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施公说节
【施公说节】元宵节
发布日期:2024/2/24  发布者:中国观网  浏览:177208

微信图片_20210202152331.jpg

赏花灯、猜灯谜、放烟火;

舞龙、舞狮、扭秧歌,热闹非凡。

元宵飘在碗中,天上月圆,

碗中汤圆,家中团圆,

元宵节,和着新年新岁万户千家大团圆,续写春节的狂欢!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元宵节,这个缤纷绚丽的风俗,已传承两千余载。

在长春莲花山世茂小镇的大厅里,施立学老师与我们讲起了春节年俗最后一个重要节令——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微信图片_20210224122418.jpg


自古以来元宵节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每至正月十五,满天灯盏融入夜空,元宵的花火让城乡不眠。关于元宵节,无论中国本土的正月上旬祭祀说,还是到甘泉寺燃灯表佛说,都在宣导一个理念——对一轮明月,我回予万盏花灯。

元宵节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正月十五燃灯的习俗与佛教东传有关。唐朝时,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并逐渐成为民间习俗。“三官台起大街中,萧鼓清歌落半空。正是早春残雪里,珠花红树报年丰。”在清代著名诗人姚元之的一首记述盛京四平街(今沈阳中街)的诗中,灯市景象跃然眼前。元宵灯会上,一幅幅灯谜悬挂在街道两旁,吸引许多游人驻足观看。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已形成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

同时,不少地方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和踩高跷等传统民俗表演。

微信图片_20210224122422.jpg

“耍龙灯”也称“舞龙”,也叫“龙灯舞”。它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娱乐活动。“耍龙灯”在我国汉代民间就已相当普遍。唐宋时期的“社火”“舞队”表演中,“耍龙灯”已是常见的表演形式。“耍龙灯”的表演,有“单龙戏珠”和“双龙戏珠”两种。在耍法上,各地风格不一,各具特色。

狂欢亦离不开“舞狮子”。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在欧阳修《生查子·元夕》的词句中,闹市佳节良宵与去年一样,景物依旧,却物是人非。正月十五也是男女青年表达爱意的好时机。逛完花灯,男男女女、呼朋唤友走白冰(谐音“走百病”)、照井水。表达对天地的感恩与崇拜。

走百病、轱辘冰归来,家中元宵已在锅中浮起。吃迎春元宵,赏一年新月,情也融融、意也融融。

元宵是中国传统小吃之一,属于节日食俗。元宵、汤圆这两种食物总让很多人分不清楚。北方地区用摇制方法制作的叫元宵;南方地区用包制方法制作的叫汤圆。不论是元宵还是汤圆,都取意阖家团圆、和谐圆满。

“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元宵节,人们扶老携幼,看灯月相辉,驱散漫长冬季的沉闷和严寒,由此,也开启了一年的希望和温暖。

微信图片_20210224122426.jpg

微信图片_2024020209464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