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艺苑天地
关于小人(随笔五则)/ 宋虹
发布日期:2022/5/26  发布者:admin  浏览:71944

认识一下小人

 

1992年秋,余秋雨先生“在香港沙田的一个山坡上闲住。”此处“一半是绿树织成的山壁,一半是迷迷蒙蒙的海湾,”余先生在这清幽的环境里,“借山水风物与历史精魂默默对话,”写出了一本《山居笔记》。《山居笔记》的结尾篇叫作《历史的暗角》,专写小人。

“小人”这两个字,颇有些让人生寒生畏,在数千年的人类史上,小人绵延不绝,重则祸国,轻则祸人。既如此,有什么办法消除小人呢?答案是——没有。所以我们通常的办法是“惹不起还躲不起吗。”而这种无奈的办法终不奏效,它会使小人愈发猖獗,死缠着你不放。所以,我倒同意余秋雨先生的主张:“大家一起来认真研究一下从历史到现实的小人问题。”

“小人”是什么?很难定义。在先秦诸子的论著中,“小人”与“君子”是互相对应或曰对立的,这是一个大致的界限。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也会经常使出一些小人的伎俩,但你把他归入小人行列,似乎屈了他,这种人,我们权且称之为“不完全小人”或“准小人”。

我们每天都同人打交道,这其中就不乏小人。为了防范小人,就得识别出谁是小人。余秋雨先生在《历史的暗角》中将小人的行为特征归结出八种:其一,小人见不得美好。其二,小人见不得权力。其三,小人不怕麻烦。其四,小人办事效率高。其五,小人不会放过被伤害者。其六,小人需要博取同情。其七,小人必须用谣言制造气氛。其八,小人最终控制不了局势。在此,我再加两条:其九,小人成事往往借助于昏官权力。其十,小人整谁往往先靠近谁。此乃深奥课题,再总结出十条八条亦不为多。

 

 

小人的本质特征

 

小人往往都是很精明的,其行为特征十条八条不足以概括,他们很会变化,所以他们绵延不绝。如何识破小人?这就要剥去所有的现象,直抵本质——“小人志在一己。”

其实古人早就看破了小人的本质,《宋史·罗点传》载:罗点与皇上谈话,点曰:“君子得志常少,小人得志常多。盖君子志在天下国家,而不在一己……小人志在一己,而不在天下国家,所行所言,皆取悦之道。”小人的办法就是取悦于君主,拿到现今来说,就是取悦于领导。所以君主与领导的身边,总是围拢着一批又一批的小人,如果这君主或领导喜好阿谀奉承,小人便得其志亦得其利。为什么“小人得志常多”,我们也明白了这其中的原因。古代明智的君子或正直的臣子拿小人也没办法,他们对君主进言:“亲贤臣,远小人。”但这规劝与建议在君主或领导那里很难实现,君主或领导身边既需要人才也需要奴才,人才打拼天下,奴才伺候自己。小人会“悦上之道,”阿谀奉承、卑躬屈膝、见风使舵,这些,小人都做得到,具备做奴才的专长。而君子们或因自尊,或因正直,却做不到。所以,在皇上面前总称自己为“奴才”的那些人,大多是小人;而称“臣”的那些人,大抵可归到人才的营垒。

再往上数,《后汉书·荀悦传》:“乃作《申鉴》五篇。其大略曰:‘小人……危则思乱,安则思欲。’”意思是说,小人在处境危险的时候,所要做的事是作乱;在安逸的时候,所要做的事是满足自己的私欲。小人没有人格、道德、良知、正义等条条框框的约束,且头脑灵活,所以“小人惟喜生事”(《宋史·宫弼传》),乘乱而作。于此可见,人总是为一己而虑,恐要跌入小人之伍。

 

 

小人之技与计

 

小人屡屡得手,从古至今总结下来,大多是借用了君主或领导的权力。这在君主或领导身上自有原因,我们不去分析。从小人这方面说,他们自有其技与计。

这绝技就是“小人言行,皆取悦之道”(《宋史·罗点传》)。“小人巧言令色,先意希旨。”(《宋史·王禹传》)小人在人格结构上是不完整的,无廉耻之感,无尊严之虑,因此,他们能卑躬屈膝,能低三下四,能做孙子,再加上他们很精明,会花言巧语,会奉承恭顺,所以,他们会把君主或领导伺候得很舒服。君主一高兴,“赏银二百两,”这在封建的人治社会里司空见惯。

只此一技足矣。只此一技便可满足一己私欲。

再说计。小人容不得别人比他强,但要扳倒对方,自己的力量又不够,这时候,小人就会用计,所谓“借刀杀人”之计。

说个屈原的例子。屈原在楚怀王时任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任之”。后来为三闾大夫。任职期间,政绩突出,也很风光,这就招来了小人的妒忌。一次,“怀王使屈平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于是上官大夫就向怀王进谗言道:“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这一句“舍我其谁”的话栽到屈原身上,怀王便怒了,屈原则“不复在位”。瞧瞧这阴毒的法子。

自古以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在人堆里你若出众,你的周围必会有许多的红眼盯着你,这其中必有小人在暗暗算计你。

如果说小人的“取悦”之技是为了满足一己私欲,那么小人的“借刀杀人”之计则显得愈发阴险歹毒了。而小人的左右手总是握着这样的兵器。

 

 

小人的危害与祸患

 

小人是社会关系中的一个毒瘤,其危害甚大,祸患无穷。小人祸害他人及国家,从未有休止的时候。明朝的刘宗周曾上疏感叹:“臣于是知小人之祸人国无已时也。”在封建专制社会里,皇帝老儿一人说了算,他要是昏庸,重用了小人,这小人就足可以祸国;在当代,国家是很难祸害了,但小人却可以祸害人和祸害一个单位。

看看历朝历代臣子们的上疏,可见小人之祸也是源远流长、历代不绝的。所以才叫人不断地提起和警惕。

《宋史·刘一止传》:“天下之治,众君子成之而不足,一小人败之而有余。……小人虽寡势易蔓。不加察,则小人伺隙而入以败政矣。” 这是刘一止任监察御史后的上疏。他的 “小人败政说”,实在是说到了点子上。不知各级领导可知此说?小人可以祸国,别说你一个小小单位。所以,提高警惕,防范小人,该是一个领导者应有的智慧。

《元史·刘秉忠传》:“君子之心,一于理义,怀于忠良;小人之心,一于利欲,怀于谗佞。君子得位,有容于小人;小人得势,必排于君子。明君在上,不可不辨也。”这也是从历史上得出的经验。这也是给皇帝的进言。君子得位,以其胸怀,可以容纳小人;但小人一旦得势,必定要把君子排斥出去。小人容不得他人,所以,排挤君子几乎就是他们的主要任务了。

话说回来,君子也不愿意同小人站在一个营垒,一旦小人得势,君子自然就要退隐离去,此时,尽管心怀社稷,胸存江山,但君子看不惯小人的嘴脸,耻于与其为伍。罢了罢了,索性归去,江山社稷,也是你皇帝的,既然你如此昏庸,重用小人,那就随它去吧。

《明史·刘宗周传》:“小人竞修门户之怨,异己者概坐以崇焕党,日造蜚语,次第去之。自此小人进而君子退……”国家任用小人执政,则君子自然引退,国之衰亡,不可避免。                                                                  由上可见,小人的祸患是由来已久、绵延不绝的,以至于使这些怀有文韬武略的大臣们都望而生畏,不断地去提醒君王们注意。

 

 

如何对待小人

 

小人的祸患大可祸国,小可祸人。

小人之所以成事,往往是利用了君主和领导的权力,或者他们手中就握有权力。因此,不给小人权力或不给大权,当是首要。

先师孔子曾说:“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盖君子所存者大,不能尽小人之事,或有一短;小人所拘者狭,不能同君子之量,或有一长。尽其才而用之,成功之道也。”孔子的话说得很明白,小人不可以委以重任,原因是小人“狭”,唯有一己,绝无君子的器量。尽管小人或许有一技之长,能够尽其才而用之,已经是很不错了。

《宋史·范纯仁传》:神宗急求治国之道,不断地接见那些曾被疏远的小臣,咨访缺失。纯仁言:“小人之言,听之若可采,行之必有累。盖知小忘大,贪近昧远,愿加深察。”范纯仁的这一番话,也是看过了许多历史才说出来的。他的意思是说,小人的话是绝对不能听的。

另一条就是“远小人”,这绝对是一个好办法。就让他们孤立着,别搭理他们。

古人们把话都说明白了。但历史总是开玩笑,小人当政的例子并不鲜见。

现在,极有必要的还是提醒各级领导者,不要委小人以重任。小人的本质如果加上权力,毁你一个单位或毁你几个人,易如反掌。百姓岂不水深火热?

现在,我们已经十分缺乏古代那样冒死上谏的忠臣了,那些忠臣心存社稷百姓,宁可身家性命不保,也要一吐心中块垒,实在是让人感叹其忠,唏嘘其愚。

现在,领导们的耳边都是春风,一路地吹上去,十分受用。鲜见有下级批评上级的。这给善于阿谀奉承的小人们提供了机会,这是善良的人们的一大忧虑。

呜呼,我提不出根治小人的良方。唯独善其身,我无所求,你奈我何?

 微信图片_20220525201935.jpg

宋虹,原名唐树文,笔名东方樵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吉林市作家协会(六七八届)副主席。出版有散文诗集《微雨丁香》《带伤的月亮》,诗集《肖马者说》《宋虹短诗选》,散文集《中年觉悟》,诗文集《九页集》(合著),随笔集《神派她来》。与诗人秋原共同主编《关东散文诗丛书》,共出版三辑31本,并主编大型散文诗选集《关东散文诗阵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