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境内的四座柳条边边门都在哪儿?
王绍波
柳条边示意图上清晰标着各边门的准确位置(网络图片)
柳条边示意图上清晰标着各边门的准确位置(网络图片)
柳条边修筑完成后,清政府为了控制东北全境的交通要道,沿柳条边走向,初设边口门二十一,康熙展边后减为二十。这些边门,均设在主要交通要道上,由山海关到凤凰城自西而 东16座边门。
1、鸣水堂边门:在山海关东北,距长城40里,也叫鸣水堂小门,原受白石嘴边门兼管。这里地势险要,形胜天成。康熙十八年,移驻防于此,在今天的绥中城西八十里。
2、白石嘴边门:因山得名,今叫西门,西至鸣水堂边门九十里,地势“两山横列,一河如带,中设边门,仅通一轨,为出绥入凌之咽喉。”顺治18年设边门防御一员(驻锦州府),康熙十八年移驻于边门。在今天的辽宁省兴城市西稍北60公里。
3、梨树沟边门:也叫东门,西至白石嘴边门七华里,为通往凌源要道,也叫梨树沟小门,原受新台边门防御兼辖,康熙十八年移驻梨树沟。在今天兴城市西稍北60公里。
4、新台边门:西至梨树沟边门76里,是“蒙古通往盛京、北京的交通大道”。顺治11年设边门防御一员(驻锦州府),康熙18年移驻边门。在今天葫芦岛市西稍北45公里。
5、松岭子边门:也叫松岭山门,因松岭山得名,山在松岭门东,西至新台边门60公里,康熙18年设防御一员。在锦州西北45公里。
6、九关(官)台边门:因九关山得名,九官台边门在山北,西至松岭子边门55公里,康熙8年设防御一员。在今天义县西北。
7、清河边门:因地近清河,故名清河边门,西至九官台边门65里,也是“蒙古通往盛京往来要道”。顺治11年设防御一员(驻盛京),康熙8年移驻边门,在今天阜新市南稍西。
永安乡人民政府立的清代柳条边石碑(网络图片)
8、白土厂边门:在明时“为镇宁堡,指挥刘世勋守之,降清后,清折城为边,以东墙为边壕。西南有白土厂坡”,因叫白土厂边门。原名白土厂小门,受清河边门防御兼辖,康熙15年改为白土厂边门,是蒙汉互市要地,西至清河边门83里,在今天黑山县西北。
9、彰武台边门:西至白土厂边门81公里,因边门外有养息牧厂(也叫杨柽木厂),故也叫杨柽木门,是通往热河大道。康熙18年防御移驻边门。在今天的新民县西北。彰武台边门与法库门中间有叶茂台门,为后增设,不在数内。
10、法库边门:西至彰武台边门60公里,旧名八户门,俗称巴虎门,额曰“法库边门”,法库满语是鱼梁的意思,门与科尔沁蒙古搭界,商民稠集,人烟辐辏,为蒙古通盛京必经之道。顺治11年设防御一员(驻盛京),康熙元年设门尉二员,十八年防御移驻边门(裁去门尉)。在今天法库东北。
11、威远堡边门:西至法库边门60公里,是“吉林乌拉等处往来孔道,“为吉林、黑龙江咽喉之地”。在今天的开原县东北25公里(老城东北15公里)。法库边门与威远堡边门之间,后设马千总门,不在数内。
12、英额边门:因英额满语为母驼的意思。该门北至威远堡边门105公里,形势险要,“为领票刨参者出入往来之区”。在今天的清原东北。威远堡边门与英额边门之间,有土口子门,不在数内。
13、兴京边门:也叫旺清边门,原设于今天的新宾县老城稍南15公里的旧门村东二里,叫兴京边门,后移至今天的旧门东南15公里的旺清边门,北至英额边门105公里。在今天的新宾县东南15公里。
荒废了的柳条边遗址(网络图片)
14、碱厂边门:即加木禅门,北至兴京边门145公里,在原本溪县东稍南。
15、叆阳边门:叆阳为明时叆阳城故址,也叫爱哈门,爱哈满语是琉璃的意思。门北至碱厂边门85公里。在今天宽甸西北。
16、凤凰城边门:因凤凰山得名,凤凰城为明代修筑,清在城东南设凤凰边门,北至叆阳边门115公里(边头南至海50余公里),是朝鲜入贡之道。在今天凤凰城南10公里。
新边又由威远堡边门稍西,自南向北有边门四座。
1、布尔图库边门:旧名布尔图库苏巴尔汉门,也叫半拉山门,苏巴尔汉满语为塔,以门之东稍南塔山得名。布尔图库边门南至威远堡边门85公里。在四平市东南。
2、克尔素边门:即克勒素边门,南至布尔图库边门75公里,因克尔素河得名,克尔素满语为海边盐池所生之草的意思,门设于狭隘之山间,为监视货物出入之所,其间道路狭隘车马之交通亦稀,仅可容大车一辆,为通往吉林、伊通县必由之路。在今天怀德县西南。
3、伊通边门:即伊屯门,又称一统门,因河得名,南至克尔素边门90公里。在今天长春市南20公里伊通河西岸。
4、法特哈边门:又名巴延鄂佛罗门。法特哈是山名,山在法特哈江西,形如蹄子,满语法特哈是蹄的意思,故门以山得名。康熙东巡至此,指门外黄山嘴子,因改名为巴延鄂佛罗门。巴延满语是富的意思。法特哈边门南至伊通边门三百多里,为伯都讷(今扶余)、黑龙江往来要道。法特哈边门就在今天舒兰县法特镇北门。
从康熙十年(1671年)至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柳条边先后进行了4次较大规模的扩展。柳条边和各边门从此固定下来。其中,老边设边门16座,由山海关至凤凰城自西向东为:清代柳条边每座边门都建有门楼,门楼中间是过道门洞,两边有耳房,一边耳房是囚室,另一边住巡差。门楼内是边门的防御衙门。
柳条边的每座边门都设有防御衙门,派驻文武官员各一人,下辖披甲兵约三四十人。平时披甲兵分班守备,掌管边门的启闭,稽查行人出入。康熙年间,对边门出入规定:“内外人出入,必登籍以记”。后来又规定:凡进出边门,均需持有当地官厅发给的印票,从指定的边门验票出入,否则就以私入“禁地”论罪。此外,对于出入边门的人还有种种限制,如不仅要有官厅的印票而且要求“写上名姓、年貌、脸色”以便核对。对出边挖参的人还严格规定了往返的路线,“若有违禁走者,即行拿获参奏”。
柳条边除设有边门外,还沿边先后修建了300余座边台和封堆。用于看守、瞭望及对边墙进行维护。边台分首台、中台和西台。每边台设千总三到四员,下辖台丁150至200名。对把守边门、边台的官兵也定有严格的要求和处罚的规定。保存在辽宁省档案馆的“黑图档”里就有很多有关这方面的记载,如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发生了一起私出边门偷挖人参的案子后,康熙皇帝为此下旨训斥:“嗣后若有偷挖人参之事,将看守边口官员一并治罪。”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规定:“向不肖边兵、台丁和通关节出入边门……由何边何处出去及何人私通关节出去之处,均严讯从严治罪。”
上世纪唯一保留下来的威远堡边门图片(网络图片)
岁月无情,时代更迭。历经300多年的边门、边台在战争、战乱、自然灾害的双重破坏下,加之年久失修,人为破坏,这一座座曾经矗立守护在东北大地上的边门灰飞烟灭,不见了踪影。据史料记载,建国后,唯一保留下来的边门便是开原的威远堡边门,门楼是用砖瓦修的,很高大,上面挂着写有“威远堡边门”5个大字的长方形立挂匾额,匾额的右上方用小字写着“盛京所属”字样。如今它也不见了踪影,留下的只是 一段回忆。
参阅资料:《清圣祖实录》、《八旗通志》、《清史稿》、康乾雍《盛京通志》、《奉天通志》以及各地方志等。
原创王绍波,发表于2023-11-29 今日头条·百姓报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