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长春莲花山以历史为魂、生态为基、产业为翼,融合辽金古城、冰雪经济、康熙劝农文化,打造沉浸式文旅IP。通过冰雪雕塑重现帝王东巡、复原柳条边遗址串联生态教育、建设数字展馆活化千年文脉,将文化基因转化为经济动能,让“大美莲花山”在历史与未来的碰撞中焕发新生。
以历史文化资源赋能经济高质量发
——长春莲花山度假区打造文化高地的思考与建议
作者:莲山人
长春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生态资源,如何将两者深度融合,释放文化价值以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亟需探索的课题。基于现有资源禀赋和发展实践,提出以下思考与建议:
一、深挖历史文化资源,构建文化IP体系
1. 系统性梳理文化脉络
莲花山的历史文化资源涵盖新石器时代遗址、辽金古城、关东民俗、萨满文化、红色文化等多元层次。建议建立文化资源数据库,通过考古研究、文献整理和口述历史收集,形成完整的文化谱系,为后续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重点开发方向:
红色文化:以解放长春前线指挥所为核心,打造国家级爱国主义、国防教育、党史教育、廉政教育基地,建设解放长春第一前线指挥所陈列馆,结合VR技术重现历史场景,增强互动性。配套教育培训、商业设施,创建国家干部学院。
萧劲光、萧华将军与曾泽生的和平之约
解放长春第一前线指挥所旧址
辽金文化:一千多年前,这里是契丹、女真人的生活聚集地,有深厚的辽金文化积淀,以招商引资的方式,开发建设契丹部落、女真部落,再现辽金历史文化风貌。实现旅游观光+影视创作+情景演绎+深度体验一体化运营,一举多得。
网上资料图片
劝农文化:莲花山流传着康熙劝农的故事,以招商引资的方式,开发康熙劝农文化产业园,植入康熙、乾隆皇帝五次东巡吉林的文化元素,实景再现皇帝行宫、随军大营(蒙古大营)、随行文武大臣蜡像馆、搭建复原康熙劝农场景,配套康熙劝农纪念塔、农耕文化体验园,种子博物馆,结合古代农具展示、种子培育研发、农谚歌谣和手工技艺(如草编、陶瓷)展示,同时建设后现代农业示范园,形成“产学研”模式。
康熙东巡图(网上图片)
柳条边文化:复原部分柳条边遗址,开发生态保护主题的沉浸式体验项目,将历史教育与生态旅游结合。
王小明在度假区柳条边遗址调研
2. 打造差异化文化IP
以度假区历史文化资源为本,命名一批街道、广场,如将林溪大街改名“柳条边大街”、祥升广场改名“柳条边广场”、蒋家广场改名“劝农广场”等;在重点街路、校园、节点以牌坊、碑、亭、雕塑等形式嵌入“吉林第一进士故里”“康熙劝农地”“康乾皇帝东巡地”“一代廉吏”马俊显、“清廉太守”何雨人、“德光厅长”马德恩、“解放长春策源地”“百将征战地”“小岭战斗遗址”“鱼米之乡”“长寿之乡”“龙兴之地”“辽金古城”“东北王张作霖扶棺处”等文化元素;申报岗子村马家头台屯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修缮马家坟、何家坟等遗迹,申报文物保护单位。上述历史文化也可以在即将建设开发的“袁家村”龙兴里项目中得到体现。
一代廉吏马俊显
以“百年梨园”为核心,结合爱情主题,打造梨园文化旅游区,引入传统戏曲、婚庆摄影、写生、手工榨油体验等,形成“爱情文化+自然景观”的特色IP,使其成为四季可游的景点,而非仅限春季赏花。
百年梨园
利用萨满文化的神秘性与艺术性,策划实景演出、非遗工坊,吸引文化爱好者与年轻游客。
二、推动“文旅+”融合,创新产业联动模式
1. 文旅与冰雪经济协同发展
冰雪新天地已具备国际影响力(2024-2025雪季游客超100万人次,营收1.32亿元),可进一步融入历史文化元素。例如,设计冰雪雕塑展现辽金古城风貌、康熙、乾隆东巡和康熙劝农文化,或结合关东民俗举办冰雪节庆活动,打造“冰雪+文化”双IP。
莲花山长春冰雪新天地
推动莲花山滑雪场、天定山滑雪场升级为“冰雪运动文化综合体”,引入古代冰雪运动(如冰嬉)体验项目,丰富冰雪产业链。
天定山滑雪场
2. 发展康养与研学产业
依托浅山、森林、温泉资源,开发中医药康养线路,如建设中医养生馆、药膳餐厅,将传统医学文化与现代康养结合。
联合院士产业园(已有4项科研成果转化),推出“科技+历史”研学课程,吸引青少年群体。
3. 激活夜间经济与文创产业
在雾开河、天定河沿岸打造类似“秦淮风情街”的商业区,开发“夜游河湖”项目,结合灯光秀、水上演出,融入柳条边文化、劝农文化等,形成集旅游、购物、演艺、美食于一体的综合文旅项目。
莲花山现代都市区
开发文创衍生品,如木偶主题乐园(已规划建设)可延伸周边产品,将木偶艺术与萨满图腾结合,形成独特文创品牌。
三、优化空间布局,强化区域联动效应
1. 功能区协同发展
根据“四区联动”规划(科创康养、农旅融合、冰雪运动、文旅休闲),建议:
科创康养区:引入数字技术,建设历史文化数字展馆,推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
农旅融合区:以劝农文化园为核心,发展田园综合体,结合采摘、民宿、民俗演出,形成“农文旅”闭环。
2. 基础设施与文化场景融合
推进山水大道贯通工程,串联各文化节点,打造“历史文化景观走廊”。
在交通枢纽、酒店等公共空间植入文化元素(如历史名人雕塑、文化墙),增强全域文化氛围。
石头口门水库
四、强化政策保障与市场化运作
1. 政府主导,企业参与
延续管委会“主动上门服务”机制(如为企业提供规划支持、引入设计团队),设立文化项目专项扶持基金,鼓励社会资本投资。
推广“政企共建”模式,如吉林省建设集团计划加大投资力度,可联合开发文化主题酒店、文创街区。
2. 构建文化品牌营销矩阵
借助“大宣传格局”战略,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传播文化故事,举办国际性文化论坛或赛事(如冰雪文化节、木偶艺术节),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
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发布《莲花山文化发展白皮书》,增强学术背书。
莲华政务中心
五、关注民生与可持续发展
1. 社区参与与文化传承
培训当地居民成为文化讲解员或非遗传承人,推动“文化就业”。
定期举办民俗市集,鼓励村民售卖传统手工艺品,形成“文化富民”效应。
2. 生态保护与文化开发平衡
严格保护遗址周边生态环境,推广低碳旅游设施(如电瓶车、生态步道),确保开发不破坏文化遗产原真性。
莲花古寺
长春莲花山度假区的文化高地建设,需以历史为魂、生态为基、产业为翼,通过系统性规划与创新性实践,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动能。唯有实现文化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双向赋能,方能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打造“大美莲花山”的崭新篇章。
(图片文字均由莲山人拍摄撰写)
来源:百姓家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