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艺苑天地
用诗情,丈量关东大地的灵魂高度 ——走进王长元系列組诗《老东北记忆》
发布日期:2021/3/28  发布者:中国观网  浏览:321844

王长元.jpg

王长元创作简介

王长元  1959年出生于吉林省大安市(县)大赉镇。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文联副主席,长春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曾在《人民文学》《小说月报》《小说选刊》《延河》《作家》《清明》《春风》等刊物发表小说多篇;出版长篇小说1部,中短篇小说集6部,诗集1部(与人合著),专著1部(与人合著)。曾荣获首届梁斌文学奖、中国小说学会短篇小说一等奖、中国网络文学奖、东北文学奖、吉林省政府长白山文艺奖等多种奖项。被评为长春市第五批有突出贡献专家。 张彬彬.jpg

主持人张彬彬 散文作家,吉林日报高级记者,现任中国观网东北区执行总裁。曾担任中国女子探险队副总队长,先后穿越中国四大无人区等。2009年曾与读大二的儿子单车无后援横跨欧亚、远征北极,2018年与儿子到喜马拉雅雪山负重徒步世界10大徒步线路之首的ACT大环线。被评为新浪新生活主义代表人物。61岁开启马拉松、铁人三项模式。著有《魔鬼不敢走的路》《徒步大漠》《七野驴横行天堂》《南极有约》《罗布泊印象》《开车去北极》《车轮下的无人区》《踏浪去西沙》《狂飙加勒比海》《绝尘之旅》等十几本探险书籍出版。

一个时期以来,以描摹东北生活、书写关东风情而跻身文坛的小说家王长元,忽然笔锋一转,驶向诗歌。他的組诗《老东北记忆》,带着一股清新的泥土气息,在很短的时间爆炸式地席卷而来,其独特的视角、老辣的文字、深邃的内涵、温热的情怀,将尘封久远的东北民俗、风情、记忆,多姿多彩地展现出来。诗作在中国观网、吉林日报、《作家》、《东北作家》、《芒种》、《意林》等报刊网络媒体发表后,立即引发广泛关注:有人说,《老东北记忆》刷新了东北乡土诗新高度;有人说,王长元的诗作,给诗坛带来一股爽然清风……近日,该组诗又被腾讯、网易、搜狐、百度等网络媒体纷纷转载,形成一种难得的文学现象。为了梳理《老东北记忆》的艺术脉络,评析王长元诗作的独特艺术魅力,总结《老东北记忆》的文学意义、文化意义和时代意义,今天特别邀请相关专家、学者、作家进行网上你说我说,以飨读者。

耳目一新的组诗《东北记忆》

 王熹儒1.jpg

陈喜儒 著名作家、翻译家。中国作家协会外联部原副主任,现任中国日本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著有散文集《异国家书》、《心灵的桥梁》,译著日本长篇小说《雪娘》、《花葬》、《婉容》、《李香兰之谜》、《泥流地带》、《皇后泪》、《流浪王妃》、《窗边的阿彻》、《从中学生到名演员》、《五颜六色的图画》、《冰点》等20余部,编译《日中战后关系史》,主编《世界推理侦探小说名著精选》(5卷)、《立松和平文集》(3卷)等,另外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等200余篇。

读王长元的组诗《老东北记忆》有耳目一新之感。在惊叹的同时,我想,为什么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关东风情、生活琐事、生活用品物件,甚至农具农活,在他笔下有了温度、深度、高度,甚至可以说,已经上升为哲理、信仰、信念。这充分体现了他提炼生活的艺术功力,思想的深邃和表现生活的艺术技巧和能力。他从不媚俗趋时,随波逐流,黙默地坚持自已的创作个性,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

散发着浓郁黑土地气息的《东北记忆》,就是他不断探索追求磨砥刻厉的成果,就是他生命思想艺术开出的鲜花。

早已深思熟虑的文化过往

——品悟王长元《老东北记忆》

 微信图片_20210328182512.jpg

曹保明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原副主席、吉林省文联原副主席、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十大杰出人物。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吉林省第4届有突出贡献的拔尖人才、2000年中国民协德艺双馨会员。出版专著150余部,多次获长白山文艺奖、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等。

我喜欢王长元的作品,这不单单我们是师生关系,不论是诗还是小说,其实早被他记载的文化乡土性格所吸引。当年,我体会着长元的小说风格时,就惊讶一个表述了浓郁北方乡土的出色作家诞生了,所以我觉得对于诗歌乡土王长元是个必然。他本是个有超凡提练和表述生活能力的人,他的独特的语言和描述人特性的笔触并没有变,而且更加凝练和精准了,让人靠近了他的心灵,被他牵扯进故土里边去,这是一种超然本事,长元的本事。他的诗的文化,功夫依然努力在“老”上。老,是以他的目光和思考留下的“旧",更使人获得想要的东北,一个活着的渴望的东北,一个想去亲近的东北,一个想去对话的东北,一个特想跟着他走进的地方。这就是长元诗的独具的能力。他提练了诗,这才提练了生活和自己。他塑造了一处人想往的土地,那里会生动地培着人,人,再也不想离开。人,总想打望那个地方。这也就是长元的文化留给自然和历史的价值。敢于驾驶记忆并成功表述记忆的人,终将会写出好的作品。送给长元。

这些遥远的记忆我们民族的根基

宋江波.jpg

宋江波:著名导演,长影集团原副总经理、总导演,吉林省文联原副主席、正厅级巡视员。中国电影导演协会执委,国家一级导演。代表作《飘逝的花头巾》《潘作良》《国酒》《任长霞》《铁人王进喜》等,六次获得华表奖。

·   我与长元相识许久了,一直喜欢他的小说,也密切地关注他的创作。他的小说就很迷人,总是带着对生活敏锐的观察和细致的描摹,又常在漫不经心中爆出奇异的火花。这组《老东北记忆》是以诗歌的形式展现在我们眼前的,象是把我们这些都市中生话久了的人,在面前推出了一片东北大地的精彩生活画面,活生生地跃入眼前。我在东北农村插队,生活了五年。长元诗中的形象、细节,那些习以为常的农活、农具、生活场景,让我立时回到了当年的那种生活。长元把这些波澜不惊的东西变成了诗,以美的方式展示出来,让我们沁入心脾,灵魂出窍。这些遥远的记忆我们是不能忘的,不该忘的,那是我们从前的生活,是我们的父辈及祖先们的生活,是这个民族的根基,值得我们的咏叹与高歌。长元我们平素也常有交往,他的挚朴与执着是为人称道的,他对文学的信念始终如一,还保留着孩子般的童真,我自觉与他的心是相通的,长元还会有大火花,那将是我们吉林文学的耀目之光,期待着、切盼着。

游子的吟唱

尚洪波 现任长春市社科联党组书记 主席 编审。长期从事专业艺术管理和新闻宣传工作。专注于文学艺术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研究和探索。并致力于推广东北文化,曾多次与央视合作,把东北题材文艺作品推向央视舞台。

 尚洪波.jpg

再度捧起热乎乎的组诗《老东北记忆》,可以掂出沉甸甸的生活重量,从这些热气腾腾的文字中,我们又回到了那年、那月,又看到了那山、那人。是乡愁,是甜蜜,是美好,是力量,是永远不能磨灭的记忆。

《打冬网》《踩格子》《酱缸》《铁匠炉》《灯窝》……把一首首散发着泥土芬芳的诗作组合在一起,来了个“关东乱炖”,炖出了浓浓东北味,熬出了浓浓关东情。

作家王长元来自东北农村,对东北黑土地无限眷恋。在他眼中,那里的一切都充满无穷回味,即使是苦难,他也嚼出的依旧是甜蜜。也正是那段艰苦的岁月,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注入了无尽力量、不竭源泉。正像不久前王长元回母校捐书时说的那样:这是一份书写了51个春秋的人生作业,这是一份离乡游子讴歌乡土的生命记录,尽管这份作业不甚成熟,还有些粗糙,还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他更是一颗学子的心、一颗游子的心、一颗感恩的心。

《老东北记忆》是长元兄交给母校的一份作业,也是近期吉林文坛上又一力作。从小说到诗歌,长元兄因心中奔涌的情感完成了一次超越。站在黑土地的峰峦上,他放声歌唱,相信这嘹亮的歌声定会让东北文学再度迎来明媚春天。

 

老东北生活的诗意再现

赵培光.jpg

赵培光 吉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原吉林日报东北风编辑部主任。著有诗集《另一种心绪》、《临近秋天》,散文诗集《不息的内流河》,随笔小品集《人生小酌》,散文集《野马闲驰》、《似我非我》等。获得全国报纸副刊孙犁编辑奖、吉林省首届新闻名人奖、吉林省劳动模范、吉林省“五一”劳动奖章、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第一层次)等。

老东北是个啥模样?不好说,说不好。在熟人的阵仗里,谁个好说呢?我以为王长元!谁个说好呢?我推举王长元!

对,就是写小说写了几十年的王长元。

王长元前年退休。离开长春市文联主席位置,心海尤其荡漾。干吗?写诗!小说家写诗,顺手牵羊。可是,恐怕连他自己也没想到,记忆中,闪闪烁烁的,全是家乡那些已经遥远了的旧景旧情。小说是个慢功夫,诗快呀!一首一首摭拾,构成了《老东北记忆》。譬如窗户纸、靰鞡草、铁匠炉、泥火盆、纳鞋底儿、点葫芦、踩格子、打冬网、搂草、灯窝儿、火炕酱缸等等旧日里极其平常的生活内容与场景,一下子闹翻了他的脑海,争爱争宠。他不诗不行,哪个不诗都跟他没完的架势。就诗吧,只有诗。

“一百多个冰眼/连缀两千米大网/三匹拉动的绞盘/哪个知晓/拉出的是喜悦还是忧伤”;

“一锤子下去/铁柔软如泥/两锤子下去/铁露出本色/三锤子下去/铁里长出骨头/四锤子下去/骨头里又生出魂魄”;

“灶堂婆娘/老风箱手中呼呼拉扯/编筐汉子/柳条子怀里上下起落/一声声/鼓点敲落天边星辰/蹦蹦戏/唱醉了人世悲欢离合”……

瞧着没?一副秀才的模样,一副硬汉的气度,几大组诗歌乐章,就铺开了老东北的风土人情、世道俚俗与文史掌故。

小说家即兴发挥,首选了别一种生命表达式。顺手牵羊,却实实在在地给生他养他的老东北留下了一份诗意的生活,用细节,用感动,那么深邃而辽阔…… 

诗与叙事的完美结合

任林举.jpg

任林举 中国电力作家协会副主席,吉林省作协副主席。生于吉林乾安。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士,第五届鲁迅文学院高级评论家班学员。1988年开始从事诗歌、散文及文学评论的创作。先后在《星星诗刊》、《诗林》、《作家》、《文艺争鸣》、《春风》、《文坛风景线》、《散文诗》、《芒种》等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文字二十余万字,著有合集多种,著有散文集《轻云起处》、《说服命运》、《玉米大地》等。散文刊发于全国各类散文期刊,在《文艺争鸣》推出的"新世纪新生代文学写作大展"中,被列入全国十一位"新生代"散文作家之列,2014年报告文学作品《粮道》荣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奖、 长白山文艺奖 、君子兰文艺奖。

长元兄多年来一直潜心于文学创作,创作的主要体裁是小说。他写长篇,也写中短篇,《野村风流纪实》《贼船》《鸟王》《肩膀头一样高》等,故事和人物都来自那片他所熟悉的故土,来自东北农村。长期针对一个人文环境的观察、思考、体悟和浸淫,让他于这个地域的一切有了血肉和灵魂上的关联。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和经验的积累,越发对这个地域的文化之根、精神之核以及命运之由有了清晰的认识和深刻的感悟。

文武之道,表面上大相径庭,但在本质上却是相通的。随着个体内在禀赋、能力和素质的不同,外在的表达方式和实现渠道也会随之改变。内力深厚的人赤手空拳足以,到达一定境界之后,可能拳脚都大可不必,只用意念便制人于百丈之外。推及文道,这大约也是我们很少看到哲学家和开悟者以小说的形式传达思想和感悟的一个原因。长远兄之所以突然放下了小说写起诗歌,我猜想也是因为他内心已变得更加透彻、澄明,需要找到一种更加简洁、直接的文学表达方式相对应!于是,他不再满足于小说的迂回、含糊和迟缓,也不再满足于故事的讲述和命运的呈现,他要从以往的叙事方式和意旨中超离出来,进入哲学和诗意层面的直接表述。

按理说,文学中途的改弦更张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做不好容易两相不类,但通过长元兄连续发表的一些作品看,尽管在表述方式和语感上还没有做到炉火纯青,但在他的诗歌中,有一些句子的文学高度却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诗人可以轻易抵达。比如“三锤子下去/铁里长出骨头/ 四锤子下去/骨头里又生出魂魄”(《铁匠炉》)“这是/关东人最浪漫的行走/每一步/都把梦幻写进泥土/这是/黑土地最豪迈的行走/一步步/丈量着春天的长度”(《踩格子》)“滚热的炕席/能把‘人'字花纹烙上脊梁”(《火炕》)……当我们读着这些从黑土地上,从人的情感、血脉和灵魂里长出的诗句,回头再看诸如《打冬网》《搂草》《纳鞋底儿》等等的庸常意象,也都有了并不庸常的内涵和意义。至此,我们高兴地看到作为小说家的长元兄已经成功地实现了文学形式上的一次蜕变。在此,祝愿他在诗歌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精。

 

老东北的乡音乡情

谢颐丰.png

颐丰 长春作家协会原副主席。1978年在部队开始文学创作,发表中短篇小说、诗歌、散文及纪实文学作品一百多万字。2006年起开始长篇抗战系列小说的创作,出版了《气血飞扬》《激荡山河》《将进酒》《呼啸军魂》。《气血飞扬》获得第十届长白山文艺奖,改编成长篇电视连续剧《梦想光荣1942》,在全国地方台播放。《激荡山河》与《将进酒》也先后获多种文学奖。

以人世间生活物件为诗眼进行开掘生活的意义与生命的关系的诗也许并不鲜见,而冠以“老东北记忆”为题,并以組诗这种艺术形式来吟诵老东北的生活过往并不多见。由于有了《老东北记忆》为统领,顿觉得組诗立刻宏阔起来,诗意深刻起来,内涵丰富起来,底蕴厚重起来,不仅一咏三叹的抒发着乡音乡情,也深刻揭示了生活的意义与命运之间的紧密联系。

組诗的语言是平白简洁的,句子是短的,读来朗朗上口,丝毫没有诘屈聱牙之感,这种亲切、鲜活的交流工具,瞬间与读者有了心与心之间的交流,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也是作者艺术才华的展现。

长元的作品读过不少,而读他的诗却是头一次,头一次便有了心头的震撼与惊喜。一件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生活物件,经作者的匠心独运,精心创作,物件被赋予了生命的鲜活,诗的具象被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因而,字里行间便呈现出了无限空间与艺术张力,令人咀嚼,令人回味。

“土坯

垒砌的土炕

样子

简陋憨厚粗犷

当大风大雪的寒冬来临

火炕便成了

温暖生命的天堂……”

似这样温暖人心、温暖生命的诗句,在組诗里面珍珠般俯拾皆是,读这样的诗是一种艺术享受,更是一种生活的启迪。

 

挥不去的记忆 了不断的情

朱军.jpg

朱军 作家 吉林省教育技术装备中心原主任,曾经在政府机关、驻京办、教育行政管理和新闻出版等单位工作。业余爱好散文、古体诗写作,已出版散文集《心灵的倾诉》,古体诗集《心空无际》《峰颠远眺》。

逝去的岁月,遥远的记忆,模糊的景象,曾经的贫寒匮乏艰辛,近乎原始但却散发浓郁乡土气息和温暖的老东北生活片段,从长元兄坚实厚重,朴实无华,落地生根的文字诗行中,一一复原展现,并赋予它新的生命意义和诠释,让你展开无尽的思绪与遐想空间。如果你是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这些诗行和文字所呈现的一切,当是你再熟悉不过的风景和诗性生活真实,恰如往事并不如烟。    

你怎样去捕捉体味理解那个年代的生活况味,亲历感受?《踩格子》会告诉你泥土和田野里,孕育着生命的不朽篇章,人类对土地的密切依存依赖及生命的恒久延续芬芳;《灯窝儿》里的煤油灯尽管昏黄暗淡散发刺鼻的煤烟味儿,却承载见证演绎了人们百年千载对生活的不断追求向往,这点燃的“灵魂之火”,也照亮了关东人辛勤劳作所创造的种种文明与梦想;被千万遍碾压践踏的车轱辘菜,更是以其不屈生命意志和倔强品格,展示春天大自然的浪漫气象和旖旎风光。即便是土屋前酱缸里庄稼人酿制出具有“金灿灿生命能量”的大酱,也时刻伴随着关东人骨骼的生长,让关东人的性情和生命血肉之躯,因火辣辣阳光照耀,充满幸福体验和无穷滋养,让生活充溢散发着五谷芳香与情味儿绵长!

老东北记忆,总有品不完的生活意蕴和味道,读不尽的乡土气息和怀恋,览不够的人间万象和风景。期待长元兄一篇篇写下去,挖掘出关东文化更多更珍贵的宝藏和尘封的记忆。

对东北黑土地深厚而独特的理解和表达

贾志坚.jpg

贾志坚 笔名严浪、一夫、鸷鹣等。多年任杂志社长兼总编和顾问。中国作家协会吉林会员,报告文学协会理事、百团歌舞联盟副主席。省高级技术职称评定委员会专家评委。发表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作品千余件,散见于《人民文学》、《诗刊》、《散文》、《光明日报》、《解放军文艺》、《萌芽》、《儿童文学》、《星星》、《作家》等报刊,并被收入多种选集。多年来著有诗集《啊,长白山》、《我们的森林》(合著)、自选诗集《年轻的世界》、《四友诗选》,文集《喧嚣的无定河》、《气质、风度、幽默》等。作品荣获多个奖项。爱好美术、书法、音乐,并有作品参展,曾任长影爱乐合唱团副团长到北京国家大剧院和中山音乐堂演出。       

近日,在报刊和网络媒体上,看到小说作家王长元有诗作不断发表并引发广泛关注!王长元是老朋友了,老了老了笔锋一转,竟把东北民俗诗写出了彩!

这几组《老东北记忆》拜读之后,我被他的诗情打动了。

“窗户纸坚韧的脉络

一旦你糊上了窗棂

立马就变成

捆绑冬天的绳索”

诗接着写到:

“老北风刮来了

连大山大河都哆嗦

只有你——

用一脸的庄严

给了冰天雪地一点颜色!”

他的诗看似一首首题目都是在大东北随处可见的平凡事物,其实他并非在咏物,而是在写一种浓浓的情——是一种与家乡故土血肉相连的生命之情,同时也在抒发一种积淤和酝酿了多年的情怀和感悟。

同是在这首诗之中,他又写道,

“窗户纸生命的韧性

正是——

老辈子关东人性格的底色”

这才是他所要表达的。

他从一个小说家的敏锐目光和细致的观察,把泥土一样平凡的各种事物和物件,都赋予了生命的灵性和诗的美感,让这些有大东北黑土地特色的淳朴憨厚热情豪爽,表现得恰到好处!

他给诗坛带来一波清清的涟漪……

他写《纳鞋底儿》

“承载着女人的魂魄

密密麻麻针脚

支撑起关东山坚硬骨骼

哪怕

坚实脚板走遍千山万水

千山万水的每一个脚印

依然牵动着

关东女人温热的脉搏”

他写《点葫芦》

“每一次敲击

都是一次情感倾诉

每一次敲击

都是一次生命叮嘱

当点葫芦

对春天许下承诺……”

这些劳苦淳朴的农民点下的是希望,播下的是自己对生活的全部寄托。他说

“在播撒种子的同时

连同

自己性命也种进了泥土”

他写《火炕》

“承载了多少初心梦想

哪怕

后来天地有多大

也不过是——

土坯炕的放大延长”

尤其令我难忘的是他在《搂草》一诗中写到的:

“破补丁缝缀的肩头

拉扯

整个草甸子在行走”

这一个意向就把整个东北人面对苦难顽强坚韧负重前行的品格表现的淋漓尽致!

王长元写了《泥火盆》《酱缸》《铁匠炉》《踩格子》等,把现在的人们牵回了闯关东的人们在东北落户之后,艰难却乐观顽强的农耕时光呈现给人们……

这才是东北味儿,这才是个性化的乡音乡情之作。

张彬彬说得好:王长元組诗《老东北记忆》“有独特的视角、老辣的文字、深刻的思想、温热的情怀”。的确,他的诗将尘封久远的东北民俗、风情深刻地展现出来了。

我只是一个喜欢诗歌的作者,不善于诗歌评论,只是以读者的角度来谈一下读后的感受,为老朋友喝彩!

希望王长元以他对东北黑土地深厚而独特的理解和表达,创作出更加脍炙人口的诗作来。 

为故乡歌吟

 芳子1.jpg

芳子  吉林省鲁迅文学院第二届毕业生,作家,诗人。多年来从事期刊编辑,原《时代姐妹》《文化吉林》《长白诗世界》《诗歌月刊》总编。

一个诗人的笔下,如果缺少对土地和故乡的描摹和赞美,那么他的诗,便会缺少丰沛情感和精神意向。因为任何一种抒怀和表达,都离不开心灵深处的给养和灵魂慰籍。它是初心,是童稚,是情怀。是出发时的回望,是风中那一抹颇为深情的回眸,更是求索、是探究、是寻根溯源返回家园的道路。

长元是我作家班上届师兄。多年来我对他的了解,只存在于他的作品。由于办了几年诗歌刊物,有幸读到并编辑了他大量的诗歌,所以对他的作品,还真的有几句话可说。

东北黑土地和故乡山村的记忆,成为诗人王长元贯穿整个诗作中的精神力量,是支撑和滋润他诗歌创作的源泉和脊梁。他的每一句每一行的感怀与随想,凝结着他对东北黑土地的眷恋与沉思,他对东北独特的理解、观察、认知和感受,更是一种浓到化不开、解不透的乡愁和感情。

不是东北人,大概无法理解王长元笔下那些“土”得掉渣儿的语言,“筢齿”是什么?“垒砌的土炕”有多暖有多宽?这些生动而感性的语言,形象地展示了厚重的东北文化与东北乡野民俗的风情和风骨,读来令人脑海中会徐徐展开一幅东北农村的美好画面,每一句每一行,流露着作者丰厚的情感和浓郁乡愁,而这,构成了王长元放下纯文学小说创作的笔,一头扑向诗歌创作的理由。也许,小说创作,已经无法满足王长元作为一个专业作家面对自然,面向生活,尤其是面对故乡与土地的精准表达。诗歌的凝练、意向、唯美与创作特色,似乎更适合他的述说。

“我站在春天的田垄上,心中依然会涌起,无边温暖淡淡酸楚”这样的诗句,直逼人心,触碰到了你颇为柔软的那部分情感,有千钧之力,却又与于无声处中,激起千层浪,令你震 撼并感动!

生于斯,长于斯,长眠于斯;

恋于斯,眷于斯,歌吟于斯!

相信作为诗人的王长元,会有源源不尽的诗歌创作力量以及雄厚的创作资源和灵感,为故乡,为土地,为这块土地上世代生生不息的人民,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诗歌作品,把东北文化展示给世界,把东北风情,逐一述说…………因为这是他的使命,也是这块黑土地上的作家诗人,肩负的使命。

我们祝福他,并为他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