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名家专栏
岁月情深 乡愁永驻 ——众评王长元《老东北记忆》(1)
发布日期:2024/4/18  发布者:admin  浏览:49504

微信图片_20240418194805.jpg

《老东北记忆》作家王长元,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文联副主席,长春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曾在《人民文学》《小说月报》《小说选刊》《作家》《吉林日报》等报刊发表作品多篇。出版著作多部。作品曾获首届梁斌文学奖、中国网络文学奖、东北文学奖、吉林省政府长白山文艺奖等多种奖项。被评为长春市第五批有突出贡献专家。


 岁月情深 乡愁永驻  

 ——众评王长元《老东北记忆》(1)

主持人张彬彬:

一部诗集,可以为亿万读者如此喜爱,专业的、非专业的、大人、孩子,纷纷诵读,产生轰动效应;

一部诗集可以在文化圈产生一场地震,纸媒、广播、视频,各种新媒体一拥而上,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

一部诗集可以托起一方地域风俗文化,受到各界的赞赏推介追捧;

一部诗集可以在中国文坛拔地而起,成为百花园中一枝独秀的奇葩;

……

近两三年间,由创作东北题材小说著名的作家王长元,摇身一变,突然与诗结缘,一首首关东诗作,源源不断地喷发,如地火岩浆势不可挡,火起来了,红起来了,火成一座诗的山峰,红成一面创作的旗帜。

看似突然,其实必然。东北的黑土地滋养了王长元的精神,东北的飓风铸就了王长元的灵魂。当朋友们叹息他走上领导岗位,耽误了创作,才思不得施展的时候,其实他对文学刻骨铭心的挚爱,使他的思索和追求一刻也没停,正如岩浆在他的生命里汹涌,一旦找到突破口,深厚的积淀便一发不可收。

他的诗不是一首一首地写,而是一组一组地冒出来。每当一组新诗问世,立即被读者、同行、网红、朗诵者们争先恐后地传播抢读,线上线下各种形式的朗诵会纷至沓来,连他自己恐怕都有点意外呢。

《老东北记忆》诗集的出版,更方便读者欣赏品读。这部诗集不仅是对东北文化的传承,更是对人性、情感与生活的深刻洞察。尤其对于细节的描绘、升华,都充满了力量与温度。无论是女人《纳鞋底儿》,还是男人《打冬网》,或是《搓麻绳老人》,还是《打滑出溜儿》的娃子,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那些朴实的诗句,独特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动的东北地域画卷,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那份深沉的乡愁与记忆。

《老东北记忆》值得一读再读。它不仅让我们领略到了东北的韵味与风情,更让我们在文字中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与情感的真挚。字里行间呈现出无限的空间与艺术张力,令人咀嚼,耐人回味。对东北地域文化的传承、传播、发展,都有着特别的意义。我相信,这部诗集一定会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后人传颂。

这次诗集的出版,不亚于又扔出一发王炸,激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卷起一股腾腾热浪,好评如潮。当较早关注王长元关东诗作的《中国观网·东北战线》收到众多读者、作家的来信来稿,这些不同视觉的评价,出于心,发乎情,无一不被这部原汁原味、挂着冰碴、粘着土渣、弥漫着关东地域风情的诗作所感染,焕发了对关东大江大河的喜爱,对东北人粗犷豪放性情的喜爱,为生长在这片土地而骄傲和自豪。这里精选一些佳作,分批发布,请读者分享。


 微信图片_20240418194117.jpg

张彬彬,毕业于东北师大历史系,原吉林日报社高级编辑,曾任凤凰吉林策划总监,现任中国观网东北区执行总裁。探险旅行家,马拉松跑者。先后去罗布泊、阿尔金山、可可西里、尼泊尔雪山等地探险。到美国波士顿、芝加哥参加马拉松赛。去过南北极、土耳其、乌克兰、伊朗、东南亚等40余国。著有《魔鬼不敢走的路》《徒步大漠》《南极有约》《开车去北极》《狂飙加勒比海》等14部书籍。

 

用一种全新的语言框架发掘生活

   作者/于二辉


王长元的新作读了几遍,浓郁的生活味道和民俗特色令人眼前一亮。中国的乡土诗或者叫乡情诗有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批乡土诗人着重写生活纪实或者叫民歌民谣,内容都不是很深刻,主要是用一些修辞方法让作品尽量显得生动。1981年四期《新村》杂志发表我的一首民歌:

万里蓝天一只雁

姑娘巧架高压线

拽缕清风梳梳头

扯块白云擦擦汗

空中飞下歌一串

这种顺口溜式的乡土乡情诗也曾流行一时,但是思想内容假大空。后来诗人们注意了在乡土乡情诗创作上开始用心琢磨,不能只局限于生活表面的浮光掠影,于是杨子忱老师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吉林文艺》上发表的《雪打灯》《写春联》让读者顿感新奇。

写春联

纸,铺好

笔,蘸饱

 

对着飘飘的雪花

想了——

 

寒冬,腊月

残门,破袄

 

声汪汪,东家的狗

雪吱吱,地主的脚 

……

起码这种诗有新内容了,能够让读者产生联想,情节和人物的介入增添了诗作感染力度。走到今天,长元的乡土乡情诗又上了一个台阶,在淳朴的乡居生活刻画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赋予了诗作更为深刻的思想含量,而且这种写深写透的笔痕一点都不显得生硬和僵化:

身穿老羊皮的打渔人

用冰镩

在坚冰中寻找梦想

这就有诗意了,渔民们破冰打渔不仅仅是为了换钱糊口,而是在寻找他们自己的梦想。

三匹马拉动的绞盘

哪个知晓

拉出的是喜悦还是忧伤

……

诗歌的表现形式不同于小说和散文,只能在短句中渗透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和追求。

打了红网

那是苍天的犒赏

打了空网

那就是命运的荒凉

老东北的打渔人

最知晓

什么才是坚冰下的信仰

这是这首诗的诗眼,也是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核心,紧接着,诗人凝练出更加令人心灵温暖的畅想空间:

冬网——

打捞了上千个冬天

打渔人

曾有过上千个梦想

只要

冬日暖阳化入人心

那梦想

就会像岁月一样悠长

乡土乡情诗就应该这样写,白描手法过时了,修辞方法不管用了,只有写深写透,用一种全新的语言框架来发掘生活,用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表现形式来描绘生活,作品才能获得成功。另一首《铁匠炉》和《打冬网》有异曲同工之妙处:

……

用铁锤

诉说着生命的悲欢离合

……

锻出了镰刀

就能把大地秋天收割

……

锻出了灵魂

就能打开命运枷锁

这种句子总是能让人振奋和思索,其实铁匠炉能有什么可写的,但是一个优秀的诗人就善于在平淡无奇的人或事物的表象中捕捉到有开发或提炼的细微之点,用发散思维层层递进的表现方式,把具有哲理和智慧的那一部分东西浓缩出来,这样的诗歌作品是有生命力的。长元近来创作的乡土乡情诗真正跳出传统乡土乡情诗陈旧的格局,有了一种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长元的小说基本上都是农村题材,所以在用诗歌这种形式再来表现农村生活,就顺理成章地具有极强的创新能力及把控能力,因为诗是炼字炼句的押韵文本,更需要诗人精确凝练地运用好语言,归纳出主题,把哲理和思想尽可能地藏匿于诗句之中,让读者在颂读诗歌作品的时候情不自禁地陷入沉思或者豁然开朗,作品就成功了。

通过长元的作品,更加了解了他的世界和他的心灵。从文一生,他始终把文学当成生命,把写作当作痴心不改的理想追求,看得出来,他的作品饱含了对人、对社会、对生他养他的黑土地的炽热情怀。我知道他创作伊始是曲艺,后来专攻小说,怎么也没有想到,他竟能把诗歌写得如此有味道、有意境、有让人咀嚼缠绵的乡土浓情……由此看来,他对生活的观察体验独具匠心,他对生活的描绘得心应手,他对文字的把控如鱼得水,中国乡土诗他可以傲视群雄,谁也写不过他,原来省里在乡土诗的阵容里,曾经有一大批名诗人:泉声、李占学、赵贵忠、陈玉坤、杨子忱、范峥嵘、程刚等等。但是他的乡土诗别具一格,一是有思想,每首诗都渗透着诗人的爱与情;二是诗意浓郁,泥土的芳香沁人心脾,我们说,诗歌若追求阳春白雪,就要像贺敬之那样如泣如诉,引吭高歌;若追求下里巴人,就要像张志民、李季那样乡情如山,乡愁似水。高就高上天,土就土掉渣。谁敢说咏叹调就比二人转受人青睐?萝卜白菜各有所爱,长元的小说已经出类拔萃,他的乡土诗绝不比他的小说逊色,起码我这样认为。

 微信图片_20240418202944.jpg

作者简介

1977年作为中国最后一批知识青年插队农村集体户。

1978年考入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

1982年在吉林省纺织工业厅从事文秘工作。

1986年在吉林人民出版社开始编辑生涯。

已出版《做书与读书》《书读完了》《哲思与情诗》等多部书籍。


根有魂,爱无痕——读《老东北记忆》

           作者/ 晓峰


   “音调有些生硬

像一条冻出冰碴的井绳

语感有点威猛

像冰镩子凿击着坚冰

大碴子味道的东北话

每个音节都飘荡着浓米汤一样的乡情”

     不拐弯抹角,直来直去落地有声,在直爽的性格中带着温度的东北人跃然于简洁的诗句中,这些如同土味情话般的浓情蜜语,是如此的让人陶醉在诗句之中,不愿离去,这样深情纯粹的诗句在《老东北记忆》当中比比皆是。如,           

“土坷垃下

藏匿了多少祈盼

禾苗出土

叶片开始了春天歌唱

庄稼拔节儿

那是生命骨头在呼喊

小小谷壳哟

装载了庄户人天一样大梦想

老木锨扬起的

岂止是一个秋天

那是从黑土渣里

捧出的一轮人生太阳”

“黑土地的味道

像一杯陈年老酒

春雨秋霜的滋味

都在米汤里停留”

《老东北记忆》诗人在诗中对老东北生活全景式的展示,对于长期离开家乡的人来讲,被一下拉回到了童年少年青年时对家乡的记忆当中,心情难以平静,这是乡愁吗?诗人把家乡的历史描述的那么有激情,每一个与天然困难,与寒冷拼搏的场景,每一种生活的艰难,劳作的辛苦,甚至命运的坎坷,都成为了培养性格,锻炼意志,融合自然创造希望,自我完善的空间,如果年轻的时候能够这样面对生活,懂得细节,现在会成为一个多么了不起的人!而能够把东北历史生活的场景这样史诗般的展现,诗人又是何等的呕心沥血,他把生活用哲理概括后,直接落实到了责任与担当,追求与方向上,然后用诗歌重新演绎出来。通过对家乡,对根的深情演绎,诗人在传导着大爱,爱生活,爱家乡,爱自然,为远离家乡的人由对生活家乡的回忆创造出一个精神的家园。同时也在影响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如何爱家乡,爱生活,那是自己的根,只有根深才能成才。

《老东北记忆》从另一方面展现了,文化形成的根源,东北地域文化的底蕴与传承,生活文化到意识形态文化形成的过程,创造性的让我们看到了文化形成的细节。

 微信图片_20240418173136.jpg

作者简介:

晓峰,1982年大学毕业,离开东北分配到北京,一直在研究《应用经济学》和《比较经济学》。

 

像一部电视剧脚本

作者/于希文

 

翻开著名作家王长元的诗集《老东北记忆》,眼前一亮,一下把我吸引住了。

这一首首诗词读起来,清新深邃,宏浑豪放,英姿勃发,让人浮想联翩,百感交集。

每一首诗细细咀嚼,就像冬天里的一串串糖葫芦儿,晶莹剔透,酸酸甜甜,可口诱人,百读不厌。再反复玩味,又像夏天里的冰淇淋,甜甜与丝丝凉意交织在一起,像云朵般的轻盈,丝绸般的柔滑,让人沉醉不已。

一首首诗,又像一幅幅画,妙手丹青,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展现在你的眼前,每一个画面都非常美丽漂亮,打烙印,让人经久不忘。

这一个个山楂,串起来就是一串串糖葫芦,一个个故事,串起来就是一本小说,这一首首诗,一个个画面,一个个场景,串起来不就是一部电视剧脚本吗?

首先,电视剧的第一幕映入你的眼帘的是欢乐的童年,一群群农村孩子吹着柳叫叫,摔着泥泡泡,拿着蝈蝈笼子,在草丛中抓蝈蝈,在院子里弹溜溜,嚼甜杆。冬天,拉冰车,打出溜滑,啃冻梨。诗写的惟妙惟肖,生动感人。虽然是贫穷落后的农村孩子们,玩耍低俗,但也反映出童贞的欢乐喜悦,无穷的情趣。

电视剧的第二幕是农家乐,杀年猪,㸆猪油,办年,大碗酒,粘豆包,腌酸菜,铁锅炖。东北大秧歌,喇叭匠,欻嘎拉哈等,反映农家生活,诗写的都是平凡小事,却有高度,有深度,又有广度。让人想看,爱看,又有深刻内涵,真是难得的好诗。

电视剧的第三幕,应该是希望的田野,踩格子,点葫芦,培垅,扬场,刨粪,搂草,熬碱,放排,每一样农活都有一个故事,一场戏,写的形象逼真,主题深刻,把每一件小事都和人生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励志,激励,鼓舞,催人奋进。

反复读了几遍,合起书,总结一下,这是一本记载老东北的历史书,不忘乡愁的教科书,又是70岁左右年龄人的回忆录,真实感人,不愧中华文化的精髓。

有这本书在手,让人努力有了方向,前进有了动力,生活有了情趣。

老去东北又翻新,

首首诗词赛黄金。

溢出智慧铺成路,

跬步筹勤育后人。

 微信图片_20240418173315.jpg

作者简介

于希文,大安市人,作过民办教师,乡文化站长,市委宣传部新闻科长,大安日报社长。高级记者。作品曾在《人民日报》|《中国农民日报》《吉林日报》等多家报纸刊物发表。获得过国家新闻奖。出版有《千金难买是真言》《成功从这里起步》,《时代浪花》等13本书。先后去美国,西欧,东欧,北欧,澳州,非州等34个国家及国内港澳台等考察旅游,著有《人在旅途》。

 

爱是一种力量

作者/潘大成

 

得知王长元主席的诗集《老东北记忆》出版发行,我与文友们无不为之庆幸欢呼。这不只是因为与长元主席这份亦师亦友的真挚情感,而是诗集《老东北记忆》本身所蕴藏的丰富内涵与深远影响的缘故。尤其是这部作品的文学造诣、文化价值,以及长元主席的那份家国情怀,无时无刻都在触动着我的灵魂,撞击着我的肺腑,并丰盈着我的精神世界。

黑土地文学的经典著作。记得长元主席曾经说过:东北这块黑土地是我文学创作的根基和血脉,离开这块富饶而美丽的土地,我就会失去创作的源泉,失去创作的生命力。长元主席的《老东北记忆》,以及其他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都是生于斯、长于斯,滋生于这片关东热土的,这种地域性文学创作始终都饱含着浓浓的乡愁,散发着泥土的芬芳。他以诗歌的形式记忆东北,既细腻如雨,又婉约如风;既丰富多彩,又恢弘大气;既传承过往,又畅想未来。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并不多见,或者说是近些年来中国文坛上独一无二的经典之作 。 《老东北记忆》不仅仅是一部诗集,更像一处文学高地,她就是我们这块黑土地文坛上精心培育的大熊猫,我们应该融入她、呵护她、保护她,更要珍惜她、赞美她、歌颂她。

《老东北记忆》她不只是一部文学作品,而是远远超越于文学本身的一部壮美史诗和文化盛宴。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从蛮荒步入现代,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在这个进程中的一切人类文明成果都是由人民创造的,此所谓人民创造历史的必然。《老东北记忆》的各式什物,林林种种,让人目不暇接,我觉得这只是作家关东记忆里的一个缩影,或是一个小小的记忆组合,也不乏是一个文化的集合体。有的朋友说,《老东北记忆》是一座具有集文学、文化、思想、研究、收藏价值为一体的袖珍版的关东地域文化博物馆,我很是赞同这种说法。《老东北记忆》不仅是作家个人的文学创作成果,更来源于他的深沉厚重、内敛笃实的文化积淀。这也是一种文化的力量,这力量源于关东山的神奇伟岸,源于庄户人的创新创造,源于作家那段深藏于心、负重而行的文化苦旅。

王长元主席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小说家,可他为什么一个华丽的转身,又开启了他的诗歌创作呢?我觉得这并不为怪,这不能局限于他诗歌题材自身的选择,而是他作为炎黄子孙的那种拳拳爱心,那份炙热的情感,那份大仁大义的家国情怀。正如作家所说:我绝非仅仅是对我笔下文字的喜爱,绝非仅仅是对合折押韵《老东北记忆》诗作的喜爱,而是缘起于对大江大河的喜爱,对东北大风大雪的喜爱,对东北人粗手大脚的喜爱,对东北人大碗酒、大块肉、粗犷神勇、血型豁达、豪情飞扬的喜爱。所以《老东北记忆》的根源就是爱。爱是一种真挚的情感,是一段绵绵的乡愁,爱是一段美好的回忆,爱更是一种力量。正是这种力量的支撑,才让长元主席胸有成竹、自然书写,为我们奉献了《老东北记忆》这部经典著作。

近些日子里,在我的脑海里会不时地涌现出《老东北记忆》那些灿烂唯美的诗行,还会聆听到那阵阵郎朗的诵读声。

微信图片_20240418172713.jpg

作者简介

潘大成,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暨书法家协会会员,吉林省政协书画院副院长。吉林省作协第九次代表大会代表。长春市书法家协会理事,长春市作家协会理事,长春市市直机关书画家协会副主席。曾在《吉林日报》《协商新报》《长春日报》《长春晚报》《诗歌月刊》、《吉林作家文选》《芒种》《参花》等报刊杂志发表过诗歌散文或书法作品。出版一部诗集《高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