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名家专栏
72.有文化的人懂民俗
发布日期:2019/8/29  发布者:中国观网  浏览:80496

曹保明百日百书展介】(72)

开篇语

曹保明系人类著名文化学家、民族史口述文化学家(冯骥才语)、我国东北地域著名文化学家、吉林省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组组长、东北地域文化研究院院长、吉林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

为庆祝建国70周年,中国观网开启《曹保明百日百书展介》,我们将以曹保明100部作品纪念他与祖国同生、同步、同行的70年……

《东北民俗》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4年11月版

责任编辑校对 崔晓光

封面设计张沐沉

未标�?2.jpg

未标�?3.jpg

未标�?4.jpg

【小编絮语】

带上你的书 跟着你同行

有文化的人懂民俗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民俗是一种在悠悠历史中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浸透在自然中、生活中、饮食起居中,几乎无处不在。

比如,我最近参观的一个民俗博物馆,门口就有个穿着大花棉袄的姑娘、盘腿坐在炕上、叼着烟袋的雕塑,这表现的是东北三大怪之首:“大姑娘叼烟袋”。这在东北农村比较普遍,东北姑娘“猫冬”在家,就借抽烟袋来暖嘴、暖手,同时唠嗑打发时间。抽烟还有一个作用,防蚊蠓等的叮咬。家里来了客人,第一件事就是把烟笸箩推到客人跟前说“来,抽着”。连儿歌中也说:“娘家客上炕里,烟袋荷包递给你……”如果看见一个大姑娘叼着烟袋,说明这丫头从小就已下地干活是个勤快主儿,过日子也会是一把好手,娶回家当媳妇一定没错,因此也就形成了这种习俗。

东北还有很多习俗,都很独特,比如“窗户纸糊在外”,过去乡民住房大多是土垒草屋,其窗户大多是木棂格子窗,只好用纸糊上,以挡风御寒。这种奇特的风俗是适应东北寒冷的气候环境和民间风俗的产物。如果把窗纸糊在里面,室内的蒸汽容易使窗纸脱落。糊在外边可以保护木制窗棣不受雨水腐蚀和风吹日晒,延长窗户的使用寿命。

还有“养活孩子吊起来”,指的是悠车,是满族人家传统的育儿工具,形如船,木制,前后两头的左、右两侧,各系环,以长皮条或绳穿环内,悬于梁上。车外绘以彩画,车内垫薄板,离地三四尺。小孩哭则乳之,不哭则悠之。

以上是东北三大怪,东北有10大怪,还有人总结出20大怪,都是东北人一代代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民俗。还比如服饰:朝鲜族服饰、蒙古族服饰、满族服饰,都各具特色,有各自民族文化的特点。

民俗是丰富的有趣的细腻的,了解民俗、尊重民俗,才会走进这块地域得到那里人们的尊重和爱戴。曹保明老师的《东北民俗》一书分为自然习俗、生活习俗、饮食习俗、民俗论述四部分,主要包括:查干淖尔冬捕、长白山挖参、干饭盆、江湖捕鱼、狩猎之地、野人部落、大江放排、鹰屯猎手、松花江河灯等。种种传说、故事和生活纪实再现了黑土地文化生活的真实状态。

(张彬彬)

【一书一记忆】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民,一方民,有一民俗。

民俗,是一方水土的精神,是一方水土的品行,又是一方水土的生存规则。民俗是人心底的力量。

记住和遵守风土民俗,人就会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有文化的人,有品行的人,有修养的人,这样的人才是一个有能力的人。这样的人走进一个地域,便会受到人的尊重和爱戴。为了成为这样的人,我请大家去品读我的《东北民俗》吧。

东北过年为什么吃饺子?进门先迈哪只脚?山里的木帮们怎么过年?为什么养个孩子还吊起来?

其实,好多年来,我就想写这部《东北民俗》作品,它一直存在于我的头脑里。也有许多朋友一直在问我,你的东北民俗写出来了吗?但是我觉得,一个人所积累的文化越多,他有时候越等待选择,我的这部《东北民俗》就是这样。

由于我常年在东北的田野民间进行民族民间文化的收集、整理和文化的挖掘,积累了大量的东北民族的各类民俗,自然、历史、文化、生活、生产,内容十分的丰富。最后,当我决定动笔去写的时候,才觉得这是一个非常丰富而有用的选题,不能轻易动手,直到有一天,我觉得不写出来真的不行了(电台呀,报社呀,天天在追我索稿要稿),我是被逼上梁山,那就写吧。于是我经过一年多的时间,终于把这部《东北民俗》交给了生活,交给了社会,交给了读者。但是写这样的作品又很难,因为每一个民俗都要经过实际生活的反复检验,并且又要得到社会的认同,好在我的这部作品,每一个民俗都有来历,每一个民俗都是故事,因此每一个民俗也都是得到了社会的检验。那么,究竟它会如何呢?它会对生活和社会产生怎样的作用呢?还是让它自己去说话吧。

(曹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