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艺苑天地
非收官之作的 《东北人》 ——兼谈王长元诗歌写作
发布日期:2025/3/29  发布者:admin  浏览:19244

           

                         作者    朱军


我省作家王长元最近创作的长诗《东北人》,是《老东北记忆》系列组诗中篇幅较长、有份量、值得关注的作品。此诗吸收选取了本人先前之作部分生活素材,是对整体创作的延伸推进,非收官之作。诗中把东北人奔放豪爽,粗犷实诚的性情性格,老东北记忆习俗风尚,文脉历史,自然生态景观等等,展示刻画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笔起落墨处,东北人物质精神层面,记忆中种种人生掌故,几乎无所不及,无所不包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浓浓诗情,火热情怀,贯通全诗。每个字,每行诗,仿佛不是用笔写,用键盘敲出来的,而是铁锤一锤一锤,砸下去的(央视一主持人语)。字字句句,都深扎融贯于关东土地,不可替换,不能撼动。诗中所写之人之物之景,入木三分,灵动传神,呼之欲出。于是,“粗手大脚、火烧火燎”的《东北人》,在长元先生笔下,应时应运,油然而生。丰富了老东北百态千姿的原生态生活图像图谱。

全诗在有限篇幅承载中,绘出长篇小说内容含量的关东人群体众生相。将逝去的陈年旧往,岁月沧桑,浓缩集结于一人一身,自然天成,鲜活饱满。那有根有骨,活灵活现,血肉丰盈的人物形象,随着情节推进,赫然矗立在读者面前。“身子骨/带着老北风的强劲/眉毛梢/飘散着冒烟儿雪的烟尘/狗皮帽子靰鞡鞋/挺拔拔耸立那里/就是关东山/雄阔苍茫的大森林”。关东硬汉与生俱来的性格形象特征,顿然“挺拔拔耸立”成“雄阔苍茫的大森林”!物象拟人化笔法,让人瞬间看到关东人内在人格品行和精神力量,令人肃然起敬,很受鼓舞。

 长元先生对地域文化根脉,东北四运生产生活,民间风俗物件,先人遗产遗风等,以累计百余首诗歌写作形式,进行拯救挖掘守护宣扬,难能可贵,很是了不起。展卷深读细品《东北人》,谋篇布局,章法有序,人物塑造,形神兼备,各有千秋,在群雕与个性化人物描写中,突出展现群体,细腻雕镂个体,二者交融辉映,相得益彰,层层推进,了不起;语言运用,简洁明快,干净利索,落笔生根,情景进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跌宕起伏,见功夫,显力道,接地气,了不起;对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人文物俗发掘思考洞悉之精微之深透,渗入骨髓凝于笔端之真情悲悯文字,牵动人心,触及灵魂,了不起;记忆保鲜复盘之清晰明彻,时空跨越之辽阔悠远,内容涉猎之广博丰厚,堪为一部老东北地域文化史诗,关东大地的东北民俗风情“上河图”,更加了不起。如此这些,非一般写作者及作家诗人们,所能企及比肩超越。

  “硬邦邦肩膀头儿/留下了/独眼儿套/印记/厚实实手掌子/雕刻着冰穿子/磨痕/沉甸甸老石磨/磨碎了苦巴巴岁月/扬场的老木锨/把整个秋天/一股脑撒向了/火烧云”。接下去是“窗户纸/包裹的冬天/点葫芦/唤醒的早春/青拐子/叫来的盛夏/黑土地/长出的黄金/所有的喜悦快当/都被装进了粮囤/萨满鼓敲起来(哟)/每一颗粮食/都融入鼓溜溜精魂”。五六十年代出生走过来的东北人,对这样句子所描述的场面景象,再熟悉不过了。那曾经的肩头重负,幸福愿景,辛勤劳作,荒芜凄楚,在诗人笔下,化为暖心浪漫温情的回忆与抚摸,亦不乏深沉反思反省追问。时光虽远逝,却恍如昨日,清晰可触,可闻可见,无以忘怀。

 老东北记忆中的《东北人》,反映写尽一个时代、一方地域风土人情,独一无二文化生态大观。诗句字里行间,散发浓郁的东北地方特色风味。鲜明突出的人物个性及岁月留痕,与老东北昔日生活图景,生活境况,极度吻合。立体通透的语言倾诉,直抵人心,回肠荡气。土掉渣文字里,不乏人性深度,不乏黑土地的厚重淳朴,更不乏对东北人由表及里、由内而外的品性升华与赞美。“闯关东/闯荡出来的秉性(哟)/绽放着刀尖上敢于行走的自信/套马杆子/支撑起来的胸怀/盛得下/云天万里/排成人字的雁群/老玉米磨糙的舌头/说话不含一丝水分/土沫星子晒干了/都能晒出/实打实凿/没有半点杂质的黄金”,“站起来是一座山/飘起来是一片云/倒下去是一条河/坚挺起是一锭金”,类似这样句子,在长诗里,随处可见,是那个时代,人们不屈不饶生活奋斗的真实再现反映,读来十分亲切感人。关东人自信顽强,豪情仗义,率真爽直,跃然纸上,暖化心灵。长元先生无愧于时代和地域文化、民俗宝藏的发掘者,守护者,传播者,弘扬者。     

 诗中可见作品之魂,可见作家之心。长元是一位用灵魂生命情感写作,不事张扬,默默耕耘,体恤关心底层百姓生存生活、悲天悯人的正直良心作家。是一位对复杂人性,多面人生,纷繁社会现象诸问题,具有独到深刻洞察力、表现力的思考者,思想者,呈现者。

 由于长元先生全身心投入生活,真实反映再现生活,一笔一划,老老实实创作,方有笔下乾坤浮动, 方有灵感才思奔涌不息,生活撷取百态不拘,胸中珍藏万千气象。愚以为,这着实构成了一个作家的根本或品质灵魂,是备受读者大众喜爱欢迎的平民作家,诗人歌者风范。

 徒有浮光掠影、追名逐利,徒有肤浅生活体验及创作欲望,而无脚踏实地,深刻思索,灵魂介入,缺少对人性洞察体验能力的虚妄浮华写作,作品不会打动人,不会打动自己。所写文字注定会平淡无奇,注定会干瘪无力,也注定会温吞如白水。无血性灵性,无血肉之躯的作品和人物,不会走得远,立得住,更不会融入时代,化为永恒。长元先生作品最大特点或特别之处,是具有深邃思想,具有对灵魂人性的深层拷问叩问追索。有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嵌入灵魂写作的韧性坚劲,风骨操守。如此,长诗《东北人》或《老东北记忆》(当然包括他的精彩小说)能够深入人心,走向不同层次读者和受众视野,广受人们喜爱追捧,便不足为奇。近几年,长元先生的创作及其作品,已成东北地域作家方阵(小说诗歌领域)中,难得一见的文化景观,文学现象,写作现象。成为一道独特风景。

 文章结尾,补充多说一句。在长元先生《老东北记忆》系列组诗中,最令人刻骨铭心难忘的,还有那首《柳条边》。该诗用震撼人心,震撼灵魂,甚至足以震撼感动文坛,感动华夏诗歌界,也不为过。纵观长元先生的写作之路,结合他的一些诗作,由此我更想说,原来,诗歌是不可以不那样去写的。希望读者诸君,走进欣赏王长元诗歌的同时,都能再读读那首牵魂动魄的《柳条边》。


           

作者简介:

朱军,现居长春,有教育行政管理、政府驻京办和新闻出版等多部门工作经历。业余爱好散文、古体诗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