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老兵创业英雄榜 军人
...
“第五届舌尖上的影响力·
...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东北
...
【曹保明百日百书展介】(81)
【开篇语】
曹保明系人类著名文化学家、民族史口述文化学家(冯骥才语)、我国东北地域著名文化学家、吉林省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组组长、东北地域文化研究院院长、吉林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
为庆祝建国70周年,中国观网开启《曹保明百日百书展介》,我们将以曹保明100部作品纪念他与祖国同生、同步、同行的70年……
《鳇鱼贡》满族说部丛书
(富育光讲述 曹保明整理)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18年8月版
【小编絮语】
带上你的书 跟着你同行
好大的鳇鱼
兄弟嘞哎,老爷子嘞哎。
奋力来拉大网喽,
齐心合力拉起那大网哟,
好大的鳇鱼自水里出喽。
多么的好啊!好啊!好啊!
这是一首用满语演唱的捕鳇鱼的歌谣,质朴欢畅的音乐展现了鲜活的捕鳇鱼场景,充满强烈的感染力。
鳇鱼,是鱼中之王。乃是松花江、乌苏里江、黑龙江的珍贵特产,鱼最重可达两三千斤。当年沿江一带渔民捕获此鱼,倍感稀奇,便将此鱼运往北京。清朝皇帝食后大悦,从此,鳇鱼成为皇帝的专贡食品,黎民百姓再也没有吃鳇鱼的资格了。
关于这鱼名字的由来,有个传说。乾隆年间,剽悍的赫哲族人捕获了一条古怪的大鱼。历尽了千辛万苦,在没有现代交通工具的情况下,送到了京城。当时的文武百官谁也叫不出这条大鱼的名字,这鱼肉不仅无毒,而且是上等的美味,乾隆皇帝品尝后,龙颜大悦,并赋诗一首。旁有大臣请皇上给大鱼赐名。乾隆想了想说,这条大鱼是目前发现的淡水鱼中最大的鱼,可称作鱼王,就叫鳇鱼吧。就这样,鳇鱼 的名字叫开了。
渔民一旦打到鳇鱼,没有冷藏装置,天热又无法运输,只能放进用木栅做成的鱼圈养起来,等到冬季将鱼冻好再送往京城。
当年,乌拉总管向皇帝建议修鳇鱼圈,把捕到的鱼先养起来。皇帝准奏,就在距乌拉街100里的松花江处修了一个鳇鱼圈,为了妥善保管鱼具,又在乌拉街北12里的江对岸修建了一座打鱼楼。现在的黄鱼圈、打鱼楼村的名字就是那时叫起来的。沿江还有一些鳇鱼圈,有的至今还保留着村名。
清顺治年间即在今吉林市乌拉街设立了“打牲乌拉总管衙门”,下辖各专业皇庄,专门负责采捕东珠、人参、貂皮、鲟鳇鱼、各类山林果实、野味禽兽等关东特产。每年春节前送至北京进贡给朝廷,供皇室过年祭祖使用,并用于赏赐宗室、重臣和勳戚过年之用。
由于鳇鱼珍贵,是打牲乌拉贡品之首,所以旧时又称“鳇鱼贡”。
曹保明老师的这部书是满族口头遗产传统说部丛书之一,讲述者是满族说部传承人富育光老人,他是我国萨满教研究 、北方民族民间文学整理与研究的顶尖人物。他自幼生于黑龙江畔满族聚居地,那里的老人均操满语,他从小受满族文化的熏陶,受家族长辈讲述满族传统说部"乌勒本"的影响,掌握家族十余部著名的家传长篇说部故事。《湟鱼贡》该说部讲述乌拉街满族旗民如何捕湟鱼向朝廷进贡的故事,书中的语言生动,故事鲜为人知,展现了捕鳇鱼进贡的艰难,并由此引发了两个家族的纷争。同时,向人们展示了东北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
(张彬彬)
【一书一记忆】
历史上,东北的民族向中原王朝进贡,已经有久远的历史了,其中鳇鱼就是一种非常珍贵的鱼种,它主要产在遥远的鄂霍次克海,每当产仔,它们便回游到黑龙江、嫩江、松花江流域,这样便被渔猎民族捕获。
捕鳇鱼是非常艰苦的活动,也是复杂的生产活动。主要是这种鱼从遥远的鄂霍次克海游来,然后从海里沿着黑龙江一路游到松花江来,在各种江湾、江岔里藏身,于是被沿江的渔猎民族所寻觅,定期向中原王朝进贡。
鳇鱼是一种大鱼类,最大可长到2000斤以上。历史上,北方民族每年要把大鳇鱼捕获,先放在圈里(一种大泡子)养着,等到冬天,才凿冰捕上,打包捆好,进贡送到北京。
为捕获这种鱼,沿江有许多村屯和家族,过去都是捕捉鳇鱼的贡丁,称为打牲丁。
本书所讲述的故事,就是历史上这些捕鱼的打牲丁艰难捕鱼的历史。
清代,东北民族向朝廷缴纳着繁重的贡物,各个家庭之间互相比对,产生了许多矛盾,形成了许多难忘的故事,本书也讲述了这些故事。
历史已经过去了千百年,但是这个捕贡鳇鱼的故事却经久不衰,成为北方民族珍贵的历史故事,也是北方民族主要的渔猎故事。
早在清末民初,这些鰉鱼资源,巳经濒危。不久前,曾经在大安的嫩江流域捕获到一只260多斤重的鳇鱼,现在这个标本依然保留在大安孔令海民俗博物馆当中。这种迹象说明,现在的渔猎资源开始逐渐恢复,人们在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过程当中,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终于可以使这些鱼又重新回归到人们的眼前。这是历史的回归,也是自然的回归。
(曹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