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老兵创业英雄榜 军人
...
“第五届舌尖上的影响力·
...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东北
...
【曹保明百日百书展介】(39)
【开篇语】
曹保明系人类著名文化学家、民族史口述文化学家(冯骥才语)、我国东北地域著名文化学家、吉林省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组组长、东北地域文化研究院院长、吉林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
为庆祝建国70周年,中国观网开启《曹保明百日百书展介》,我们将以曹保明100部作品纪念他与祖国同生、同步。
《铁匠技艺与文化》
吉林大学出版社2014年8月版(责任编辑张沐沉)
【小编絮语】
带上你的书 跟着你同行
见微知著
当曹保明老师发布他的第39部著作《铁匠技艺与文化》时,正是丝绸之路科考的内蒙古二连浩特黎明。昨天夜里10点,他们经过长途跋涉,穿越内蒙古中部草原,艰难地到达了科考的最后一站。黎明前,二连浩特一片漆黑,一片沉静,城市还在沉睡,曹老师已经早起工作了。那么,我也遥相呼应,走起。
铁匠,对我来说,是个熟悉而陌生的称谓。小时候就见过铁匠,多是街头巷尾摆个地摊,叮叮当当地打铁,将铁片做成炉具,做成烟筒子。下乡当知青,看到炉火彤红,风箱作响,锤声叮当,铁花飞溅,炙热的铁器放入清水,“哧”的一声白烟腾起……镰刀、铲子、铁犁,新鲜出炉。铁匠有一双粗糙的大手,经常某根手指干裂得缠着胶布;有一张被火塘烤得黑红的脸。
哈,我所知的铁匠是简单的轮廓是皮毛,而曹老师笔下的铁匠是一种传统锻造工艺的传承,是文化,是传奇,是事无巨细、是面面俱到。从铁匠炉,到铁匠锤,掐锤、方刨根锤、.郎头锤、压锤、平锤 、工作锤、尖刨根锤 ,大大小小13种,到铁匠的钳子,又是很多种,还有打制一件工具究竟需要多少道工序?铁匠打铁的甜酸苦辣人生故事?这些远去的记忆,有一天被曹保明发现了,立即被咬定了,咬定青山不放松。他走进一个铁匠寒酸破烂的家,与一种手艺面对,得知生活里处处都有奥妙和道理,那烧红的炉子和叮叮当当的锤声,竟然是一首真正的生活之歌,唱说着老铁匠艰难的一生,曲折的命运,独特的手艺……
曹老师沉浸其中,追寻、追根、溯源,化腐朽为神奇,于是有了这部《铁匠技艺与文化》。曹保明每发现一种文化源,便能深入地开掘下去,这与他对人和物的细腻观察分不开,他的这个本领是从小练就的。
他有四个姐姐,文化大革命学校停课武斗,妈妈怕他被流弹打死,与姐姐做计,把他送到大兴安岭的二姐家,在伊春大西林林场,他给母亲写信不知怎么表达对母亲的思念,看见了风雪,写道:母亲,就在我提笔给你写信的时候,风雪在姐家门前的小道上吹刮开了……
母亲接到儿子的信,落泪了,对姐妹们说,你弟弟进步了!他信写的多好啊!
曹保明说:正是母亲对我的夸赞,使我从此走上了写作的路,我感谢母亲,也感谢冬季的风雪,它培养了我对冬季自然的观察。
最难忘的记忆之一,在苦寒的北方,时时担心冬季的鞋,怎么办呢,能度过冬季吗?树叶飘落的时候,母亲就为儿女们越冬的鞋、帽、衣担忧了。曹保明的脚长的有些小,是穿姐姐们剩下的鞋挤的!那些鞋子,也都是半新的,也是姐姐们舍不得穿的,发硬,母亲往往向鞋子上喷一口水,让他穿进去……他讲故事就是这么生动,细腻,让人难忘。
(张彬彬)
【一书一记忆】
生活中,常常是越普遍存在的事物,越不易被发现,铁匠便是如此,当人的生活实在离不开铁匠的手艺时,当人们认真去注意铁匠时,却不知他们在哪里。
我发现和认识田洪明铁匠,绝对是一个极其偶然的过程。那时候,《城市晚报》有一个记者给我打电话,说有一个铁匠,住在城乡结合部刘前店,他日夜守着他的老炉,着迷似的总想打铁,街区给他分了住房,他也不去,就是想当铁匠。我觉得,我有必要去接触一下他,于是我就和他通了电话。谁知道,他不到十分钟,就匆匆地扛着一个风匣爬上了我的办公室。
初次见面,我被他的铁匠文化气质所深深地打动。尽管他那浓重的山东诸城一带的地方口音,话说时稍微快一点儿,我完全听不懂,可是从他那急切的渴望当铁匠,想让人去了解他的手艺的心情中,我已经看出他是一位我正要全力去寻找并决定应该去保护的人,他是一个文化的源,手艺的源。他应该是一个饱含着传承能力的杰出人物,是铁匠这一行当的重要的代表性人狗。他的手艺肯定是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为了探听他生活与传承的状况,我在一个泥泞的早春,来到了他的家。他的家在二道河子刘前店,冬天的雪,已经开化了,清明过后的日子,东北正是泥泞的季节,他刚从山东给老人上坟回来,我穿过一条泥泞的胡同,他的铺子展现在我的眼前,破旧的铁匠铺,各种物件满满的一地,他的铺子便是如此,只見属于等待折迁的铺子四周,全都是新建的高楼大厦,已经拔地而起,只有他的铁匠铺子,在大墙一角,充满了孤单和无助地搭在那里,在早春的雪地上,就像一堆拉圾。
他担心地打量着我,小心地与我打招呼,眼光仿佛在问我,他的铺子,还能留下来吗?我推开他的铺子门,眼前的景色更让我震惊了,只见他祖辈传下来的上百件铁匠工具,让他一件一件的挂在墙上,那些古旧的工具,散发出久远年代的艺术创造的光芒,它们召示着人类生存的文明的历程,每一件都有着古朴和刚强的意味!我觉得这是人类的财富,是世界文化的宝贝!在铺子的一角,有一个地铺,朴实陈旧,那是他住的地方。见没有我坐的地方,他很抱歉,这时他从一个破包里翻出来两张大面饼,这是他从山东诸城带回来的特产,他当做珍贵的礼物递给我说,曹老师你拿着吧,这是我的一点心意……我的心,再一次颤抖起来,我决定要写这部《铁匠的记忆与文化》文本。在这个早春,一个决定就这样开始了。我日夜沉浸在写铁匠文化的工作中,没到二十天,便把书写出来了。我是被文化遗产的生动,深深的感染了。我决定以这个文本的方式留下这段记忆,这是留下的一个永恒,因为真正的发现是会有力量的,这就是我写这部书的一个记忆啊!
(曹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