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名家专栏
岁月情深 乡愁永驻 ——众评王长元《老东北记忆》(2)
发布日期:2024/4/20  发布者:admin  浏览:111044


微信图片_20240418194805.jpg 

《老东北记忆》王长元,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文联副主席,长春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曾在《人民文学》《小说月报》《小说选刊》《作家》《吉林日报》等报刊发表作品多篇。出版著作多部。作品曾获首届梁斌文学奖、中国网络文学奖、东北文学奖、吉林省政府长白山文艺奖等多种奖项。被评为长春市第五批有突出贡献专家。


  诗界一股清流

          贺王长元《老东北记忆》诗集出版

        作者/芳子

 

在我的书房,可以看见环绕三面墙的书架,其中一架是朋友赠书,还有一架,也是。它们占据了我书房的江山大半壁,概因为我,做了三十余年的期刊编辑。又因为做过几年诗歌刊物的编辑,我的案头及书房,则常常是“诗情”环绕,籍此,倒是养成了清晨和睡前读几首诗的颇为“文艺”的习惯。每遇好诗,拍案叫绝,并常一跃而起,在斗室里兴奋得打转儿。好诗耐读,就多读几遍。朗朗上口时,还浪读几句。那诗,在冬天,便像窗外的冰凌花一般开满我的额头。有时,却又像一股四月里浩荡的春风,吹开我心的褶皱,又舒展又润泽。于是这一天的开始抑或结束,便顺遂而丰满——平凡生活中,任是谁,也无法抵御诗的诱惑,它是乏味冗长又平铺直叙的人生里的一汪清泉水,润喉止渴,滋润肺腑,又荡涤沉滓泛起的人心。

读王长元《老东北记忆》组诗的那一时刻,我便又有了这样清冽酣畅的感觉。

就好像时光的隧道,突然将我推送回童年,没有一丝的起承转合,猛然间我就翻上了雪爬犁,欻起了“嘎拉哈”,嚼起了窝窝头,回到了母亲经常说起的那个小山村——那条河,那座山,那遥遥的炊烟起处,那土炕上糊着窗户纸的“烟笸箩”,那一口从深井里打上来的带着冰碴儿的水,激起我一身的“鸡皮疙瘩”——那是我出发时的小路,是我孩童时的样子,是我一辈子都在风中回眸,而彻骨莫忘并融进血脉中的老东北故乡的样子啊。

我开始期待他的下一组、再下一组诗,从来没有过的殷殷地期待一个诗人的诗,就像一个浑身裹满了泥浆和尘土的小泥孩儿,突然被扔进了清澈见底的河水里,泥沙荡尽,通体通透,仿若新生——直至《老东北记忆》纸质诗集呼啸而来,我的案头,又添新绿。

 

王长元的“老东北系列”组诗,共计150余首,是他历经多年勤奋创作并丰厚生活积累而成。写小说出身的文联主席,多年来公务缠身,日理万机,却原来并不缺少诗人的诗情、激情、浓情,以及对东北这片广袤大地上蕴含着的丰厚人文资源和巨大历史价值的挖掘探索和传承而肩负的使命所赋予他的深情——诗言志,更言情。

你能从他的每一首匠心独运又才情迸发的诗句中,感受到他创作时的严谨和细腻,却又能从他泛着乡音乡情的质朴浑厚的语言中汲取到某种心灵的力量——他躬身下来,在亲吻大地,在拥抱那片黑土地上长出来的庄稼和花朵,他在森林里,在庄稼地旁,在土炕上卷着旱烟卷,在冰天雪地里吆喝着狗爬犁——他的身前身后,山环水绕的,是生他养他又含笑目送他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和世界的他的父老乡亲。

 

有人说王长元的“老东北组诗”是在传承东北文化的精髓,是在老东北文化被世人多少有些曲解和轻看的荒芜中立起了一座东北风情的史诗般的丰碑,我却觉得如此溢美之词多少有些隆重和飘忽。事实上,细读王长元的每一首诗,无不带有地道的土得泛渣的老东北风味和浓郁的东北方言,似乎这样的语言构成,无法完成诗歌的意境和韵味,无法承载更多的“雅致”和诗歌的“况味”,没有生活在东北这块土地上的人,也就根本无法理解王长元诗歌里所要表达出的意向以及他自己对生命和生活的体验,一切富藏,一切深度,乐其所乐,享其所享,只有读懂他“标识性”语言背后所深藏的阅历和体悟,才能读出他诗歌创作所蕴含的丰富的精神内涵。老东北的文化才能真真切切地在你面前犹如徐徐打开的一幅画卷,呼之欲出,令你欲罢不能。在王长元的组诗里,有个体生命感受,有群体人像素描,有香味迷荡呼之欲出的乡野气息扑面而来,又有肥沃土壤关东大地上的峡谷森林茂密,你似乎从他的诗里,“

能闻到“冰雪文化”“渔猎文化”“田园文化”“草原文化”“行帮文化”“农耕文化”的味道,又能闻到尊重大自然、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味道”(李冰语)

一个诗人,必躬身于天地万物之间,必根植于自然与人文之中,才能从中采撷出诗意盎然的美好与感动。

 

我曾经参加过数次王长元《老东北记忆》组诗的线上线下诗会,我知道有太多的读者,朗读者,知音,知己与老东北组诗结成了深厚的情谊。作为诗歌编辑,我见过太多高冷彻骨又偏激愤怒的诗歌和诗人了,有泥沙俱下,又有沉滓泛起。此时,王长元的《老东北记忆》,无异于诗界的一股清流,于沉寂中,于昏蒙处,激起一股不小的涟漪——我始终认为,一个真正的诗人,会如水般柔软清澈,既能海纳百川,坦然地面对生活的苦涩,也能随时准备迎接生活给予的甜美和甘醇。诗集《老东北记忆》的出版,以及各界对于王长元组诗的巨大反响,是诗歌对于创作者的丰沛回馈——在人生漫长的旅程中,唯有保持一颗赤子之心,一颗纯净柔软之心,才能具有愈发坚韧、持久的创作激情。


 微信图片_20240420065426.jpg

作者简介:

芳子,早年毕业于吉林省作家进修学院(吉林文学院)。后留任吉林省作家协会《企业文化报》,吉林省总工会《吉林工人报》社任记者。后调任吉林省妇联《时代姐妹》杂志社任编辑、编辑部主任、主编、副总编辑。派驻北京任记者站站长,相继兼任《三联生活周刊》《科技画报社》《中国化妆品》《北京青年周刊》等杂志专栏作家、专栏特约撰稿人、专栏编辑等职务。后陆续任《文化吉林》《诗歌月刊》《长白诗世界》《长白山周刊》《长白故事会》等杂志总编辑。出版、编辑文学作品数百万字,曾获各类国家级文学奖,文化奖,期刊编辑奖,国内女性杂志总编辑奖等。策划并撰写专题获全国期刊评比一、二、三等奖多次。系资深编辑,出版人,期刊策划人。



东北回家

        ——评王长元先生《老东北记忆》

         作者/牛力军


人间最美四月天。王长元先生的《老东北记忆》付梓。收到先生签名的书常有,但加了名章的还是第一次。罕见的隆重与正式,鲜红的印记恰似先生深耕此书之沥血。春风作伴,秉烛夜读,一夜无眠,一幅全景、立体、悠远的东北民俗文化画卷缓缓而出,推碾子、缓冻梨、谷草垛……有的稔熟,有的陌生,更多的像阔别多年突然出现在面前的老友,如同一条干涸、断流的大河又流动起来,已经熄灭的炉火又熊熊燃烧,一个迷路的、离家的东北又回来了。

东北回家?东北离开过家吗?一直都在呀,松花江奔腾不息,长白山巍峨屹立,一寸未丢,一尺未移。未曾离家,何谈回家?王长元眼中的东北还在,他心头的东北的确已经离家。1959年1月1日,王长元出生在吉林省大安县嫩江之畔,那里正是东北的心脏。农耕、渔猎、锦织……他从小就被浓烈炽热的东北民俗风情包裹着、浸润着:不离奶奶左右的针线笸箩,前院李大妈剪的窗花,后院王大爷烧的沾上就能睡着的火炕,隔壁李叔㸆的让他流下哈喇子的猪油……他家离查干湖不远。查干湖又叫查干泡,蒙古语为“查干淖尔”,意为白色圣洁的湖。查干湖冬捕第一次给了他天地间震撼无比的壮美:晨曦,红日,戴狗皮帽子的渔把式,节奏鲜明的捕鱼号子,滚动的冬网,拉网的马儿嘴里吐出的热气,打滑的马蹄,在冰面上舞蹈的大鱼。远古洪荒般的民俗文化在他少年心里扎下了根,挥之不去。

长大后,他上了大学,进了省城,当了作家,直到成为吉林省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诗歌,几乎都能看到他故乡的影子,都夹杂着黑土地养育下的东北人的质朴、淳厚和风趣,像《鸟王》《肩膀头一般高》等,那一个个黝黑的文字就像一粒粒带油的黑土,散发着黑土地独有的质感和韵味,他也被称作黑土地作家。他说老东北的传统文化对他的创作产生着直抵灵魂的滋养,是他的创作之源、之根。可有一段岁月,王长元先生的创作一下失去了方向和灵感,难得其解,直到有一天他再回故乡,终得答案。故乡的变化是巨大的,令人欣喜,但其后却是沉重的思索。农耕文化正被现代文明所吞噬,那些曾是故乡人赖以生存的活计渐渐消失,无人延续、问津,就像被嚼烂的馒头索然无味,铁匠铺黄了,针线笸箩没了,狗皮帽子找不到了,欻嘎拉哈的小女孩只能像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出现在童话里,传统民俗文化的断裂、干涸给王先元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困惑。他早早意识到东北文化血脉和根的重要。在他担任长春市文联主席期间,就曾多次疾呼对东北文化的重视、保护和维修。他曾说文化的传承是一个民族最核心的传承。一个区域、一座城,如果没有了带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风土人情,就会失去应有的活力,甚至生命。2019年,长元先生一退休,第一个就想到要为东北文化做点什么,首选《老东北记忆》,马不停蹄。

东北文化浩如烟海,王长元如何以一个作家身份完成一个超越作家范畴的重大课题,他绝不是仅仅凭借儿时的记忆、浓烈的乡愁和东北的情怀就率性而为,因为这需要强大、广

袤、充盈的文化底蕴作支撑。王长元是自信的,腰板是直的,他的创作底气缘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他曾与吉林省著名民俗专家王博先生,编撰过《关东方言词汇》,这可是一部宏篇巨制。6000多个条目,几百万字的查阅量,近百位专家的采访札记。好多例句都出自东北作家萧军、萧红、周立波等人的作品中。最为幸运的是,40年前近10万字的摘抄及采访记录被他完整保存下来。天助自强、命运垂青,上苍给王长元完成使命插上了翅膀。如何表达是王长元创作中面临的又一个重要选择。长元先生最擅长的是小说,是塑造人物、设计情节的高手,可他这次却选择了他极少碰的诗歌。一则诗歌高度凝练,上口抒情,二则《老东北记忆》的风格必须和东北地域、东北人的淳正民风相吻合,而小说需要虚构、构建,他不想让作品有一滴水份,就要最原始的原汁原味。

长元先生虽鲜有诗作,但几十年的文学耕耘,让他对诗歌有着保鲜、全新、独到的见解,他也多次担任诗歌大赛的评委,写诗驾轻就熟。可在这部诗集的写作中,长元先生从一开始就强迫自己忘掉诗歌创作技巧,既不挖空心思,也不秀技亮巧,藏拙,守拙,示弱,用最简单、最原始的笔调、平铺直叙,刻画出老东北记忆的原貎,力求形象的完整、感情的注入和对诗中人物、场景的定位与理解,让每一篇、每一行都有了心脏、有了跳动、有了生命,画面感爆裂。像《铁匠炉》一篇文中所述:老风箱  呼嗒呼嗒拉扯  炉膛里  跳动着刀尖一样火舌  烧红的铁料放上铁砧  一锤子砸下  火星子就四处迸射  皮围裙  扎在腰间  汗珠子  挂满前额……仅就此段,没有华丽,唯有写实,绝不像一个文学名家的笔头,倒像一个初中生的习作,但恰恰是这种看似笨拙直白的笔调,却是完美超越和最恰当的表达。长元先生在创作中并没有闭门,而是时写时走,甚至走大于写,到农村去,到江边去,到大自然去,到生活中去,比如《放秋垄》一篇,为了增强感性与真实,他于秋日走进田间地头,直接参加农民放秋垄,他也不止一次出现在农家炕头,与九十多岁的老奶奶聊天拉话,寻觅久远。

一本书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东北真正回家的,王长元先生保持着本色的清醒和冷静。无论时代如何飞跃,时光怎样白驹过隙,总要有人去承接现代化,总要有人去延续远古洪荒和东北文化的血脉。唯有更多的人努力传播东北文化的种,培植东北文化的根,让这片黑土地成为与众不同的存在,东北才是真正回家。王长元,一个东北之子,仅仅是完成了他所能做到的,也许只是推了东北一把,让东北离家更近。

会有那么一天,放眼望去,东北大地,白山黑水,旭日东升、夕阳西下、炊烟凫凫、溪水潺潺……渔把头、靰拉草、窗户纸、点葫芦、打冬网、关东烟袋、森林号子……这才是回家后的东北应有的样子。

 

  微信图片_20240420072522.jpg

作者简介:

牛力军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吉林省公安文联副主席

长春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情系黑土地  抒写关东情

——读王长元《老东北记忆》有感

        作者/吕松筠


我喜欢文字,喜欢在静静中,去细细品读那些隐藏在文字下面的喜怒哀乐,去触摸那些痛并快乐着的灵魂。深信,文字是一种情感的释放。当你随着文字走进了一个人的心灵花园,你便会情不自禁的被一种柔软的情绪所感染。文字,本是没有生命的东西,但是当作者赋予了它丰富的情感,它便拥有了如歌的生命和灵性,拥有了摄人心魄的感染力。王长元老师的诗集《老东北记忆》就是这样一部心灵的花园,那里有东北的民俗风情,乡野的田埂溪流,有农家的热炕头,生活的甜酸苦辣,大人孩子的喜怒哀乐,引起我的共鸣共情,激动的心情久久难以平复。

大约十几年前,当时的长春市作家协会坐落在风景如画的御花园对面,与长春老年大学一路之隔。一次我去给同学办理作协会员证,正巧王长元主席也在,当王丽君秘书长介绍我们认识时,王主席彬彬有礼地起身与我握手,一点架子也没有,我真有些受宠若惊之感。

后来,我每次去作协办事儿,都少不了碰见王主席,他都主动热情滴打招呼,询问一些写作方面的情况及文友们对作协、对《春风文艺》有哪些意见或建议等。接触久了,王主席留给我的印象是:温文尔雅、风度翩翩、彬彬有礼、一表人才、德才兼备、品学兼优、为人坦诚、做人低调、文采飞扬,一身正气。

再后来,我们成立了桑榆文学社,王主席虽因工作关系不能经常参加我们的活动,但他每次都耐心的听取我的汇报,并给与精神上的鼓励与支持,从此,我们成为好朋友。

《老东北记忆》是王长元老师的一部精品力作,也是倍受广大读者瞩目的原汁原味儿的关东诗作。该诗集是王长元老师穷尽几十年生命积累,历经两年多潜心创作,而奉献给读者的一部火辣辣、沉甸甸的极品佳作。它有血有肉,有情有意、坚实厚重,血肉丰满,真情实意、笔墨传情,饱含深情地讴歌了关东大地苍茫神奇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细腻传神地描绘了东北民俗民风民情绚丽斑斓的壮美画卷。

诗集共收录了《纳鞋底儿》《推碾子》《悠车》《《歘嘎拉哈》《泥火盆》《打冬网》《柳条边》等107首书写关东冰雪情、关东土地情、关东山水情、关东渔猎情、关东民俗情的抒情诗作。友人说,这是一座具有文学价值、文化价值、思想价值、收藏价值、研究价值的袖珍版关东地域文化博物馆,对此,我很赞同。

作者在后记中满怀深情的写道:“书,要出版了,有点像自己养育多年、陪伴多年而忽然要离家出嫁的女儿一样,有喜悦、有牵挂、有惦念、有不舍、有期待、有憧憬,更有泪眼汪汪的相送……

只希望这份割舍不断、拉心拉肝、梳理不清的情感,透过书中悠远绵长淡淡的墨香,透过一笔一画四四方方的中国汉字,透过字缝中星星点点的空白,传递给你——我的读者朋友,希望你也像我一样,喜欢它、珍惜它、呵护它、传播它……”

我也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黑土地上的文学爱好者,自幼喜欢文学,喜欢用文字记录发生在黑土地上的自然景观及身边的人和事儿。有诗为证:黑土地上黑土情,映日荷花别样红。吉山吉水吉生态,白山松水关东情。

感谢文学这条纽带让我与本诗集作者王长元老师在茫茫人海中相契相知。祝王长元老师写作之树常青,期待下一部著作早日问世。

微信图片_20240418172542.jpg


作者简介:

吕松军,笔名:吕松筠。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科普创作协会会员,长春市作家协会会员,朝阳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吉林省诗词学会会员,诗与远方国际交流中心理事,南关区永春社区网格党支部书记,长春市老干部网宣员,长春百姓学习之星,长春日报特约通讯员,桑榆文学社社长,桑榆文学平台总编。

著有个人文集《松涛》《 回眸》,近年有130余万字的作品散见于《中国作家网》《中国散文网》《吉林文学年选》《长春老年教育》《文存阅刊》《民情》《文风》《参花》《意文》《吉林名人》《吉林日报》《东方老年报》《新文化报》《长春日报》《长春晚报》《内蒙古日报》等杂志、报刊,连续六年在长春市群众诗歌散文微小说大赛中获个人奖、最佳组织奖,多次参加全国、省、市各类征文比赛并多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