉,乃贵国无端生事,非国界真有不明也”。吴禄贞的回答,逻辑严密,证据明晰,有力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延边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以金、银、石炭为最富”,其中,天宝山银矿在延吉厅西百里胡仙洞河之上流,山之南腹有三坑,光绪十七年潮北人程光第禀官开采”。但程光第勾结日人,擅自与日本中和公司签订《天宝山采矿草约》,将天宝山矿的经营权让给日本人,并规定“向朝鲜运出矿砂,中国官员不得干涉”。对这种出卖中国利益的作法,吴禄贞认识到“日寇强占我天宝山,将来就会吞食整个东北”,于是他对程光第严辞斥责,最终将矿山收回。

吴禄贞在升任吉林边务公署督办后,立即对日寇的侵略行径,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

第一,扩充军力,加强边备。清军在延边的防御却极为空虚,只有吉强军四营、吉宁军一营,“空额即占十分之二、三,老弱复占十之四、五,可用之兵,寥寥无几”,实际总兵力不过区区800人而已。为改变军事上的不利局面,吴禄贞一方面整顿现有防务,裁弱留强,补足空额,加强军纪另一方面又从长春府调来新军,经过整编后形成步队四营,计1000人,马队二营,计240骑,清军在延吉的防务力量大为增强。此外,吴禄贞又从奉天、吉林两省选调警务人员300余名,以维护延吉治安。

第二,打击“一进会”,团结各族人民。“间岛派出所”设立后,一些汉奸加入“一进会”,制造民族分裂,充当着日本侵略者的帮凶。1908年8月,有人控告金海龙等人威通边民的恶行,吴禄贞立即决定驱逐金海龙离境,“一进会”也随之土崩瓦解。

为了团结延边地区的朝鲜族以共同对抗日本侵略者,吴禄贞从边务经费中拨出专款用于学校建设,创办初等小学8所、高等小学4所。他还将朝鲜人建立的养正学堂改为官办学堂,由官方提供办学经费,帮助建设校舍,成立了延边朝鲜族第一所官办学堂。

第三,注重经济建设,增强经济实力。吴禄贞命令修筑了延吉通往各处的道路,以利于交通;又通过实地勘察,对延边地区的森林资源做了详细了解,并亲自撰写了《采伐图们江森林条议》,筹备成立延吉木植公司提倡实施军垦,在三道湾地区创办屯田军一营,由边务公署发给开办费,按军事编制进行管理。

清朝廷认为吴禄贞筹边有功,又怕他锋芒太露,最终将他调回京城。后授予新军第六镇统制。吴禄贞被百姓呼为“吴青天”,并赠送他“万民伞”、“万民衣”。当吴禄贞奉调回京时,延边人民夹道数里,挽留泣别之声不绝。一个地方官吏能贏得老百姓如此的敬仰和爱戴,实属难得。至此,吴禄贞惜别了战斗三年的延边,回京任职。不久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爆发,吴禄贞欲大展抱负,与山西晋军联合,高举义旗,直捣北京,然而在关键时刻,吴禄贞不幸被窃国大盗袁世凯派人刺杀于石家庄,年仅31岁。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一噩耗传开,举国上下,大南北,皆痛惜革命阵营失去了一位“盖世之杰”。曾受到他恩泽的延边人民更是衷心怀念,他们从四面八方赶到延吉,沉痛哀悼这位功勋卓著的大将军。在追惊大会上,延边人民纷纷和泪书写悼诗诔文、哀挽,以志哀思。吴禄贞的友人,当时在延吉任法官的谢炳朴先生,目睹了这些感人的场面,并留下了记载,他写道:“时延珲之民,奔走号滹,开会追悼。炳朴赴会,慰之,以吴公为民流血,千载犹生,若等无庸过悲,并许南归后,代刊众民哀祭文联,布诸海内,以志公治边功德之盛,及诸父老爱戴之诚,众始额手散去。”出于对朝廷腐败、黑暗的不满和对吴禄贞的敬仰和友谊,也出于延边众老的嘱托,谢炳朴决心弃官不做,南归故里,将这些悼念诗文以及吴禄贞的遗诗,收集、编辑成册,名为《吴绶卿先生遗诗附延吉哀挽录》,使其流传于世。

列宁曾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吴禄贞用他的实际行动表达了这种深植于内心的最为深厚、崇高的感情。他戌延三年,三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短的一瞬间,然而吴禄贞保土卫疆、爱国爱民的功绩却水垂千古,成为对后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题材!

(朱宏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