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东北发布
长白山地区首次发现古代岩画
发布日期:2019/8/28  发布者:中国观网  浏览:90764

浩渺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总是遗憾地看到很多古老灿烂的文明因为种种不为人知的原因而消逝,成为谜团。在残垣断壁、乱石堆砌的山林旷野间,人们惊叹、怅惘、伤感,然而,历史之谜在人们的猜测、考证下越发扑朔迷离了。当文明的残片以其博大深奥的密码释放出强烈的磁场而让人惊叹时,我们更是因不能复原该文明的全貌而倍感痛惜。

红山文明、三星堆文明、良渚文明以及玛雅文明、印加文明、哈拉帕文明、苏美尔文明等等就是留给人类大量悬疑的古代文明类型。在我们感受这些穿越时空与灵魂呼唤的古文明时,一种深沉的崇敬感总会充溢内心,一种更加深切的历史使命感,让我们责无旁贷,砥砺前行。

1.jpg

长白山北部岩画发现地实景

一、长白山北部地区大江岛岩画环境及人文历史

大江岛——本文指牡丹江及周边水系构成的陆地岛。经过笔者考察,敦化官地镇盆地四周群山起伏连绵,构筑成天然的太极八卦图像。

第一岛北大岗岭:

东经128°24′,北纬43°36′,海拔532米。

第二岛老虎洞通沟岭:

东经128°23′,北纬43°30′,海拔613米。

第三岛:大沟岭(待深入调查):

东经128°25’,北纬43。41’,海拔586米。

从三座大江岛所处地理位置看,极符合古人的堪舆学。敦化老虎洞通沟岭由七座山峰组成,象征北斗七星。老龙头祭坛处在七星之间,乃合古人通灵祈天玄机。祭坛临水依山,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周围江岛岗脊上均发现古人祭坛遗址,说明古人观天测地,祭祀活动频繁,并早已掌握太阳历法。

传说伏羲仰观于天而画八卦,首先是对太阳运动规律的观察。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以赤道为中心,往返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形成为一条横S曲线,古人称之谓黄道,即二十四节气投影点的连线。黄道吉日,紫气东来;天地八节,和气化物;物从气化,是为天作。可见,中华古族“以天为本”,祭天地祀神灵的基本目的,还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俗语云“靠天吃饭”,正是中华拓荒初民的真实写照。

神秘的长白山北部大江岛,山岭耸立,河道纵横,土质肥沃、物产丰富。西有张广才岭支脉,南为黄泥岭,群山环抱,为高寒山区气候,无霜期短。境内河流分布,主要分为两大流域。一是牡丹江流域,以牡丹江为主,它发源于敦化市南部牡丹岭北麓,折曲向北,汇集了大小近百条河流。主要支流有大石河、小石河、黄泥河、沙河、威虎河、珠尔多河、马鹿沟河、都陵河、官地河,塔拉河等。二是富尔河流域, 它发源于敦化市西南部富尔岭东麓, 汇集了八道河, 浪柴河、仁义河、杨树河、柳树河、小蒲柴河、大蒲柴河、 镜沟河、凤凰沟河以及石人沟河等支流,注入松花江,成为松花江主要源流之一。

这里环境优越,地理位置重要。西邻桦甸、蛟河,北邻五常,尚志、宁安,东邻汪清、龙井、安图,南邻抚松。在军事上,自古以来堪称要冲。

这里有着悠久沧桑的历史,远在尧舜禹时期就居住着我国东北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的肃慎族。《竹书纪年》载:“帝舜有虞氏二十五年,息慎氏来朝,贡弓矢”。“息慎”即“肃慎”。肃慎是最早见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的东北古代民族之一。先秦时期编撰的《尚书》、《逸周书》、《竹书纪年》、《左传》、《国语》、《山海经》和两汉时著的《史记》、 《淮南子》等文献都有关于肃慎的记述。《国语》记载:“昔武王克商,通道于九夷百蛮,使各以其方贿来贡,使无忘职业,于是肃慎氏贡楛矢石砮,其长尺有咫。”《山海经》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晋书·四夷传》:“肃慎氏,一名挹娄,在不咸山北。”

敦化市官地镇处牡丹江上游,正置不咸山之北,属肃慎活动区域。西周时的中原已进入鼎盛的青铜时代,肃慎族文化则较中原落后,尚停留在石器时代,过着原始生活。敦化境内的十余处原始遗迹,从侧面描绘了肃慎人的社会生活。代表这时期文化的大山嘴子居住址,选建在适于渔猎农耕并举的依山傍水处。遗址中出土的文物有反映农业生产的石斧、石磨盘、石刀,也有渔业生产所用的陶网坠等。

官地镇四周大江岛及沟谷中,古代先民生活遗址十分丰富,我们在牡丹江南岸约1000多米的新房村新发现了山岗祭坛,该祭坛均用石块垒砌成三层弧形的圆坛,顶部为方形。在半山腰拾到了原始人使用的石斧、石刀、石凿以及桥状耳陶钵、夹砂陶片、黑曜石等史前遗物。

据《敦化文物志》记载:在敦化的官地、大蒲柴河等原始遗址中,也出现过以石头磨制成的锋利箭头,即文献中所载的“楛矢石砮”。同黑龙江省境内,牡丹江中游的原始社会遗存比较,两者不仅地域相邻,反映的原始文化面貌也极为相近。“楛矢石砮”不仅流行于东北,就是在中原也享有盛名,颇受兵家欢迎。

2.jpg

在北大岗腰会古遗址的农田里随处可以拾到原始石器(笔者右与李道长左)

3.jpg

露出地面的石斧(未动前照片)

4.jpg

官地大江岛上发现符号岩画

二、我国北方岩画分布情况

流传至今的原始艺术,能看到的应该就是新石器时代的岩画了。目前中国的岩画遗址有上千处。岩画是一种刻画在岩石上的画面。中国是世界上岩画分布最广泛的地区之一,在内蒙古、新疆、甘肃、广西、云南、宁夏、黑龙江、西藏以及福建、江苏等地方都有发现。在内蒙古阴山山脉、贺兰山北部、乌兰察布高原等地,已经发现两万多幅岩画。北方岩画以内蒙古阴山岩画为典型,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一万多年前,内容丰富多样,有生动的形象,浓厚的生活气息,部分岩画全方位地反映了北方猎牧人的日常生活。阴山岩画动物题材居多,主要有:狐、狼、虎、豹子、马、绵羊、野兔等各种生物,也有比较复杂的猎人狩猎场景的呈现。

随着北方民族社会形态的发展以及生活逐渐富足,对于吃不完的或者比较容易驯化的动物开始了驯养。在较晚的岩画中出现了一些更为复杂的放牧画面。岩画中对现实生活场景、生活环境的描述,体现了人们对于生存繁衍的重要性认知。

黑龙江省考古报告公布,截至2018年 6月,在东起呼玛县沿江乡狐仙洞,西至漠河县洛古河村仙人洞岩画地点直线距离约430 公里;北起塔河县瓦干村(十八站林业局施业区)黑龙江边的绥安站小黑石砬子岩画点,南至八十八岭岩画点约390 公里,约167000 平方公里范围内,共调查发现30多个岩画点、60处、2000余单幅岩画。初步认为大兴安岭岩画是分布于我国最北的岩画遗迹群,大兴安岭彩绘岩画的发现,对研究北方岩画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依据。

5.jpg

2019年6月笔者在大兴安岭天台山考察彩绘岩画

6.jpg

2019年7月老虎洞通沟岭江岛地理环境考察

三、长白山北部大江岛古代岩画分布及选择的地点

(一)长白山北部大江岛古代岩画分布

长白山北部敦化大江岛古代岩画从目前发现来看,主要分布在敦化官地盆地四周的江岛之上。

第一岛:北大岗岭遗址。发现3组5幅岩画,据说还有很多岩画毁于学大寨时期和近年农田开发上;第二岛:老虎洞通沟岭遗址。发现4组4幅岩画;第三岛:大沟岭。在这里发现5组11幅符号类岩画;第1号高地发现古祭坛一处,升天台一处,墓葬一处;与红山牛河梁遗址(三界观念)极为相似。笔者考察认为与红山文化很接近,这里老百姓曾拾到祭祀玉璧、玉牌,古人用的石器随处可见,异常丰富,同时在附近半山腰山泉旁,发现古人烧窑(陶窑)遗址一处,另据当地村民讲述,三十年前村民修路曾挖出原始人遗骸。笔者在这里发现并考证有祭祀类符号、天文、地盘岩画共有12组20(幅)。

(二)长白山北部大江岛岩画选择的地点

1、目前我们已陆续发现3处12组20幅岩画,均分布在长白山以北大江岛四周,山岗中上部,或河道两岸,选择在裸露的肖形(龟形、贝形、日、月形等)石面上,用凿刻、划刻、磨刻方式创作。凡是有符号石刻的地点,一定会发现古人祭祀场、祭坛和大量使用过的石器工具。如石斧、石铲、石刀、陶器残件等。             2、选择在山体裸露的小型的可移动的石头刻画、凿刻符号类岩画;或选择较大的肖形石体刻划天体符号。笔者分析认为:小块可移动的岩画,应该是古人在自己的领地刻好后搬运到山上祭祀祈愿的,从刻划类型看多为地盘形、星象形石刻符号,更有明显的田字石、植物类岩画石;而大型的肖形石多是山上原有石头,不可移动的,围绕祭坛遗址,扇形分布。

3、在江岛上发现的圆形太阳石和方形地盘石是较多的,可以断定古人早以形成天圆地方的观念,至少在新石器时代已形成,故祭方坛圆丘之上。

7.jpg

1号岩画太阳神岩画正面

8.jpg

1号岩画侧面刻有网状符号,代表部落联盟含义

9.jpg

2号岩画正面,代表部落地盘和水源的岩画

10.jpg

王松林与著名考古专家魏正一先生一同鉴定敦化石刻符号遗存

四、对新发现的长白山北部岩画的研究分析与考证

1、第一岛:北大岗岭调查

   官地镇所在地正北方0.5公里山岗的南坡及北坡间有一处原始文化遗址,它西北眺望老白山,东靠牡丹江,地势险要,属于大江岛居中高地,南去1500米为牡丹江,大岛中间有天然水源地与耕田,地理环境优越,是古代人栖息的好地方。

   遗址范围,南北长600米,东西宽200米。在这120000平方米左右的范围内, 散布着大量的石器、陶器残片。陶片为夹砂粗质的红陶与灰陶,红色居多,外表粗糙无光,一般为素面。由于陶片破碎严重。在这仅15厘米厚的堆积层中夹有大量的碎陶片,还有众多的陶网坠。

   我们对该遗址进行过调查,得知这里曾出土过石磨盘、石斧、陶罐、陶片等大量器物。

   遗址遗存的陶器制作过程简单且粗糙,近似于小山嘴子和黑龙江省牡丹江中下游地区出土的器物,有夹砂粗陶,也有夹砂细质陶片,有素面,也有饰以弦纹的。因器物形制与黑龙江省宁安县莺歌岭出土物十分相似,可认为该遗址是原始人类及后来肃慎族沿用的居住址。这一时期这里居住的人们主要从事渔猎生产。石磨、石斧和大量陶片的发现表明当时已有一定规模的农业生产。 

 从古遗址所处的地理位置观察,该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易守难攻,是战略要地,更是渔猎补给的大后方,四周牡丹江环绕,能控制水路交通,而且对附近地域起着护卫的作用。在遗址的南面百余米的地方还有一片较大面积的居住址。在这些遗址中保留着大量的肃慎文物,所以笔者从这些关系中推断,该遗址早期为原始人居住遗址,后为肃慎人所沿用。

11.jpg

12.jpg

在北大岗地表采集到原始石器、陶器、黑曜石等各种器物

在古遗址发现1号岩画:长36公分×36公分宽×33公分高,材质为当地玄武岩的石刻岩画;2号岩画:长58公分×宽33公分×高40公分。1号岩画正面图案比照世界各地岩画和国内岩画图案分析应为太阳神面图腾;岩石右侧面雕刻有网状纹(略残缺)符号,笔者比照岩画学和符号学,推定为部落联盟符号。

研究根据:两块岩画石相距不足30米,一块在东,地势略高处;一块在西,地势略低处(水源旁);太阳神面石所处地点,拂开草层有黄土露于地表,证明此处古人曾经有建筑物,那么在从1号岩画地点往东20米的地表上皆为红色土层,这里处于江岛北坡地势较高处,与江岛最高处腰会古遗址仅2000米左右,只要用工具浅挖1米深,就有清冽甘甜的水源供应,这对于古人是何等的重要和神圣。赭红色土地在远古人眼中是灵魂复生地,是生命的起源象征,太阳——灵魂——生命——红色,于是古人找到了最理想的栖息地;周边渔猎富饶,近处采集、半农耕业较为发达,不用去很远的江河就可以就地取水,真是其乐融融。江岛上阳光充足,气候宜人,是古人理想的生存环境。这一切在古人看来都是万物皆灵的神灵赐予,红色的土地是太阳神——生命之神的栖息地;雕刻太阳神面像,顶礼膜拜太阳神是全部落的头等大事。因地表有黄土扰动的明显痕迹,可以判断当时古人修建了一个黄土夯筑的祭坛,太阳神面是摆放在三层祭坛最顶端位置;人们面向东方太阳升起时进行祭拜仪式,感谢太阳神赐给的生命、灵魂、食物。

从实地调查发现,到了农牧时期,原始宗教的主要神灵就被天神、地神和谷神所代替,这些崇拜对象实际上就是畜牧业和农业的最主要的客观条件。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有关的物质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复杂。人们模糊地感觉到了这些条件,可是又不能正确地认识和把握这些条件,于是只能把它们加以神化。这样一来,必须神化和崇拜的神灵就越来越多起来。

相信万物有灵,相信灵魂不死,是原始宗教的思想基础。原始宗教的各种表现形式,实际上就是这种思想在社会生产各方面的特殊表现。这种思想是人类处在原始社会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以虚幻的形式反映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无知,反映了人们在自然压迫下的软弱无力。在这种思想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宗教,是一种崇拜对象最为广泛的宗教。

   单有对超自然力的信仰还不是宗教,而必须有与之相结合的崇拜形式,才构成为宗教。原始宗教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自然力和自然物的直接崇拜,另一类是对精灵和鬼魂的崇拜。前者是把直接可以为感官所感觉得到的自然物和自然力当做崇拜对象,后者则不然,其崇拜对象不是由感官所感的某种力量,而纯系幻想出来的某种超自然的精灵、鬼魂等,但是它并没有把精灵、鬼魂同自然物、自然力截然分开,而仍然把自然力当做精灵、鬼魂的力量的表现。因此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事实上都没有超出自然物的范围。

2号岩画地点,距离1号岩画地点仅为30米;其正面一直困惑笔者,因为太抽象了,不是动物,也没有人物,直到李道长介绍说:2号岩画石地点是古人真正使用的水源地,这里冬夏天然水源充沛时,笔者才恍然大悟,这块石头是祭祀江河、山泉的,同时也是最古老的地盘图。正面图案中心是方块——代表部落和部落位置,下面两条曲线围绕方块——代表江河(牡丹江),上面有山形连线——代表部落南面的群山;第二块岩画石侧面又有一处人为的雕刻符号。初步推测应该是代表部落的另一处的农耕领地,古人希望五谷丰登,免受饥饿之患。按照古人的地图索引,我们好奇地向南走了2000米,就是腰会古遗址。据李道长说他多年前在那里种地也看到过带图案的大石头,我同当地村民裴怀春与李道长一同前往寻找,当我们怀着激动而好奇的心情来到半山腰农田地时,大石头早已没有了踪影。据正在种地的农民介绍,大石头都被他们砸碎填壕沟了!我的心情,也如同被他的大锤打碎一样瞬间瓦解了……无可奈何,我们三人沉闷着情绪,沿着当年学大寨时的梯田往上走,当走到山岗玉米地与大豆地交汇处,我们发现一块人工刻痕明显的蝉形石。此石因在半山腰位置,幸而没被砸碎。蝉型石寓意深奥,古人崇拜蝉,发现蝉冬入地下,夏鸣树上,以为蝉可以长生不死,故此古人希望自己如同蝉一样能够长生不老。石蝉图腾的花格刻文,如同蝉的羽翼,让人羽化成仙。这在佛教高僧穿的加沙网格纹饰上也能领会到古人蝉蜕的观念。离开3号蝉石岩画,我们走到江岛最顶处开阔地时,发现这里就是整个江岛的最高处,但环绕的一条蜿蜒几百米的石壕,因日久天长,已经长满蒿草和树丛。我们在台下的玉米地、大豆地里陆续发现很多古人用的石斧、石刀、石罄、陶片、刮削器等,据李道长讲,他的朋友在这里曾经拾到一百多件石器和陶器残件。

种种迹象表明这里与2号岩画有着天然的契合。岩画上的方块符号不就是这个古遗址的标志吗?遗址最南面朝东方向,有明显石砌祭坛,南面不足50米就是水源遗址,至今水草茂盛,常年不竭。古遗址南面300米处,山峦起伏,周围牡丹江环绕,西北望去老白山清晰可见;那块岩画所祭祀祈祷内容和地理,正符合这里的原始部族渔猎丰收、太平吉祥的景象。

位于古城北的这两块不明显的岩画石,因藏于蒿草丛中,才幸免于被毁掉的罹难!但也说明当时部落大众住在山上,而酋长住在北面平岗处,一是那里避风向阳地势平缓,二是发现红土圣地,萨满兼酋长更会选择这里,举行集会和朝圣祭拜。如果笔者没有推断错误,在红土地下一定埋葬着古人的酋长和贵族。古人认为红土可以使人死而复生,灵魂不灭。

果不期然,在路上李道长向笔者描述,他挖水塘时,曾挖出一根古人的腿骨,长足有1米,可以想象这里古人身高至少在2米4、5开外。

在2号岩画发现地,西南30米处的松树林中,笔者也惊喜发现排列石头多处,应该是当时穴居的遗迹。

13.jpg

波涛荡漾的牡丹江环绕着北大岗向东流去

岩画的魅力并不会因为历史洗礼而衰退,因为它不仅仅是远古的艺术杰作,它还有着一种气质,一种穿越历史的精神,关于人生的梦想、信仰的追寻和与生俱来的激情。并非所有的记忆都会如此轻易地消散,某些迷失的基因在历史中固执地寻找着自己的归宿,自己的后人。这种寻找时时在触动着我们心中的柔软的渴望,时时在抚慰着我们伤痛的灵魂,也同样在还原时光无法偿还的沉重。笔者走下山时,夕阳红的醉人,仿佛压在我的肩头,暗示我什么?还是在驱使我去完成一种使命!

2.第二岛:老虎洞通沟岭调查

在长白山正北方向约180公里处的敦化市官地镇老虎洞村,是一处鲜为人知,但又曾叱咤风云之地,至今让人感到神秘莫测,梦牵魂绕。的确,这里初见如处子般充满乡村泥土芬芳,旖旎的山村景色恍若世外桃源。

据敦化市文物志载:通沟岭古城位于吉林敦化官地镇老虎洞村东山上,因城址南部是悬崖涧,有山洞,人们惯称为老虎洞,所以,又把此城称“老虎洞山城”。

通沟是指沙河谷,古城处于一个平坦向阳的山坳中,城

南,悬崖下是沙河,由南流来,在城西南角弯转向东,河道落差很大,一直擦着山根泻下。在通沟岭的东端,人们称为东山头处,转弯向北,流经一段距离后,又沿着山北麓,折向西北流去。这样,使得山岭形成了三面环水(牡丹江、沙河、西崴子水库),四面连接山岭的地势。山城中最高点海拔602米。这里是易守难攻,可进可退的“崖沟屏障”(曾是通往上京城国都重要战略高地)。这里也是牡丹江与沙河合流而成的火山岩岛(通沟岭),面积约78平方公里。地名沙河,即古渤海时期的奥娄河、都林谷河,大祚荣树壁自固的东牟山,有学者认定当属此地。笔者经多年调查,考证也十分认同此说。

都林谷,因此地河谷属于裂隙式火山喷发后所形成的沟谷,其河中卵石都是经过岩浆烧灼后形成的黑色带孔的玄武岩,又因常年河水洪泛冲洗漆黑光滑,满布整个河谷,因此都林谷名副其实,即黑色的带孔石谷。都林后人写成德林(口语汉译之变)。德林石,《金史》中称“德邻石”。《宁安县志》云:德林石,土人曰德林倭赫,倭赫满语谓石也。德林石就是黑色带孔的玄武石,当地土满族人称它为黑色神石。

2018年4月27日上午10点钟左右,官地镇村民杨刚(男、1978年生人)与同村李佩志道长(满族,1964年生人),一同来到老虎洞村沙河边游玩,竟意外的拾到一块手掌大小的“德林石”。杨刚拿起来后,惊讶的发现石头上竟然有类似文字的符号,中午回家途中,被老虎洞村裴怀春妻子夏仲芳发现后,用手机拍下照片传给长白山萨满部落博物馆工作的丈夫裴怀春,裴怀春得此石消息后,即刻转给笔者。笔者于5月1日同裴怀春开车回到裴怀春的原居住地老虎洞村,找到杨刚又一同对现场进行了详细勘查、考证。

该德林石是在古城西门临河对岸发现,这里山形陡峭是驻军防御重要体系,出土过大量兵器、石器、陶片、黑曜石加工残片、铁器、开元通宝铜钱等,临河山脊恰似龙首,笔者在这里与裴怀春、高景森等人曾来此多次拾到过青石箭头、残损石刀、石网坠、瓦片等地上文物;当地称为老龙头的山脊应是古人祭坛遗址,而这次发现德林石刻的地方,正好是古祭坛对岸。这绝非巧合,而在对岸50米处形成的台地,据裴怀春介绍,他小时候曾在这里拾到过石斧、玛瑙、铜钱之类东西。这座古城的确给我们带来无穷的魅力,引起无限遐思。长白山文化研究会会长张福友先生也先后在山城后面岗子遗址发现大量的青铜时代的石斧、石锄、石网坠、石刀、石臼,夹砂陶片、泥质灰陶片等。  笔者自1995年以来曾数十次来敦化考查古渤海文化和清始祖文化。这次发现德林石刻,经过反复研究、考证,初步推断此石刻应为古人遗留下来的地盘石:通沟岭古城发现的1号德林石刻,时间断代应为新石器时期,那么符号应该是用硬度极高的金英石之类刻成。从刻石长方形符号看,与通沟岭山城地貌颇为神似,极像一张古人绘制的地图。笔者曾与裴怀春、高景森等当地考古爱好者走遍通沟岭古城,沿河岸环火山岩岛绕行一周,此岛构筑的古代城防十分缜密。

14.jpg

现场还原发现石刻照片(带有符号一面)

15.jpg

德林石刻符号摹绘图

2号大足石刻(50mm×66mm×45),坐落在老虎洞沙河北岸二层台地上。刻的是一个造型夸张的大脚,指节突出,棱角分明的石刻。

0000.jpg

3号刻石(30mm×45mm×26mm)发现在老龙头顶部,咋看上去以为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但仔细观察,石上有明显的刻痕,特别是中间田字方框。

17.jpg

“田”字石刻

4号刻石(50mm×39mm×40mm)属于植物造型,应该是谷黍类农作物。

18.jpg

植物石刻

3.第三岛:大沟岭岩画调查

古人之所以崇拜山峰,大体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山峰具有高大雄伟和人们难于接近等神秘性。山峰的高大危耸,常被古代的人们看成是通往天上的阶梯而受崇拜,山峰的雄伟和难于接近,则常被幻想为神灵的住所而受崇拜。我国关于昆仑山脉的种种神仙传说以及古代对“五岳四镇’的崇拜,均属于此类。又如古希腊人把奥林比亚山看做是诸神和天使生活的圣地,也是由山势的宏伟、险陡引起人们幻想而产生的。美洲的原始部族,也认为所有山峰和高地,都是神灵的栖留之地。原始人群崇拜山峰的第二个原因是,在万物有灵的观念下,山峰本身被幻想为某种神灵的化身,或认为有某一个神(山神)在镇守管理着山中的动植物和宝藏。前一幻想常与山峰的形状有一定的关系,山峰像一个猛虎头,就可能被幻想为虎神的化身,后一种幻想则常与该山峰所发生的不寻常事件和取得山中的生活资料之困难有一定的关系。不寻常事件被当做神灵存在的证据,在古代特别盛行。在这种场合下,人们所崇拜的实际上是发生那些不寻常事件的自然力,可是,由于人们不清楚这种自然力的本性,就把它归诸于就近的自然对象。不寻常事件在山地发生的,山地就成了发生这些事件的力的化身,而被人们所崇拜。另外,人们对能否取得山中的生活资料感到无把握,也容易把山神化,顺利时当做山神的恩赐,不顺利时当做山神的惩罚。例如,内蒙古鄂温克有人认为,一切野兽都是属于山神所有和饲养的,他们所以能够打到野兽,不是由于他们技术高明,而是出于山神的恩赐。因此他们非常崇拜山神。

 岩石的不寻常的外貌和岩石在人们生活上的效用,是人们崇拜岩石的起因。岩石的体积巨大,形状奇异,色泽特别,位置异常,以及人们对它们来历的难解,等等,都容易使原始人群幻想出神灵来。因此石头是有灵魂的,人们还须供奉它。又如,在很难找到一块石头的平原上,如果单独地矗立着一块巨石,人们就会幻想着它的不寻常来历,将它当做神石来崇拜。崇拜陨石的现象也相当普遍,直到现在还有不少伊斯兰教徒把麦加城的陨石当做神物,不远千里去参拜。

在原始社会,岩石是人们制造生产工具和武器的重要原料。人们要找寻一块适合的石料,往往费很大工夫,如果偶然发现一块稍作加工即成石斧、石刀的石块,就会把它当做神物或神赐的。这时人们一方面使用它,一方面把它当神来崇拜。

2019年7月21日,笔者从北京参加国家艺术基金中期汇报会议结束,刚刚返回长春,就得到更为振奋的消息,在距离发现第一岛北大岗岭岩画地点正南方向5公里处的第三岛大沟岭上,又发现疑似岩刻的石头,当地李道长和裴怀春打来电话,让笔者马上过去看看。得知消息后,我通知他们:一是不要扰动任何石头,二是待我查明后再向有关部门报告,防止被不法人员知道消息后,造成不良后果。因为,多年来当地农民文物保护意识很弱,造成大量遗址和文物被破坏现象更是痛心。

   由于赶上多日连雨气候,我焦急地等待着天气晴好才能动身。直到7月28日,笔者终于乘坐高铁赶到敦化,裴怀春在车站接我。我们来不及吃午餐,就匆匆感到了现场。这里距离敦化市区20多公里,是海拔600多米的山地,田间玉米已经长过2米多高了,我们小心地行走在齐腰深的大豆地里,仔细查看每块山腰上的石头,我们冒着零上32度高温天气,大汗淋漓,手臂被庄稼划出一道道血痕,我们全然不顾这些困难了。我不停地记录、拍照,寻找上面历史遗留下的人工痕迹。

北方盛夏的酷暑虽然炎热,但山风习习,让你仿佛在绿海中漫游,大沟山青青如黛,碧草荡漾,山下垂柳毵毵,远山秀色如画,风光绮丽。我忽然感觉自己就是一个拟古仿生的造梦人,用萨满的法力,将古人的智慧吸收并蓄,把一切都浪漫化、艺术化,让每一个人都脱离现实的尘俗。

19.jpg

新房子村古祭坛遗址

20.jpg

裴怀春与当地村民在原始古窑址采集陶片标本

 整整一上午,我在山上奔走记录、拍照、定位、丈量、踏查,当我们走到山腰一处平台时,一大堆当地的黄褐色山石映入我的眼帘,这里怎么会有一堆石头?仔细勘察石堆直径刚好9米,这就是古人祈天法祖的祭坛!我兴奋地告诉考察的同伴们。难怪在祭坛四周有这么多石刻符号岩画,我们一行四人又沿着山脊向上走100来米,在山顶最高处的平岗上又发现少量的石头堆,我忽然感到一股来自红山的文化气息。我问李道长:山下可曾看到过什么遗迹?李道长想了半天,回答;没什么?就是当地有传说叫“高丽坟”的地方,另外就是一些人工的方石有多处。“那一定是古人的墓葬区!”我们从山顶径直来到大山西侧一片开阔地上,接近一片大豆地头时,在蒿草过人的青稞中,一座6米见方的石砌古墓出现在大家面前。果然符合红山人“天界、人界、地界”三界规制。红山牛河梁山下为墓葬区、山腰为女神庙、山顶为祭祀场。是按照红山人的三界观念举行祭祀的。大沟岭的古人也是遵照红山人的三界观念,建构了部落信仰祭祀格局,这是不谋而合的。古代祭坛,如同历代的宗庙一样,是支撑古人精神信仰的重要场所。

我们在墓葬区周围又发现了不少古人使用过的石器。我们考虑日后详细考证调查,一切石器都没有动,保留原样……

《左传》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一个是祭祀,一个是打仗。祭祀祈求神灵保佑,是古人重要精神信仰和需求。

巫术舞蹈是最早的人类独有的精神文化活动。它在远古的时候,是维系着整个群体生存、生活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是在打猎、采集这些生产活动之外的精神活动。最初这种跳舞、仪式可能是人人参与,到后来就变成只能由王、君率领少数巫师来举行,也就是规范化、专职化了(“绝地天通”)。很多人类学家,都讲到宗教与巫术有很大的不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巫术是强迫对象来为人服务。中国称之为呼风唤雨,通过人的活动,使各种东西为人所支配,而不是单方面的求拜。巫术就是通过人的活动来产生某些所企望、所要求的结果,而并不是人被动地跪在那里向神、向天、向上帝祈祷。与此相联系的一点是,巫术里有神,但这个神是在活动中间、过程中间出现,跳着跳着就降神了。包括现在萨满作法,也是念着念着好像神明就来了。神明是在过程中间出现,而不是一个什么固定的、很明晰的神明坐在那里等着人去求,神是在过程中来的。从而,什么神明来倒不重要,往往是很模糊的、多元的、不确定的,跳着跳着感觉就来了。巫、礼的神圣性都是在过程中、在活动中出现的。

我们首先分析它的选址理念。从宏观上看,大沟山遗址的主体是依据山势地貌按东西的方位走向设计布局的,祭坛为南北方位的核心祭祀区;山顶为东西方向升天祭祀区,山下东西方向为墓葬区。如果几个江岛用直线相连就会发现距离大体相等,构成方维,中间盆地为圆,可组成天圆地方,阴阳八卦,七星布局。这几个地点无论从建筑规模和使用性质方面都构成整个遗址群的主体架构。

原始部族神化和崇拜天体,是极为普遍的。天体的一切变化,在原始人群看来,是变幻莫测、不可捉摸的现象,另一方面它又对他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引起了他们对天体的重视。它有时给人们带来温暖和光明,有时也给人们带来黑暗、寒冷、酷热和恐怖,有时给人们带来意外的收获,有时给人们带来不测的灾害。因此原始人群才把天体当做一个最大的神秘力量,对它产生敬畏、感恩、依赖等宗教情绪。

天体崇拜有它本身的特点,一是崇拜对象远离着人类,绐人以莫大的神秘感,但它在任何时候,任何地区都和人们在一起,天体不像其他崇拜对象,只存在于某个地方,离开了该地就离开了崇拜对象。二是日、月、星宿等天体和天空中发生的云、雾、雷、电、风、雨、雪等现象,对原始社会生产影响最大的时期是人类进入游牧和农耕时期。由于上述原因决定了天体崇拜的极盛时期是原始社会后期,即人类进入农业生产以后。天体和风、雨、雪等气象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之大,今天的文明社会尚如此,缺乏科学耕种知识和手段的原始农业,收成丰歉全在“天”,那是可想而知的。因此,随着社会生产从渔猎为主转入到农耕为主的时候,人们依赖其生活的重要条件——天体、气象,就变成了自然崇拜的主要对象。

据李道长介绍,他打小就生活在这里,北大岗雷雨天很多,周围林中雷击木经常能看到。可见古人靠天吃饭,对天气的渴望,自然会产生对天神的膜拜。

在天体崇拜中,对太阳的崇拜最为普遍。太阳带来光明和温暖,带来生命的繁衍,因此不少原始部族把它当做本部族的来源,流传着各种关于太阳的神话。

老虎洞老龙头祭坛则是以圆台形为主体特征。北大岗岭遗址是方形祭祀区;二者正西正东方向相连,可以构成“圆”与“方”的组合,按中国古代盖天宇宙观,正好对应“天圆”和“地方”。古代天文学概念中“四维”中的“东北”与“西南”二维。《淮南子。天文训》:“日冬至,日出东南维,入西南维。至春、秋分,日出东中,入西中。夏至出东北维,入西北维。至则正南。”东北维是夏至日出方位,西南维是冬至日落方位。是为了正“四维”而确立的天文准线。

古人把天上无数闪烁着的星星与人类命运和气象变化联系起来的思想,最早发生在原始社会。在原始人看来,星星是由人变成的,每一个人出生时,天上就会多出一颗星,而人死时星也会陨落。占星术是原始宗教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流行于世界各国,至今尚有人相信它。星星数量繁多,光辉色泽复杂,流星、怪星的变幻莫测等等现象,使人们容易错误地把它与各种社会现象和地上的自然现象联系起来,结果就产生了各种宗教迷信观念和崇拜仪式。

综上,我们初步可以认为,老龙头祭坛是与“圆天”有关的祭祀建筑。既然与“天”有关。我们自然想到古人十分重视的北极天区。北极天区星斗以及北斗七星的位置所示,我们再将老龙头祭坛与古人观星祭天联系在一起,可见,祭祀上天,主要是北斗七星,祈祷保佑一方的农业丰收。这就是隐含于老龙头祭坛的天文学理念。老虎洞、大沟岭古人的天文学理念的揭示,说明新石器的老虎洞先民已经掌握了较高水平的天文观测技术,能够比较准确地确定天极的位置和北斗七星绕极轨迹。并以实时天象掌握四季合理耕种农作物,通过观察物候天象,避免季节气候变化给古人的生产带来重大损失。

农耕文明对于古人来说最需要的就是风调雨顺,才能五谷丰登。从这祭祀类岩刻看,古人不是祈祷渔猎的收获,而是农业的收获。难怪,我们没有找到动物图案岩刻,而是“太阳”、“雨水”、“田”、“地盘符号”、“水源”、“植物”、“星象”类岩画。

21.jpg

在敦化大江岛田间采集到的陶器残片、石器工具

我们从上述发现的地盘类符号岩画中统计,约占总体数量的70%之多,证明土地崇拜是原始宗教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农耕开始前,原始人群也许只是把土地当做一个不可思议的神秘力量来加以崇拜。当时人们看到土地是一切东西的负载者,认为它大无边,力无穷,特别在发生地震那种骇人的现象时,原始人群头脑中就更加会产生种种幻想。在近代的一些原始部族,还有把土地当成巨大生物的看法,认为岩石、山脉是它的骨胳,土壤是它的肌肉。到了农耕时代,土地崇拜的主要原因,是土地成了人们生产、生活、衣食的重要条件,人们虽然对它仍有神秘感,但更多的是因为人们必须依赖它而崇拜它。土地滋养着万物,人们春播秋收,没有土地的帮助就不能生活。因此我国古代有“地母”之称。

在远古时代,土地被人格化,并且被看成是一个有骨肉的巨大生物,所以当人们在锄地播种或掘土建筑时,担心土地动怒,要对自己惩罚,另外,每年收获的丰歉不同,也常被想象为地神的主意。这样,原始部族为了讨好地神,祈求它保障自己的生活,就产生了土地崇拜的仪式。很多原始部族中举行的播种节、丰收节都与土地崇拜有关联。有些土地崇拜的宗教仪式是流血的。人们认为要使地神了解人们挖掘土地是出于不得已,并能得到它的宽恕,就必须用自己的残酷牺牲来向地神祈求,因此就有杀人献祭的仪式出现。我国古书也常有此记载。如《周礼·大宗伯》云:‘以血祭社稷、五祀五岳。’这里所说的社稷的社就是指地神,金鹗在《求古录·燔柴瘗埋考》中解释说:“血祭,盖以血滴于地,如郁鬯(酒)之灌地也。气为阳,血为阴,故以烟气上升而祀天,以牲血下降而祭地,阴阳各从其类……”。其实,祭地并不单是用牲血,也用人血。《管子·揆度》中也记载有:“轻重之法日,……自言能治田土,不能治田土者杀其身以衅其社。”这种用农夫祭社的法律正是原始宗教的影响的表现。另有一些崇拜仪式主要是出于人们在收获后土地神补偿、报答的想法。这种仪式,常是将献祭的东西埋于地下。有些地方习俗还有着处女之血,童男之血献祭,古人认为处女之血童男之血没有受到什么污染,精血是最纯净的,神会喜欢。

五、大江岛岩画与周边地理关系

1.大江岛岩画石所处地点

距离长白山180公里;距离镜泊湖50公里;距离老白山30公里;距离牡丹江1至3公里,距离北大岗古遗址2公里。

2.与周边岩画距离

长白山北部岩画距离鞍山岩画区约600公里;距离赤峰岩画区约800公里;距离大兴安岭岩画区约1300公里。

3.发现同一时期原始石器类型

六、长白山北部大江岛岩画的类型

作为远古时期文化遗存的岩画,包含着原始社会许多信息,首先跃入脑海的是视觉艺术。尽管我们知道史前人类能借助音乐、舞蹈、表演和诗歌等形式来表达自己,但我们暂时只能重现其中那些留下了可辨识的物理痕迹的部分。即便是借助图表和三维技术,我们所能看到的也只是原始艺术产生的一个方面。然而,这些有限的遗存对于理解人类文化母体有着极重要的意义,它们使我们重塑了思考世间万事万物的方式。从图画型岩画中,我们能够识别出真实或幻想的物体、植物和星象、地盘和指示符号等图像。它们的主题涵盖了大部分象形图。极少情况下才有植物、写实类图形等其他主题。

长白山北部地区岩画以天体、地盘符号类为基础的抽象构图为主,间以植物、星象。主要有日、月、星,地盘、河流、山体符号和组合形图案等。这些单个的符号有其自身的含义,而组合起来则表达更为复杂的意义。此外还发现有蝉石,龟形石,蛙形石,足刻石等。由此构成了形态多样,内涵丰富的敦化大江岛岩画体系。

(一)敦化大江岛岩画制作的方法

主要有敲凿、划刻、研磨、钻刻的方法。

北方岩画大都是刻制的,其手法有4种:

1、在黑色玄武岩石上(硬度高于花岗岩),用尖状的陨石、石英岩石敲凿,形成各种图腾、地盘符号,直径最大的岩画90厘米,最小的仅16厘米,深约1-2厘米。 

2.玄武岩石硬度高。在上面多用钻刻的方法形成与原岩体颜色不一样刻痕。用磨刻的方法,形成画面的线条也比较浅。

3.划刻,就是在岩石面上划刻成方形凹盘、方格形花纹。

4.研磨,在岩石上磨制各种图案。如太阳、月亮、星象等。

(二)敦化地区古代岩画产生的时代,经过量子检测为9000-6000年之间。

(三)从制作手法,全是用凿、磨、刻、划的方法,形成的图案主要是星相图和大地、河流、山体、植物、符号类。没有动物和人物石刻岩画。

(四)敦化大江岛地区岩画是古代岩画最早使用的一种符号系统,查阅我国已发表的古代岩画文章,与敦化地区古代岩画星相图像相似的有鞍山地盘类岩画多处。与河南新郑具茨山岩画相似的有天盘、地盘、星象符号的有多处。这些岩画工艺手法相似,都是手工凿刻而成,古拙而朴实。

(五)专家认证,先民掌握某些天文知识最晚应当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在漫长的狩猎、采集活动中,逐步熟悉环境,留心季节变化,植物生长规律,体验四季的交替,观测昼夜不同的太阳关系。生活在旧石器晚期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原始人,已掌握了天文知识。反映在原始作品中,就是观测天象星象图的岩画。敦化大江岛地区古代岩画内容极为特殊,与国内各地岩画种类均不相同。虽有类比,如河南新郑具茨山岩画,也是由圆形、方形、条形等岩刻符号组成,近300余幅。但长白山北部大江岛岩画的符号化个性十分突出,岩画中没有表现人物和各种动物,这是非常罕见的,是我国发现的岩画中新的门类。专家认证岩画产生的时间,江苏连云港岩画约6300 年,河南新郑县茨山岩画4000 年至8000 年。对照鞍山地区古代岩画内容只有星象图,没有人和动物,故推断敦化大江岛制造岩画的时间,应为公元9000——4000年之间。由于当时的先民长期生活在大自然里,离不开天、地、日、月、星辰。至于对龟、蜥蜴、蛙这几种动物崇拜主要是跟他们长期接触有关。认为龟是神灵能保护他们长寿,多多繁衍后代,迅速成长。这个时候他们上拜日、月、星辰,保佑风调雨顺;下拜大地、神灵,保佑农耕丰收、生活安康。这个时候应是从采集和渔猎生活过度到农耕时期,母系社会和向父系社会过渡时期。据此敦化岩画产生的时代应始于9000 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时期,延续到青铜时代。把敦化地区古代岩画产生时间确定为大约6000 年前是比较科学的。

22.jpg

敦化大江岛部分原始石器经过量子检测上线达9000余年

七、长白山北部大江岛岩画的艺术风格及特点

中国岩画的艺术风格,和国外的岩画既有许多共同之处又有不同特点。在制作手法上大体上可分为刻、绘两种。北方岩画大都是刻制的,其手法有3种:1.磨刻,线条无明显的凹陷,画面平整光洁;2.敲凿,用坚硬器物在岩石上敲击出许多点窝;3、线刻,似用陨铁、石英凿头勾勒出形象轮廓,然后掏深线条。作品风格具有粗犷、简洁、明快的特点。涂绘的岩画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地区,其岩画多用植物、矿物颜料涂绘而成。与南方岩画的制作很相同,大都以红色涂绘相类似,颜料经取样化验,证明内含较多的铁质,以赤铁矿粉调和动物血等调合料较为可能。色彩稳定,经久不变。有用手指蘸着颜料绘制的,某些较大的图形也可能是使用鬃毛或其他工具涂刷的。表现手法古拙独特,画人物大都不表现五官,只通过四肢位置以表现动作、体态和感情。画动物亦仅重点刻画出角、尾、耳等特征部位,即可辨认出是何种动物。

23.jpg

笔者收藏的古人刻石图

中国岩画在构思上天真纯朴,反映出人类童年时代某种幼稚的想象和美好的愿望。在造型上采用平面的造型方法,许多岩画往往是一些相互不关联的个别图像,即使是组成一幅画面的,也经常是一个个图形的重叠,而没有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画面采用垂直投影画法,视线与对象最富特征的面保持垂直,追求物体的正面显示。岩画在塑造平面图形时,很善于抓住物象的基本形,物体的结构简化到不能再简的程度。没有细节刻画,大都不画五官,这些粗制的图形中,却能描绘出生活的真实,显示出活跃的生命力,其中以动物形象尤为生动。这种原始形态的艺术特征是,对于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和艺术上粗犷手法浑然一体地结合在一起,这或许是许多岩画至今仍有其生命力的原因。

不同种类的艺术,虽然都是精神的产品,都是当时人们审美观念的体现,但各自要有一个界定过的具体内容,因而也要有一种与其他艺术不同的即专门的艺术表现形式。岩画就是一种与其他的艺术相比较具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的特殊的艺术。岩画形象是刻或画在岩石表面的,单就画面本身而论,它是平面的,只有两度空间,但如把画面与其所凭借的石壁联系起来看,它又是立体的,具有三度空间。岩画是介于绘画和雕刻之间的艺术,因此它具有绘画和雕刻的双重特点。中国岩画分布之广,面积之大,题材之多样,为其他艺术难以比拟。岩画多方面地记载了古人的生活,充分地反映了古人的审美观念。

岩画中无数的动物形象,大多带有一种难以名状的神秘色彩,总感觉与真实的动物相比“似是而非”,形象大都被改造变形,有的部分被夸大,有的部分被缩小,有的部分被省略,有的部分又是“无中生有”。众多的神灵像,似人非人,似鬼非鬼,稀奇古怪。有的人物形象装束奇特,动作少见。其寓意有的已不得而知了,原因是过去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前人有着他们的特殊的生活环境,特殊的审美观念,有着一双不同于我们的特殊的审美眼睛。

从敦化大江岛地区多处地点发现的岩画分析,其主要特点都是抽象的符号类岩刻:几乎在12组岩画中,唯有太阳神似乎属于形象的,但严格说也很抽象符号化了。其他岩刻几乎都是用极其简练、高度概括的线条、方块、点、曲线来表示地理方位或标明天文星象的深奥含义的,某种程度说:已经有了文字的萌芽。如“田”字岩刻、植物岩刻、星象、山川岩刻等等;从12组20幅岩刻中没有发现一幅动物岩画,这说明这里已经进入农耕文明,人们已经不需要依靠渔猎采集维持生存和生活了。

                    结 论

长白山北部大江岛岩画遗址的发现,证明长白山古人类文明源远流长,长白山人早在6000年前就已经发明创造了丰富的生活、祭祀类符号,为远古文字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大江岛岩画主要以符号图案类为主,有太阳、星辰、云纹、水纹、山体等自然天体符号,有图画文字符号、器物符号、图腾族徽符号,有表现田亩、地盘、植物等图案符号。而我们通过对长白山北部地区岩画的研究发现,虽然在数量和题材上远不如其他地区地岩画丰富,但却是对长白山森林文化、原始农耕文化生活、环境、信仰的展示。

长白山地区岩画从自然环境、社会状况和人们心里活动三个方面为我们认识北方古代民族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依据长白山地区岩画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北方森林民族经济活动的基本情况。(1)古代北方森林民族的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处于采集、渔猎时代,后期转向农耕时代。(2)随着远古先民们由石器时代进人青铜时代,人们已经广泛制作石器工具和武器。(3)岩画上出现了植物图像,反映的是森林民族对植物淳朴的感恩之情和对果实丰硕、作物丰收的企盼。

岩画学者盖山林认为:岩画在地理分布上是有规律可循的,岩画的聚集地,无疑是古代居民生存的地方,岩画点是崇拜、祭祀之地,是氏族部落祭祀鬼神或举行盛大祭奠仪式的场所,这里往往是向已故的部落首领和祖先奉献牺牲的圣地。

古代原始部落大都有自然崇拜和各种巫术活动,他们认为巫能通神。因此,在岩画中,刻绘崇拜图腾和祈祷收获需求物,已达到自己希求的目的。

因此,祈祷是最普遍的习俗,祭祀是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日月星云的图像,揭示了对天体的崇拜;而各种不同的天神崇拜则是通过自然天体拟人化和拟兽化来表现的,所有这些都具体地反映了当时原始宗教信仰。

长白山地区岩画,给我们解开了尘封远古的历史谜团。调查整理这些岩画,保存和公布这些资料,只是必要的第一步。即使我们已经完成了所有的调查,还是很难重构远古时期人类生活的场景,甚至是其中一小部分都很难勾勒出来。对于长白山地区岩画的研究,势必要在微观的具体图像的诠释和宏观的整个欧亚大陆人类生活轨迹的两个方面深入和展开。因为对于回答长白山人从哪里来?又走向哪里去。通过岩画研究,会给我们提供了历史线索和答案,这是具有无可替代的史学研究价值的。

(中国萨满文化艺术委员会敦化北大岗研究基地李佩志、裴怀春两位全程参与调查研究,提供实物和图片,感谢于春迎百忙中的校正。在此深表谢意!)

            (作者:王松林\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