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史海一瓢
柳条边探寻之一:何谓柳条边?
发布日期:2023/11/29  发布者:  浏览:32232


重磅推出:柳条边探寻系列

微信图片_20231201084612.jpg

作者简介

王绍波1983年11月入伍,1991年毕业于大连陆军学院。历任团、师、集团军新闻干事,某师政治部副主任,上校军衔。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从事新闻报道以来先后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法制日报等媒体发表作品7000余篇,百余篇(幅)在全国全军获奖。著有《勇士放歌》新闻作品集上下卷。

2012年长春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创建之初,王绍波从部队转战到这里,一直负责宣教工作。他一走进这片热土,就将自己的满腔心血和热爱倾洒在这里,宣传策划写作,邀请各级媒体前来采访,多次上央视,为莲花山声名鹊起立下汗马功劳。多年的文化底蕴,使他对这里的闯关东历史、柳条边文化格外看重,经常深入村屯踏查走访,还经常邀请著名文化学者、专家深入莲花山,寻找柳条边遗存。为修复解放战争指挥所、开发百年梨园等遗址不遗余力。如今他所撰写的柳条边系列历史考察纪实,对东北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对文化赋能莲花山具有重大意义。观网东北在线重磅推出,请您分享。


写在前边的话:

古为今用,一直是历史研究的终极原则。研究柳条边也是这个想法。作为有着几百年历史的柳条边是东北地区的曾经存在,尤其是对当时辽宁、吉林两省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民族等问题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如今,它虽然已经消失在了历史的烟尘之中,但它所留下来的一些历史遗存,对于今天的经济社会发展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特别是蕴含其中的智慧、理念、方法,以及历史走向脉搏,值得我们借鉴反思。当下,如何保护、开发、利用是当务之急。


柳条边探寻之一:何谓柳条边?

王绍波


近年来,经常和一些朋友聊起柳条边,时常有人接茬说,“这个我知道,小时候就编过柳条”。还有的说,我家里用的筐、篓、簸箕都是用柳条编的等等,经常弄得啼笑皆非。

柳条边也叫柳边、盛京边墙等。通俗讲,就是满清王朝为了保护其所谓祖宗“龙兴之地”而修建的一条标示禁区的柳条篱笆,主要功能就是防止汉族等其他民族越过柳条边进行放逐牲口、狩猎、盗采人参等名贵植物的作用。

微信图片_20231130175537.jpg

柳条边呈人字形,全长1300多公里

康熙初年,亲自到过柳条边内外的杨宾在其所著《柳边纪略》中这样描述:“今辽东皆插柳条为边,高者三、四尺,低者一、二尺,若中土(中原)之竹篱;而掘壕于其外,人呼为柳条边,又曰条子边。”有书记载,柳条边的修筑方法,是用土堆成宽高各三尺的土堤,堤上每隔五尺插上柳条三株,各株间再用绳子连结柳条,即所谓“插柳结绳”。土堤外侧挖掘深八尺,底宽五尺,口宽八尺的边壕,以禁止人畜翻越。也有史料记载,柳条边,平地起6米高台,底宽18米,上宽6米,上面结柳成行。

事实上,全长1300余公里的柳条边每一段的形态也各不相同,柳条边虽然始建于清朝,但大体上是沿袭了明代辽东边墙的走向和范围。许多阶段都是因地制宜,各有差异。

柳条边始建于清顺治十年,也就是1654年。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刚刚即位不久的顺治便由盛京(今沈阳)迁都北京,建立起了以满清贵族为首的中央政权。辽沈地区大清王朝入关前的统治中心,也是他们争夺全国统治权的根据地,随着大批满族贵族阶层的从龙入关,势必造成其“祖宗肇迹兴王之所”后方空虚问题。

清王朝为什么在刚刚问鼎中原,民族矛盾十分严重,在财力上还不充裕的情况下耗巨资修筑柳条边呢?

清朝入关,无疑是一次进京“赶考”,如果不合格,势必还要退回“老家”。二是即使是“赶考”成功了,也同样不允许其他民族破坏其祖宗的“龙兴之地”。

清王朝一直把辽河流域和吉林部分地区视为“我朝龙兴重地”(引自盛京通志三十四年本),为了维护这一地区的统治,便把这一地区划为特殊地带,严禁各族尤其是汉族人入内损害其所谓“龙脉”。

微信图片_20231130175548.jpg

当年柳条边的重要遗址

柳条边分为“老边”“新边”之说,老边建于清顺治年间,主要在辽河流域,它分为东西两段,东段自辽宁丹东凤城至辽宁开原东北的威远堡,西段自辽宁开原威远堡至山海关,南起辽宁凤城东南至海,向东北经兴京(清朝第一个都城,今天的辽宁新宾)折而西北至开原东北的威远堡,又从威远堡折而西南至山海关连接长城,周长九百多公里,视为“老边”,又称为“盛京边墙”。“新边”主要建成于康熙年间(公元1670—1681),又修筑了南起开原威远堡,北至今天的吉林市北法特东亮子山的一条单边,全长约350公里,由于修筑时间晚于辽河流域的“老边”,因此又称之为“新边”。“新边”修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和当时的蒙古科尔沁等各部落牧区划分界线。清官高士奇撰写的《扈从东巡日录》记载:“(康熙二十一年)道经柳条边,插柳结绳,以界蒙古。”

微信图片_20231130175557.jpg

沈阳市段的柳条边遗址成为辽宁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柳条边,工程量之大,建设时间之长,重视程度之高,世属罕见。

康熙在位期间,曾经三次东巡,其中两次都与柳条边有关。第一次东巡是1671年(康熙十年),也就是柳条边“新边”开工后的第二年。第二次东巡是1682年,也就是康熙二十一年,柳条边“新边”是1681年建成完工。也正是这一年,康熙东巡至此,在长春莲花山劝农山镇潘家屯留下了“劝农”美谈,流传至今,劝农山名称由此而来。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岁月的侵蚀,大多数的柳条边都消失在时代的烟尘之中,不见了踪迹。

历史证明,有封禁就会有反封禁斗争。其实从柳条边开始封禁以来,反封禁的斗争就一直没有停止过。自康熙年间开始,私自出关的就络绎不绝,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各朝虽然都不断出台严刑峻法,但始终没有阻止住人民破边闯关。《柳边纪略》中说,他们不仅从山海关越口出关,也有泛海自天津、登州来者。

柳条边在中国的历史上大约存续了300多年,正式开禁源于晚清时的“闯关东”潮。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天津、河间等府大旱,饥民大量从山海关、喜峰口、古北口等地向北迁,清朝政府怕惹起变乱,乾隆破格下谕开禁,密告官吏“准流民出口就食”。次年(公元1744年)直隶、山东、河南等地又大旱,清政府也照例允许流民出关觅食。以后又多次开禁,也是实属无奈之举。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一方面它确实阻隔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发展,另一方面也确实起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尤其是对长白山的保护功不可没。

今天,在沿山势走向的柳条边由于多年受洪水冲刷,大都无遗迹可寻,在平地的柳条边也大都被开垦成为耕地,仅有部分地方尚能看到遗址的痕迹。同时,经日俄帝国主义在中国土地上进行的“日俄战争”的破坏,沿柳条边壕仅存的一些柳树也被砍伐殆尽。上世纪七十年代,遗址比较明显的是辽宁开原威远堡公社(镇)东南八里地的毛家屯一带仍有约三百多米的一段,边壕最深处约有一米多深,壕的上口约一米,柳树的直径有两尺多。最令人欣慰的是,在如今的长春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泉眼镇岗子村后台屯南300米,东吉林大路桥北100米处,还能清晰地看到有一百多米的柳条边遗迹,吉林省著名民俗专家曹保明先生在笔者的引领下专门来此地踏查,原岗子村干部马振昌到现场进行了指认。

柳条边作为一段历史留存,如今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它的存在,但它却是一段不可忘却的历史,尤其是它留给后人启示警示则显得更加有意义。



   原创王绍波,发表于2023-11-28今日头条·百姓报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