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名家专栏
【每日一书展介】曹保明作品在当代(2)
发布日期:2019/6/20  发布者:中国观网  浏览:124660

开篇简介:曹保明系人类著名文化学家、民族史口述文化学家(冯骥才语)、我国东北地域著名文化学家、吉林省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组组长、东北地域文化研究院院长、吉林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从今天开始,中国观网开启《曹保明作品在当代》每日一书展介,到十一国庆还有105天,我们将以曹保明105部作品纪念他与祖国同生、同步、同行的70年……

《东北土匪考察手记》(时代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责任编辑  张秀枫)这部书决定出版,当时首印7000册,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也吃了一惊,张秀枫老师是个谨慎的人,他对我说,我调研过了,投入市场吧……

后来发生的事,让我与他、与出版社,都始料不及,从北京出差回来的人们不断传言,在机场和地铁报摊上,真真假假的出现了诸多类似的土匪考察手纪……

42.jpg

42253.jpg

【一书一记忆】

每一部书都如我的孩子,我心里清楚这部考察手记如何形成,考察手记可以随时形成,可是,土匪却不是随处找見,就如此书中的小白龙(王正坤),与他相识,极赋传奇……

上个世纪70至80年代初,正是我在三江好传奇的震惊下满东北寻找土匪的岁月,甚至一些好友知道了我的宗旨,也在帮我找。一天,我在大亍上碰见了在吉林电视台工作的好友徐连云,他对我说他父亲那年下放在磐石县,在北砬子村,听说可有一个,我一听,可就精神起来!

当年,为了寻找土匪,我巳成了听风就是雨的人,于是在一个周末(那时还没有大礼拜),我从长春坐火车到吉林,再从吉林那儿坐夜车,到磐石,再租个私车,把我拉到小白龙的北砬子村。我问一个放牛的孩子小白龙家在哪?那孩子欢蹦乱跳地领上我去了……

初见小白龙,见他是一个威武的大个子,站在院里喂牛,极好客。

“到屋!兄弟上炕!”他说话声音洪亮,一个十足的北方汉子。

记得吃饭、唠嗑,他时不时地亮出黑话、隐语!我心里格外惊喜:庆幸终于又找到了一个正宗江湖……

记得以后的几年,我先后在小白龙家住过好几次,还和他在大年初三冒着大雪,去给埋在山里的他的让日本人打死的大柜交人好去上坟……

我惊喜我发现了一个土匪文化的富矿!他记忆力好,说起当年的生活,生动极了,我在他家住不够!听不够他说话。有一年,我在他家过到年初四往城里赶,回去上班,在磐石等车,大过年的,旅店、饭店都不营业,饿得我甚至敲人家门,要过饭!

唉,啥事都干过,搞过地里的甜菜疙瘩吃过,这时,我也如土匪和马贼一个样了。但是,小白龙又打鬼子,又聪明,灵气,《磐石县志》里有他打鬼子的记载,他熟知黑话,认识山里的各种中草药,从此,小白龙的故事文化,留在了世上,我们俩也成了要好的朋友。

最后一次见他,他巳在病中。

我走时,他送我到门口,直打晃。

后来听说,他死时,直拍炕沿喊,曹老师!你咋还不来呀,我肚里还有老多故事呀……,他的离去,使世上少了一个乡土文化老人……

他故去后若干年,香港《凤凰卫视》拍他的故事,我与编辑和导演一起去往他的村屯。可是,一切都成了过往,他没有看到我讲述的在香港维柴大动力栏目中播出的十一集东北土匪故事,他的故事有三集。

至今,一到冬季,一到下大雪,一到春夏,一到下大雨,一到年节,一到吃饭,我就想起我当年寻找小白龙的那些难忘故事啊!

这,书中的人物,他已成了我心底的久久的挂牵。

                                                         (曹保明)

【小编絮语】

带上你的书,跟着你同行

想不到,一个小栏目,如此大声响。

中国观网东北在线首开《曹保明作品在当代》专栏,国庆前105天,每日推介他的一本书,每本书曹保明写一篇《一书一记忆》;并且由中国观网东北执行总裁、作家张彬彬每日一絮语:带上你的书,跟着你同行。

昨日首期问世,读者反响踊跃,点赞、鼓掌、好评,还有一些网络建立了曹保明作品记忆研究会。

当然,首功归于曹老师,他是人类文化领域的一颗明星,中国观网一直追踪、关注、助推的人物,能够得到曹老师大力支持,让他的等身著作发扬光大,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曹保明老师不辞辛苦,从大学教授的岗位,走入荒野、森林、乡村,追逐着那些将被淹没的历史、消失的人群,挖掘、抢救人类文化,他的脚步一刻也不曾停歇,他的笔填满那些激情燃烧的夜晚,在草垛、在窝棚、在大车店、在农家的土炕,沙里淘金,让那些陈年古话、沉睡的歌谣、被人们遗忘的故事,这都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啊,重新擦得铮亮,重新焕发光芒。

即将奔赴北京参加2019中国观网上榜颁奖盛典的吉林市阿拉底旅游度假区总经理王波在跟帖中感言:真正的故事来源于民间,挖掘被人们遗忘在民间的素材,才能把这种文化传承于后人,让沉睡已久的故事重现和诉说,这才是真正的作品,功在当今,利在千秋。感谢还能有这样一位花甲的老人去做看似平凡、却不平凡的事,这才是对民族文化负责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向曹老师致敬。

资深媒体人吉林日报龚保华感语:曹老师用生命捡拾关东记忆,用深厚的家国情怀著就百部民俗专著,为这片土地留下鲜活生动的时代记忆。而今,百日百书活动的开展,在寻根求源认知关东文化根脉、深化白山黑水情结的同时,必将激发人们对未来的畅想,提升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自信。

曹保明老师也很激动,他说:从走入生活,到归成书,是非常充实的岁月,我爱我的岁月,我继续我的岁月,正如冯骥才先生所说,在我的生命停止之前,我要让我的每一个字都真实端正,这就是我的文化价值。

                                                           (张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