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大帝在位61年,灭鳌拜、平三藩、收台湾、剿葛尔丹,一生可谓政绩卓著,被后世尊为“千古一帝”。
他一生三次东巡,其中两次亲临吉林,在这里,他重军备,整顿吉林水师、遥祭长白山、畅游松花江,留下不朽诗篇;在这里,他重农桑,发展经济,身体力行,在莲花山留下了“劝农”篇章,名垂青史;在这里,他恤民情,见吉林乌喇地方八旗兵丁“役重差繁”,特降旨宁古塔将军巴海等,对“最妨农事”的差役剔除。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将巴海将军革职,原因是瞒报粮食产量,“诳奏叟登(今吉林永吉搜登村)等处田禾未收。”在这里,他重生态,用11年时间扩建柳条边350余公里,从辽宁开原威远堡直抵松花江,谓之“新边”,为保护千里长白山构建了一道天然屏障。
康熙第一次东巡也有到吉林的计划,当时正值“三藩之乱”,无法脱身,只好临时返京。第二次东巡时,“三藩之乱”已被平定,也正是“新边”建成之时,作为当时朝廷的重大工程,做为皇帝不能不关心。由此开启了康熙皇帝的第一次吉林之旅。从康熙皇帝的一首《柳条边望月》诗中便能窥出他此时此刻的心情。
雨过高天霁晚虹,
关山迢递月明中。
春风寂寂吹杨柳,
摇曳寒光度远空。
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 玄烨《柳条边望月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老边和新边之分,主要是从柳条边修建时间和空间界定的,吉林部分的柳条边要晚于辽河流域的柳条边。
努尔哈赤统一乌拉部后,就在今天的吉林市北乌拉街设置了打牲乌拉。在清朝统治者看来,此地是“我朝发祥之始,为满洲渔猎之地”,“旧俗流传有先民遗风”。乾隆也在《入伊通门》诗中说:“初来原故土,所遇匪新招。”
柳条边示意图
为了维护这个发祥之地,从康熙九年至二十年(公元1670——1681年),又修筑了南自辽宁开原威远堡北至吉林市北舒兰法特东亮子山止的一条单边,长约350公里,由于修筑时间晚于辽河流域,所以叫“新边”。《盛京通志》记载:新边“东自吉林北界,西抵开原县威远堡边门,长约六百九十余里,遮罗奉天北境,插柳结绳,以定内外(即边里边外),谓之柳条边,亦称新边。”
修筑新边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和蒙古科尔沁等诸部牧区划分界线。《扈从东巡日录》是康熙东巡时由随从写的一部日记体记录,据载:“康熙二十二年,道经柳条边,插柳结绳,以界蒙古”。
如今莲花山度假区管委会西一公里处林溪大街就是原来的柳条边
新边共设四个边门,即布尔图库苏巴尔汉边门,克尔素边门、伊通(易屯或一统)边门、法特哈边门(也叫巴延鄂佛罗边门)。康熙《盛京通志》记载,在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每门增添管理边门五品防御章京一员。同年,又调吉林驻防满洲兵八十名,移驻四个边门各20人。
有着雄才伟略的康熙大帝,一生九次出巡,其中六次下江南,主要是收台湾、治淮、漕运。三次东巡,主要目的是祭祖、巡省、巡边、劝农、整军备战等。作为一代封建帝王能够两次来到吉林,一是不忘祖宗之地的初心使命,二是不忘苍生的进取精神,已是非常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