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陶艺天地
我的墨西哥女友
发布日期:2019/8/24  发布者:  浏览:72708

她回国了

走得匆匆忙忙

连晚餐都没来得及吃

闭幕式没来得及参加

握别那一刻

我的心涩涩的……

这次莲花山国际陶艺大赛,每个参赛者都收获得盆满钵满。我是媒体人,也赚了,赚的不是钱,不是物,而是赚到了一位出色的陶艺家朋友。

1.jpg

我们的相识很偶然。7月22日大赛开幕那天,我走进莲花山滑雪场的大厅,一眼就见到一位女陶艺家冲我微笑,她浓眉大眼,说起来、笑起来表情生动。

她问我:“您好!”我立即回应:“How are you!”瞧吧,我们为了彼此的方便,都在用对方的语言问候呢,周围的人跟着我俩哈哈地笑起来。

她脖子上带着一串珠子,显得与众不同。

我对女陶艺家充满好奇,她一定为这个世界创作了不少有影响的佳作吧?

我俩的交谈有点儿情不自禁,那种异域的气息扑面而来。

这位女陶艺家来自墨西哥,那一长串的名字像密电码,很难一下记住。

我跑到宣传廊前,不费力就找到了,这次来自29国和地区的52位陶艺家,只有一位来自墨西哥,她的名字叫波特拉·伊莎贝尔。

交谈中得知,她很喜欢中国,经常去北京,是清华大学的客座讲师。这次参赛是第一次来到长春,对长春印象很好,这里的人热情,这里山清水秀,开幕在莲花山,创作也在莲花山,真是太美啦。

她说,参加国际陶艺大赛是她由来已久的心愿,她非常感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王耀玲教授的推荐,使她荣幸地获得了这次机会。

 2.jpg

3.jpg

开幕式开始了,想不到的是,代表参赛的陶艺家发言的竟是波特拉·伊莎贝尔。

哈,我结识的是位大咖呢。我急忙给她拍照,要让她的美好形象定格,留给未来的回忆。

她在发言中深情地说,陶艺创作是一个脑、体相结合的艺术创作。在今后的20多天里,我们52位陶艺家,将一起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用我们的灵感、智慧、辛勤和汗水创作出好的陶艺作品,为秀美的莲花山再添光彩靓色,为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为国际陶艺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忽然又有个重大发现,站在她身边做现场翻译的不是陶艺馆的姚丹丹吗?她一走下台,我俩就欢呼雀跃起来。她见我采访波特拉·伊莎贝尔,主动为我提供了一些她的作品,那些作品创意独特,手法娴熟,展示了中西不同的文化传统、创作理念和风格,令人眼前一亮。

我当即在微信的朋友圈中转发,让朋友们分享,我要关注她,攥紧拳头,为她加油!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时隔5日,长春国际陶艺论坛举行,我第二次见到伊莎贝尔,我俩在走廊遇到,顿时兴奋得像隔世未见的老友,拍肩搭臂,好不亲切。我们加了微信,将第一次开幕式遇到我写的稿子《陶艺当歌绽友情》发给她,她惊讶欣喜,眼睛瞪得更大了,想不到我会单独写她。

在论坛上发言的有来自瑞士、乌克兰、台湾、荷兰等18位中外陶艺家和陶艺评论家。伊莎贝尔也是主讲人之一。演讲的内容丰富多彩,题目有《陶瓷创作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影响》《陶瓷与现代陶艺的关系》《现代陶艺在世界各地区的传播与发展》《陶艺的浮雕语言》等,伊莎贝尔讲的题目是《从史前到现代》。

我耳朵上戴着翻译器,被她精彩的演讲和她播放的自己创作的奇异作品所吸引。

她讲的内容梗概如下:

从古至今,陶土的应用就十分广泛。最初的贸易往来中就有陶器的存在。世界范围内陶土一直被应用于日常装饰和仪式用品。

几乎在所有主要的文化遗产中,都有陶瓷的存在。容器、雕塑和其他物品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生活方式和看世界的方式。

在墨西哥文化中,陶土有着悠久的历史。陶瓷文化随着文明进化,一同发展,逐渐繁荣。玛雅人、扎普特克人和奥尔梅克人,这只是其中几例,都曾用陶土创作自己民族的神形象,以及生育、自然现象、生命和死亡的象征。

前哥伦布时代,生产的多样性是建立在不同民族的文化观念基础上的。陶器的存在证实了其文明的真实性,也为它们在世界艺术中赢得了一席之地,形成了一种多重起源的文化认同,并被运用在审美意象中。

我们艺术家以个人的形式来表达我们独特的观点,同时也是对现实或想象世界的重塑。

最初艺术家产生表达艺术的灵感,研究过程和作品制作过程推动作品制作,最后促成新的作品的产出,影响和转换文化认同。

如今,通过艺术的方式,保护和转变文化认同,对世界人民而言都是一项挑战,是反对野蛮行径的壁垒,是人类精神无限创造力的表现。

她的讲演生动精彩,她精心设计的课件、展示的自己的作品,赢得现场经久不息的掌声。她兴奋地向各国的陶艺大咖们挥着手,走回座位。

看得出她的发言,在向世界表达自己的陶艺观,探讨着深入陶瓷创作的新思路。她对能在会上发言,深感荣幸。

 9.jpg

10.jpg

11.jpg

12.jpg

我们第三次见面是在国际陶艺大赛市民开放日。

8月2日一早,我们迫不及待地驾车赶到长春莲花山。

进入创作10天了,创作进程如何?有陶艺作品出笼吗?没等进入大厅,门前的情景已经令人们驻足感叹了。陶艺家们捧着自己的泥塑造型鱼贯走来,非洲的黑人孩子,海洋的奇异植物,夸张的大鱼,还有咱关东的乌拉鞋,一件件洋溢着异国的文化和风俗人情。有专人小心翼翼地把作品在窑炉旁摆放均匀,高低搭配,保证烧陶时升温均衡。

我不住地向大厅门口张望,因为我在盼望一个人,盼着她捧着自己的陶泥半成品从里面走出来。

自从认识了伊莎贝尔,就对莲花山的陶艺大赛有了新的期待和牵挂,她创作进行得是否顺利,作品会不会一鸣惊人?

等不及,就不等,我急切地走进1000余平方米的创作大厅。哈,这里与10天前的规整状态大不一样了,经历了十天艺术创作的激烈鏖战,这里的每张案子上都五彩缤纷了,各种画笔、颜料、砚盘、器具,还有立着、卧着、成品、半成品的千姿百态的泥塑造型,那都是艺术家们用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创意制作的心灵之歌啊。

这几天,正是伏天,长春高温不下,参赛选手每天早晨4点多钟就进场,晚上10点多钟撤离,都想拿出最好的作品。创作中他们大部分都戴着耳机,探索内心,沉浸在各自的艺术世界里。

我一眼看到伊莎贝尔,她正在修理自己的作品。

见到我,她很开心,让我看她案子上放着的三件作品。三件都与植物有关,她向我兴奋地讲述自己的创意,志愿者忙着为我俩当翻译。她说,他们住在莲花山,这里的环境太好了,她有空就爬山,山上的植物茂密,尤其是大树,不畏风霜雨雪,长得那么挺拔,那是生命之树,智慧之树,所以这几件作品的主题都跟莲花山的树木有关。

她指着森林间透出的男人和女人,她说,树木就跟人的生命一样,是有思想有灵魂的。

她告诉我,陶泥造型的创作阶段已接近尾声,马上就装进窑里烧制,之后出窑、给作品涂釉和烧釉窑等。按规定每位选手带来两件作品,现场制作一件作品即可,可她却做了3件。她不能留在莲花山,可她的作品可以永久地留在莲花山,她对莲花山的爱,都用作品说话了。

 13.jpg

14.jpg

15.jpg

16.jpg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就到8月12日,因为陶艺大赛闭幕,群雄逐鹿,最后花落谁家,今天就揭晓了。我的好友会不会拿到大奖?

急切的心驱赶着我,我们提前赶到闭幕式及送行会的亚泰龙达大酒店。冥冥之中,真的好像有什么东西驱使着我,给了我和伊莎贝尔最后一个见面的机会。因为她不能参加闭幕式了。

像20天前突然认识她,20天后,她又意外地不翼而飞。

距闭幕式还有一段时间,会场的来宾寥寥无几。我一眼就看到伊莎贝尔,她穿着牛仔裤,一袭深色的外套,头发上别着墨镜,像仰望天空的两只大眼睛。

一见面就是握手、拥抱,因为此时分手,就不知道下次何日再见,在所有参赛选手中,我对她的印象最深刻的了。

我看到她离开长春最后时刻的依依不舍,她匆匆地与在场的有限的几位陶艺家拥抱,还和红衣志愿者们挨个拥抱,华侨外院的女孩眼泪下来了,有泪不轻弹的男生也落泪了。

去机场送她的专车已经在门前等她。我关心她的获奖情况,她说还没宣布,不知道。我见到文旅局的领导,急切地让他透漏点信息,他说,真的不知道,评奖委员会7人,严格执行国际评奖惯例,不到揭晓的时刻,任何人都不能透漏。

 17.jpg

18.jpg

19.jpg

(中国观网  张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