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名家专栏
53.那些日本遗孤
发布日期:2019/8/10  发布者:中国观网  浏览:78316

曹保明百日百书展介】(53)

开篇语

曹保明系人类著名文化学家、民族史口述文化学家(冯骥才语)、我国东北地域著名文化学家、吉林省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组组长、东北地域文化研究院院长、吉林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

为庆祝建国70周年,中国观网开启《曹保明百日百书展介》,我们将以曹保明100部作品纪念他与祖国同生、同步、同行的70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收养日本遗孤纪实》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1999年6月版

未标�?1.jpg

未标�?2.jpg

未标�?3.jpg

【小编絮语】

带上你的书 跟着你同行

那些日本遗孤

当我不断地编发曹保明老师的百日百书时,情绪经常被惊讶、感叹注满。

曹保明老师有着鹰隼一样犀利的眼睛,猎犬一样的嗅觉,他会在茫茫的人海中发现珍奇异宝,擅于在浩瀚的大海中捞针,无论多么令人意想不到的细枝末节,都逃不过曹老师的火眼金睛,只要遇到曹保明,这个题材就得救了。在人类文化上就留住了一种险些流逝的内容。

一个寻找住店的偶然机会,他看到店门的一块牌子:日本孤儿寻找委员。咋回事?旅游走失了?NO。原来1945年日本投降撤离中国时匆忙中抛弃了孩子,中国母亲在野地、壕沟、垃圾厢将这些奄奄一息的小生命捡回来,抚养成人。这中间多少悲欢离合,多少苦辣酸甜?敏感的曹保明老师立即坐不住了,意识到这是一个重大的国际性题材,是对战争的控诉,是对和平的渴望。他放下手头的其它工作,不顾一切顺藤摸瓜,直到挖出个大金娃娃。

谁能想到整个东北竟然有上千万左右的日本遗孤,在长春还有一处住着39户收养日本遗孤的中国母亲。在东北各地留下了曹保明探访的足迹。

这本《第二次世界大战收养日本遗孤纪实》一问世,顿时引起世界性的反响。当地各种媒体,直至央视纷纷采访。接下来他又挖掘采访写出同样震撼的《中国母亲》。

(张彬彬)

【一书一记忆】

这是一次偶然巧遇发现的选题。

那是上个世纪的90年代,有一次,我准备进山去长白县采集木帮文化,那时交通不方便,坐长途汽车下乡必须得起大早买票,而且头班长途车五点就发车,我家离长途汽车站远,于是我干脆头天晚上就到火车站小旅店先住下,等早上四点多钟黄河路长途客运站一卖票,好抢头一班发车的票。

记得当时我在长春站黄河路一带的街头寻找小旅店,不知不觉来到了西二条一家旅店门前。 只见这家旅店门前挂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日本孤儿寻找委员会。我觉得很奇怪,是日本人来旅游孩子走丢了?经打听得知,这是中国红十字协会受日本红十字协会的委托,寻找在1945年以前日本投降撤回日本的时候走丢了的日本孤儿。

啊?还有这个历史?那不是说得有中国人与日本人共同组成的家庭吗?他们怎么把日本孩子领来?怎么样在一起生活?这背后又会有怎样的故事呢?这个问题一下子引起了我的极大注意,而且,这应该是东北文化、东北地域文化中的特色文化。

后来我出差回来,就特意去打听,这才知道,原来在抗日战争结束之后,生活中有大量的日本孤儿被匆忙撤退的日本人扔在了撤退的路上,这些小生命一个一个都在奄奄一息之中,有的因为生病,有的是大人实在抱不动了,就抛弃了,是中国的家庭、中国的母亲,把他(她)们捡来收养,组合成一个个特殊的家庭。那时的中国人民还生活在战争造成的创伤之中,在百业待兴的困苦生活中,他们是怎么收养起这些日本孤儿的呢?这背后该会有怎样的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于是我决定,对此选题进行调查、搜集、整理,进行一种历史性的记录。这一调查才一调查才发现,1945年日本战败时,整个东北竟然有上千万左右的日本孤儿被匆忙撤退的日本人扔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是东北的许多家庭把这些奄奄一息的生命从壕沟野地垃圾箱里捡起来,抱回去养大。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日本政府通过红十字会开始寻找当年的这些孤儿。记得后来,我通过长春市公安局又找到了大量的资料和名单,找到了一处非常重要的日本孤儿集中居住地——长春平阳街46号。那里住着39户收养日本孤儿的中国母亲。于是,这个题材进入了我的记录范围。我在第二年,也就是1999年,终于写出了这本《第二次世界大战收养日本遗孤纪实》。这是一个独特的题材,我走访了九台、舒兰、德惠、榆树、双阳、前郭等许多地方,抢救,挖掘这个题材,终于写出了这部记载中国母亲和日本孤儿的历史纪实故事。

(曹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