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名家专栏
10.岳母的那盒糕点
发布日期:2019/6/28  发布者:中国观网  浏览:83316

【开篇语】

曹保明系人类著名文化学家、民族史口述文化学家(冯骥才语)、我国东北地域著名文化学家、吉林省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组组长、东北地域文化研究院院长、吉林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观网开启《曹保明百日百书展介》,我们将以曹保明100部作品纪念他与祖国同生、同步、同行的70年……


《中国民间教子故事》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5年版 责任编辑 王丙顺   印数73.800

【小编絮语】

带上你的书 跟着你同行

岳母的那盒糕点

中华民族,一代代人才辈出,流传着许多民间教子的故事,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欧阳修的母亲话荻教子……古往今来,很多名人都得益于父母亲的精心培育,成为国家的栋梁。这些故事,源远流长,成为父母教育孩子时学习借鉴的好教材。

曹保明老师搜集民间故事之初,就把民间教子的故事作为重要内容,近40万字的《中国民间教子故事》,厚重悠远,每个故事里蕴含的教育意义意味深长,有的被编为电视剧、连环画、还有很多被报纸刊物刊载,不知影响了多少家长和孩子。

曹老师在浩如烟海的民间口传文化中捞针,仅仅自己如蜜蜂、如老牛一样不行,他的背后还有各种力量的深刻理解和不遗余力支持。为了搜集民间宝藏,他从来都不在家过年过节,他满含深情地讲述了他的妻子、岳母、岳父对他的全力帮助。那一年中秋节,别人送给病中的岳母一盒糕点,岳母摩挲着,看了又看,没舍得吃,做出一个决定,必须让曹保明带上,送给敬老院的老人,为的是让人家乐意给曹保明讲故事。那个中秋,他骑着自行车到离长春城区几十公里的乡下,骑到无人的荒野壕沟边,他禁不住停下车,嚎啕失声。男儿有泪不轻弹,曹老师这1米8几的大男人如此泪流满面,是什么触动他心灵中最柔软度部分?这盒点心,家里岳父岳母没吃着,妻子的几个小妹妹没吃着,小儿子大鹏没吃着,却被他狠狠心带走了,图希啥?这一切不都是为了挖掘那些散落在民间的故事吗?哭出来了,他心敞亮了,擦干眼泪,那一刻,他好像安泰触摸到大地,顿时感到力大无比,有亲人的无私支持,他坚定了信念。他在心里暗下决心,亲人们放心吧,我一定出息成你们希望的人,一个为民族做出贡献的人!前方的民间故事在等待着我,无数即将消失的文化在等待着我。那时候,他忽然觉得自己真的成了当代的蒲松龄。

蒲松龄这个称谓,源自当年《长春日报》社副刊主编冯国和的一篇报道,有一天,冯主编上班路过人民广场小树林,发现了曹保明在听故事,非常感慨,回来后写下了《当代的蒲松龄》曹保明搜集民间文化的故事。

一个一个生动的民间故事搜集到了,他的第一本重要的民间文学著作《中国民间教子故事》诞生了。这本书,就是曹老师对自己亲人和许许多多支持他的人的最好回报。

(张彬彬)

【一书一记忆】

“在我国清代,有一个著名文学家叫蒲松龄,他自备柴米油盐酱醋茶,在十字路口边上,开一个饭馆子,专门接待南来北往的人。南来北往的人进店吃饭,除了交饭钱外,还得必须要留下一个故事,不然光交钱也不让你在这里吃喝。这个人,就是后来写出了《聊斋志异》的清代伟大的文学家。而在当代,在我们吉林省的长春,也有一个和普通人一样的蒲松龄,他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他利用大家休息的时间,专门跑到人民广场的小树林里,到老人集会的场所,到敬老院、大车店去,专门捜集老人讲的故事、传说,搜集民间瞎话,他就是民间文学家曹保明,一个当代的蒲松龄……”

这是当年(上个世纪80年代初)发表在《长春日报》上的一个报道,作者是冯国和。当年,冯国和老师《长春日报》社副刊主编,后来他到了吉林大学中文系,是新闻系主任、教授。有一天,冯主编上班路过人民广场小树林,发现了我在听故事,回来后写下了《当代的蒲松龄》这篇报导,记载了我当年的兴趣和状况,我的这部近40万字的《中国民间教子故事》是如何诞生的,巳经被记得清清楚楚了。

记得当年我在吉林大学毕业留校当老师,成家立业有了孩子,我爱人家姐六个,她排行老大,按理我应该多帮家里干点活才是,可是我却迷上了搜集民间故事和民间文化,而这时,最支持我的就是岳母金淑英。我岳母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是她特别通情达理,记得她对我爱人说:“孩子(指我)岀去搜集民间故事,完全是为了正事,你应该支持他的工作。”于是,许多累活琐事都是我爱人干或者我岳母家的妹妹们帮助着料理,而我却能腾出手来一心一意地去抢救民间故事,写书籍,搜集民族民间文化。每到年节,人家都是背着行李回家过年,往城里走,我却是背着行李上火车站或汽车站,或者骑自行车往外走,干什么去?到敬老院、大车店去听故事。

记得有一次,岳母病了,一个亲戚给我岳母送来一盒糕点,我岳母和我岳父他们都舍不得吃,也不给那时都很小的妹妹们吃,却做出了这样的决定,说:“保明要下乡去看望那些孤寡老人,听人家讲故事,是求人家的事!咱别吃了,让保明把这好东西,给那些老人带去吧……作为见面礼,人家也愿意好好地给保明讲故事!”

那次是中秋节,我决定去往双阳奢岭敬老院,岳父和岳母的这个决定,让我万分感动,我忍不住含着泪走了……

是啊,80年代,大家生活都很苦,城里每个人一个月才二斤挂面,许多时候,老人和家里大人小孩都舍不得吃,却常常让我带到乡村去换故事,我的心时时被家人的情深深地感动着啊!那个中秋节,我早晨吃完了饭,匆匆地骑上一个自行车,带着这一盒糕点,直奔双阳奢岭敬老院而去。

从长春到双阳奢岭有几十公里,我把糕点挂在自行车的把手上,心酸地向前骑着,想起岳父岳母那苍老善良的面容,想到妹妹们还小,我儿子大鹏更小,他们都吃不上好的,而我怎么忍心这么干哪!

来到一个无人的荒壕沟,我忍不住抱着那盒糕点哭开了……

心里却在下决心,亲人们放心吧,我一定出息成你们希望的人,一个为民族做出贡献的人!那时,我的眼前看见的都是无限的好故事,我知道故事在等待着我,民间文化在等待着我,无数即将消失的文化在等待着我,我这时候觉得自己真是一个当代的蒲松龄啦!

这样的岁月,我经历了无数次,我有很多的年节,就是在敬老院、大车店里和一个个孤寡老人度过的。一个一个生动的民间故事被我收集到了,于是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我的第一本重要的民间文学著作《中国民间教子故事》这样诞生了。

这部著作的出版,对社会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其中好多优秀的故事被改编成电视剧,连环画,还包括像《新村》杂志,吉林日报副刊,长春日报副刊,几乎成年在登着我的这些故事,那时我的生动的民间故事完全来自于民间。后来我已经形成了一个习惯,坐车就喜欢挨着老头老太太,总想借机听听他们讲的故事,我甚至开始厌烦城市的灯火,我喜欢乡村的寂寞,寒冷和荒凉,每得到一个故事,我就好像得到了一个宝贝一样那样兴奋。回想整理这些故事的岁月,每一天,吉林大学图书馆最后灯灭的时候,最后一个走出来的就是我,而这里的理化楼,另一个勤奋创作的人,就是化学系的刘学铭老师,我们二人经常在半夜相遇之后,又开始畅谈一天的收获,于是一点点的就到了天亮。马路就是我们探讨文化的天然课堂。今天想起来,吉林大学造就了我这样一个人,吉林大学图书馆是我成长的地方,吉林大学中文系安排我以重任,把民间文学这门课交给我,而真正的采访真正的下乡都是民间文学田野文化的延续,这是我真正大踏步地从学校的课堂走向田野,走向人文,一条丰富而难忘的文化之路。

(曹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