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名家专栏
93.世界最伟大的母亲在中国
发布日期:2019/9/19  发布者:中国观网  浏览:85936

曹保明百日百书展介】(93)

【开篇语】

曹保明系人类著名文化学家、民族史口述文化学家(冯骥才语)、我国东北地域著名文化学家、吉林省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组组长、东北地域文化研究院院长、吉林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为庆祝建国70周年,中国观网开启《曹保明百日百书展介》,我们将以曹保明100部作品纪念他与祖国同生、同步、同行的70年……

日文版《中国母亲与日本孤儿口述史》

2017年12月 

秋葉二郎 译

未标�?2.jpg

未标�?3.jpg

未标�?4.jpg

未标�?5.jpg

【小编絮语】

带上你的书 跟着你同行

世界最伟大的母亲在中国

昨天,全市响起防控警报,那是因为“九一八”国耻日。

今天警报声似乎还响在耳畔,曹保明老师推介他的日文版的《中国母亲与日本遗孤口述史》,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母亲,这世上还有比母亲更伟大的吗?母亲,这世上还有比中国母亲更感天动地的吗?1945年太平洋战争结束,苏联红军进驻东北,侵略中国十四年的日本关东军全面溃败,成千上万的伤妇和儿童被抛弃在北方的土地上。对于沾满中国人鲜血的刽子手的日本遗孤,对于仍然在生存死亡线上挣扎的中国人,还有余力去管仇人的孩子吗?然而,充满仁慈善良的中国母亲用极大的人性之爱和道德之爱,向她们伸出大爱之手,把伤病遗弃的日本孤儿从死亡线上拯救出来。战后的中国残败不堪,百姓的生活很艰难,可收养日本遗孤的父母的心态也不同,看见奄奄一息的日本孩子,早就顾不得他是日本孩子了,生命是至高无上的,那种对生命的大爱超越了一切种族的仇恨的阻隔。当70年代初叶,中日邦交正常化,日本孤儿纷纷回国,而一批白发苍苍、老之将至的中国养父母又遭受撕心裂肺的生离死别。这是一部催人泪下感天动地的口述史,是彰显中国母亲的包容和伟大的历史记录。

这部书全世界都被震撼了,都被感动了,日本也不例外。不仅让人们看到了中国母亲收养日本遗孤的历史,也看到了中华民族的胸怀和博爱,看到了世界友好和平的希望,对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发展的起到重要作用。

只要看看这部书的目录,就让人感动涕零:

第一篇,中国母亲口述:不后悔收养日本孤儿,希望我们世世代代友好下去;儿子,千万别忘了娘;她就是我的骨肉;最怕孩子离开我;我的心被他带走了;孩子没罪,我要养……

第二篇,日本遗孤口述:不可忘却的记忆;我从死人堆里爬出;给我洗脚的老奶奶;葫芦岛,别忘记这个名字;永远留在收养我的这块土地上……

中国的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母亲,我为中国女性自豪。

(张彬彬)

【一书一记忆】

面对这部著作《中国母亲与日本孤儿口述史》,一下子使我想到30多年前的许多事情,那时,我是被一个突然闯进我生活的一个文化选题所打动,原来,日本侵略中国期间,到他们战败回国竟然有上千多的日本孤儿被他们扔在中国的土地上,于是就形成了一个历史的存在,面对这个现状,中国人民的选择是救助。我是偶然间发现这个存在的,一开始我看到车站有一个地方挂着“日本孤儿寻找委员会”的牌子,我还以为是日本人来中国旅游走丢了,后来我才知道,是这么回事。其实,任何写作,都来自于文化的发现,只有文化发现,才能激励人去建立写作的主题,但是一旦去面对这个主题的时候,又会产生许多的难度,不过,我依然是把握住自己的方向,不断地充实自己,努力去完成这个选题,我不断去寻找这个选题的大量的故事和细节,在这期间,我结识了一个重要的人物,那就是吉林省红十字协会的李志红。当年,志红她是红十字会的主任,恰恰是她们每年都给这些养父母去看病送药救助她们,于是我们俩成了好朋友。由于她接触到这些日本孤儿和中国的养父母,她便和日本的相关友好人士也有许多的交往,比如当年的桥口先生,他是日本孤儿救助委员会的负责人,每次桥口先生来长春,志红都通知我,记得当时还有赵勤等一些同志,都跟着李志红一起去见桥口先生。我们详细地梳理着关于日本孤儿和养父母的种种故事,生活现状,着手解决他们生活的难题,也着手宣传和介绍这个历史事件。这之后,我又认识了许多日本的学者和朋友,其中如也是日本孤儿的石金楷先生,石先生他多次奔波于中日之间,在各种困难前面不断地落实养父母和日本孤儿所遗留下来的种种问题,他甚至自费出版了一种小报,这个报纸上经常介绍当前日本孤儿和养父母的的现状,于是使得我十分钦佩,这部日本孤儿和养父母口述史得以以日文出版,就是他们的努力的结果。翻译这部作品的是哈尔滨一位日本遗孤的朋友,他看到了我写的这部著作十分钦佩,经过一年多的翻译,终于得以成书并出版。在这里,我深深的感谢他,当然更感谢来自于哈尔滨,辽宁,内蒙古,河北以及日本和中国的那些日本孤儿和他们的后代。

这部作品,终于可以走到日本的生活中去了。我想它的问世,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这部作品将会在中日间流传并起到传播和完成中日邦交历史中两国人民友好发展的历史任务和真正的文化使命。

(曹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