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名家专栏
61.乌拉乌拉
发布日期:2019/8/18  发布者:中国观网  浏览:85120

[开篇语]

曹保明系人类著名文化学家、民族史口述文化学家(冯骥才语)、我国东北地域著名文化学家、吉林省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组组长、东北地域文化研究院院长、吉林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

为庆祝建国70周年,中国观网开启《曹保明百日百书展介》,我们将以曹保明100部作品纪念他与祖国同生、同步、同行的70年……


 《乌拉手记》

学苑出版社

20015月版

责任编辑刘涟

东北民俗田野考察丛书

image.png

image.pngimage.png

【小编絮语】

带上你的书 跟着你同行

乌拉乌拉

看到书名《乌拉手记》,立即想到乌拉街,那是满族的发祥地之一,曾是明朝海西女真乌拉部及清朝三大贡品基地之一,是打牲乌拉总管衙门(负责给皇家进贡土特产品)所在地。清代十二任皇帝,有五位在这里留下战绩、足迹、墨迹。

乌拉在满语中意为“江”,乌拉女真的氏族部落,因世居于松花江畔而得名。明末乌拉部落曾盛极一时、颇为繁华,有“先有乌拉,后有吉林”之说。

曹保明老师将自己采摘、收获的满族的手记,冠以“乌拉”,足见他对古老的满族的历史文化的熟悉和喜爱。

在曹老师的笔下,满族的衣、食、住、行、人际之间、 人与自然、伐木者、 淘金者、游戏与娱乐等等都是很有特色的故事。虽然很多习俗距离我们已经遥远,可在字里行间又会将那飘逝的历史拉回眼前。格格的服装很典雅漂亮、头饰高耸,走路扭扭搭搭,手里甩着小手绢,因为她是包裹的小脚、不能走快啊。在羡慕其优雅的仪表时,同时为她们幼年便裹脚、生撕啦地把一双健康的脚残害成小脚女人,封建社会对女人的残酷真是太令人发指了。女孩结婚乘坐的花轿,上面雕刻精美,婚礼的仪式有很多讲究,怎么迈门槛、炕上得撒上花生大枣,寓意早生贵子,还有背朝炕里坐福……相当繁琐,幸亏我没活在那个年代,不然,真受不了那个折腾。

满族的吃也很讲究,比如丰盛的满汉全席。最盛行的是火锅,迄今人们喜爱的程度不减 。乌拉满族火锅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说起源于辽金时代,生活在东北的渔猎民族,把猎获的鸟兽、鱼虾和采集的植物用陶瓷锅或泥锅炖煮,形成了火锅的雏形。还有一说:女真(满族前身)军队与元朝征战时,地上支起一个架子,放上大铁锅加水,把野猪等猎物的肉切成薄片煮熟即食,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又便于行军打仗,后来逐渐演变为满族的火锅。

玩就更多花样了,骑射、打猎、嘎拉哈、满族舞蹈、音乐、婚俗、日常习俗等,这是曹老师的一部早期重要的代表性作品。这部作品许多电影电视都使用,《闯关东》电视剧使用了这部书的全部内容。

(张彬彬)


【一书一记忆】

这套丛书统称为三足乌文丛,是刘锡诚主编、刘涟副主编。当时已出版的除了《乌拉手记-东北民俗田野考察》外,还有邢莉的《观音-神圣与世俗》、吕微的《隐喻世界的来访者-中国民间财神信仰》等。当年,选择我进入这套丛书,依然是刘锡诚先生。

那时,我的东北民俗田野文化调查成果已逐渐引起中原的注意。在此之前,我的《神秘的关东习俗》已经问世,一提起东北文化,许多人便说,找"曹大侠”(这本是辽宁大学乌丙安老师给我起的一个绰号,因那时我的记载东北土匪文化的书籍,在中原正在畅销,北京王府井图书大厦专门开辟了一个图书角,里面都是畅销书,我的那些书便在其中)。而且,我的关于对东北文化踏查的事迹,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一次会议上发布出去后,引起了全国的注意。记得那是一次全国文联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表彰会,当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联部金茂年老师带领我填表,并在人民大会堂发言,讲的就是我的田野考察生活体会。这种体会、心得、经验、收获,在中原迅速传开:“有一个叫曹保明的,他和土匪睡在一起!”甚至在北京开会一见面,许多人包括乌丙安老师在内,立刻抱住我,“呀!土匪头子来了,快讲讲东北民俗吧……”

好家伙,那时我的名声开始走入中原,进“关“了!所以,这才确定了我的这部著作能够进入到三足乌丛书。三足乌,取之于《山海经》,是指“太阳鸟",刘锡诚先生和出版社将此书列入其中,是认为此书具有代表性、引领性、发现性,是属于作者自己的真正成果。

记得此书出版之后,在北京还召开了一个学术座谈会,此书的学术影响也便逐步地扩展开了。我记得,当时写《乌拉手记》时,我并不觉得太难,主要是因为资源太多,在我心中,吃不完,用不尽,不是挤、压,而是流、淌。什么渔猎、森林、农耕,行帮,从此,这部书仿佛决定了我一生的研究方向和走向,也开启了我的学术研究历程,当然是指田野文化的学术历程。真希望这部作品能够再版,因为我看到二十年来,这部作品有多盗版本,还有在网络上的复印版。看来,社会是需要它的。

封面上的鹰猎老人是已故著名作家胡冬林送我的图片。

(曹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