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元宵之夜,高悬的圆月美如玉盘,与之相对应的第38届敦化市新春灯展和秧歌表演却因新冠病毒肆虐而按了“暂停键”,古城人民“三节”期间的三项活动初次遇冷。
1983年,敦化县政府转发县文化局《关于在三节(新年、春节、元宵节)期间开展春联、秧歌和灯展三项比赛活动的通知》,得到了热烈的响应。那是在“拨乱反正”,荡涤了十年动乱的阴霾,万众欢欣鼓舞,一些想干事,能干事的人走上领导岗位,各条战线都要开创新局面之际,城乡各单位辞旧迎新,纷纷用大红纸书写春联,表达喜悦心情和豪情壮志;人们从大年初三开始,就敲锣打鼓扭秧歌,为元宵节参加比赛热身;很多单位都由领导带头,能工巧匠大显身手,职工们各尽所能,精心制作彩灯,在正月十五由车载、人抬,到翰章大街的指定地点绽放,运转,配上优美的音乐,辅以生动的解说,声形并茂,妙趣横生,如:农民兄弟制做了“五谷丰登”灯;学校师生制做了“教书育人”灯;街道居民制做了“安居乐业”灯;水利部门制做了西崴子水电站的动态模型:一条大坝把牡丹江拦腰截断,让江水冲击水轮发电机发电,由高压线导向城乡各地,绽放光彩;林业部门制做了木材生产的动态模型:“爬山虎”拖拉机“背”着整棵大树的“原条”在山地里爬行,贮木场的“架杆儿吊”把成捆的原木吊上高高的楞垛,活灵活现;县广播局(广播电视台前身)演示电视节目差转,在优美的音乐声中,专用设备的指示灯频频闪烁,黑白电视机播放新奇的视频节目,非常吸引人……。
盛况空前的灯展,让敦化人大喜过望。人们驻足在一盏盏魅力十足的灯前不愿离开,无奈被人流“涌”出展区,不得不回到大街的入口,加入新的人群重新再看。
从这开始,每到元宵之夜,不论是晴空万里,还是浮云遮月,甚至雪花飘飞,男女老幼都会一齐出动,小巷里摩肩接踵,大街上浩浩汤汤。万众一齐观灯,形成了古城人民新的习俗。
不过,做灯的办法没能继续。实施经济体制改革,人、财、物的政策界限逐渐清晰,不能再靠“一平、二调”,大搞“群众运动”做灯了,后来的灯展,有的单位做不出新灯,就把老灯拿出来再展,或者糊一些小灯笼凑数,群众就不再喜闻乐见了。
敦化是老资格的“全国文化先进县”,历届领导在推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总把文化建设摆在适当位置,相辅相成。有关部门不断探索,逐步实施了“总体规划,搭建平台,各尽所能,突出重点,专业制作,优化展区,延长展期”的策略,把“新春灯展”一年一届地延续至今,且不断推陈出新。
从2007年开始,敦化市悉心奋斗十年,实现了“五城联创”,成为了国家卫生城、国家园林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全国绿化模范城和全国文明城,经济实力持续增强,人的精神面貌不断更新,文化设施日趋完善,给群众文化活动不断增添新内容,创造好条件。“三项活动”不再比赛,逐渐成了城乡群众生活不可或缺的“常项”。
党政机关带头,家家户户贴春联,内容更加丰富,制作更加精美了。书法家协会、诗书画友会等等的会员们,纷纷深入村屯、社区、企业、福利院和军营,挥毫泼墨,为军民送去新春祝福;一年一度的“春联一条街”,虽在寒冬腊月,却十分红火,人头攒动,色彩斑斓,春意盎然。
东北大秧歌、朝鲜族秧歌、满族秧歌,众多的爱好者纷纷组成团体,在遍布城乡的“文体中心”和广场常年活动,人们自备服装和道具,在锣鼓和唢呐声中,开心地“逗”,尽情地“扭”,欢畅淋漓;在牡丹江边的“创客大厦”里,还建成了“中国敦化秧歌博物馆”,展现中华秧歌文化的历史,举办各类秧歌的辅导班,推动普及与创新;在宽阔的六鼎山大道上,一次上万人参加的秧歌表演,轰轰烈烈地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正式载入史册。
建设“广场之城”,一幅幅蓝图逐渐变成美丽的景点时,敦化的“新春灯展”就不在繁忙的大街上举办了,各具特色的敖东广场、北山广场和六鼎山广场都曾用做展区。
2020年,第38届灯展更名为“新春彩灯节”,在敦化火车站前的“大德”广场举办。奇妙的新光源让一棵棵绿化树都闪闪发光,展现广场规模巨大的轮廓,彰显“大德敦化”雄浑壮阔的新姿。造型各异的彩灯,有的显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有的表达奋力拼搏的斗争意志,有的展现丰硕喜人的建设成果,有的推介红色旅游、全域旅游的宝贵资源……。
咋暖还寒,广场上的彩灯一度蓄势待发。
斗转星移,天空中的月亮不停地围绕地球公转,掠过病毒正在肆虐的西亚、欧洲、美洲和东亚,当再回到中华大地上空时,中国的科学家、医护人员和干部群众奋力抗毒的战斗已经胜利,敦化48万人无一感染。
静候了一个月的华灯骤然绽放,五彩缤纷,光芒四射,欢快地运转,竞相展现人民心中的豪迈和喜悦。
沐浴着强大祖国灿烂的阳光,扎根于民族文化宝贵的沃土,承载着人民群众美好的意愿,敦化的“三项活动”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刘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