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名家专栏
60.永不消逝的作坊
发布日期:2019/8/17  发布者:中国观网  浏览:76620

曹保明百日百书展介】(60)

开篇语

曹保明系人类著名文化学家、民族史口述文化学家(冯骥才语)、我国东北地域著名文化学家、吉林省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组组长、东北地域文化研究院院长、吉林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

为庆祝建国70周年,中国观网开启《曹保明百日百书展介》,我们将以曹保明100部作品纪念他与祖国同生、同步、同行的70年……

《作坊》

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9年12月版

责任编辑赵洪波 

封面设计郭宇峰

未标�?2.jpg

未标�?3.jpg

未标�?4.jpg

【小编絮语】

带上你的书 跟着你同行

永不消逝的作坊

它很微小

像人体的一个细胞

它很单纯

像化学中的一个符号

它很活跃

社会庞大的机器离不了

它很简单

循规蹈矩地反复制造 

乡村有作坊

城市有作坊

铁匠、木匠、粉匠

穷其一生

专注于一项生计

精益求精

自成体系

百姓生活的需要

就是它的生命力

在社会的大潮流中

它似乎不起眼

可它古已有之

它的出现形成阵容

支撑着人类繁衍生息

尽管工业化现代化飞速发展

手工业仍是不可替代的存在

白菜、辣椒各有所爱

洗衣坊、腌菜坊、装裱坊

豆腐坊、裁缝坊、制鞋坊

品质是生命力的关键

吉林的泥人张

凭着精湛的手工技艺

迄今仍活态传承

给世界增添魅力

景德镇的陶瓷

就是千家万户的作坊

汇成一股力量

挤身天下名窑

在世界大放光芒

作坊的主角是工匠

工匠是一种精神

历经千年洗礼

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

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

属于中国,属于全世界

曹保明老师第一次发现了作坊,有意识地挖掘搜集研究了作坊,第一个写出了这部《作坊》,使人们系统地看到作坊,感知了工匠的追求、工匠的精神,这是对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贡献。

(张彬彬)

【一书一记忆】

这是我的老故事丛书作品之一。

上个世纪未,正是我从事民族民间文化抢救、挖掘、搜集、整理的高潮期,积累了许多调查记录。那个时候,生活中大量的人物还鲜活地存在着,他们的记忆也都十分清晰,记忆的捕捉比较丰富,记忆的获得也往往容易成功。当年,我在吉林省的各个地区,进行全面的民族民间文化的收集,经常在社会生产生活第一线,到各个村落进行一些文化的调查,结识了许多各行各业的手艺人:铁匠、木匠、皮匠、粉匠、纸匠、糖匠。于是,许多手艺人生产生活的环境,就成了我经常走进的一个地点,或者和他们一起去关注他们的生产仪式,生产过程,还有许多资料的采集、运输、加工,以及在他们的生产场地里面的各种布置,各种活动,都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

当积累了大量的各种生活的经历和知识后,我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个挺好的选题。俗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于是,我便萌发了要留下一部这些行当生产生活文化的想法。

这个想法一产生,我立刻找到吉林大学出版社,编辑们觉得我的这个选题很独特,同意将《作坊》这部书列入吉林大学出版社老故事丛书。这也是一个填补空白的内容。

有一次我来到了兴隆山陶瓷厂,厂长介绍了一位老工人说,他制作的一个陶瓷纪念杯曾经送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展出,这个竹节杯,代表着东北老作坊工人智慧陶瓷工人的心意。于是,我专程跑到那位工人的家,看到他设计的最初的陶瓷竹节杯。这件作品造型十分有创意,是他亲自烧造又将翠绿的竹叶和竹节画上去,最后烧制成功。

还有许多关于作坊的传说也选在了书中。为了使作品与先前制定的体例相一致,我除了选择了具有老作坊特点的故事外,又选择了作坊歌谣,作坊的工具名称、习俗、信仰、祖师爷等等,这是一部集社会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以及田野调查的代表性的著作。

(曹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