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保明百日百书展介】(90)
【开篇语】
曹保明系人类著名文化学家、民族史口述文化学家(冯骥才语)、我国东北地域著名文化学家、吉林省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组组长、东北地域文化研究院院长、吉林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
为庆祝建国70周年,中国观网开启《曹保明百日百书展介》,我们将以曹保明100部作品纪念他与祖国同生、同步、同行的70年……
《粉匠》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8年12月
责任编辑 张沭沉
【小编絮语】
带着你的书 跟着你同行
根根粉丝屡屡情
曹保明的心里揣着一团火,总是那么向上燃烧着,他走遍东北大地,走过的村屯无以数计,他是人类文化的抢救者,尤其是那些像珍珠一样撒落在民间的工匠文化,如果没有他的细心挖掘采撷梳理,就很难形成如今的吉林省的工匠文化规模。他数十年行走田野,集中梳理了吉林省各个历史时期的传统工艺,挖掘整理出铁匠、木匠、皮匠、油匠、糖匠、纸匠、粉匠、花匠、编织匠、画匠、豆腐匠、石匠、糕点匠等诸多鲜活的民间工匠材料。这本《粉匠》是吉林省诸多民间工匠创业史中的一部。鲜活地记述了北方珍贵的文化遗存,是一部独特的人类文化史,北方人民的精神史,也是一部特殊的村落史。
书的封面有这样的很美的简介:
阳光照射下的一片银色的世界,这是北方的粉条,这个村落,被人称为“粉条村”,那个叫倪尔忠的老粉匠,用一生的奇特的奔走,为自己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故事,那是一个由粉条而联系着北方岁月的神奇故事,土匪,马贼,东家,喇嘛,萨满,还有独特的爱情故事,都深深滴链接在一根根银色的粉条上。
粉匠,是生活中的大工匠,做粉的工序,使用的工具名称,做粉的手法,都完整地收在这本书中,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对粉匠、粉匠村落文化的挖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分量。
(张彬彬)
【一书一记忆】
阳光照射下的东北大地,一片银色的世界,这是什么?
原来,这就是北方的粉条儿!粉条儿,那是人们生活中最常用的食品之一,但是它究竟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它的生产和制作过程中,又有怎样的说法和故事呢?听我一一道来。
这是一个专门制造粉条的村落,被人们称为粉条村。在荒寒的北方,有一个村落,人们喜欢种土豆,这个村里有一个老人,叫倪尔忠,他是一个著名的老工匠,他用一生的奇特的奔走,为自己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故事,粉条的故事。那是一个由粉条而引起的岁月的神奇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当地土匪,喇嘛,东家,长工,手艺人,炮手,种种人物关系纠葛在一起,还有独特的爱情故事,都被粉条的故事巧妙地串连在一起了,产生了让人意想不到的结局。
人们读着这个故事,便也读到了人的生命的故事,读懂了东北,也读到了你自己的心灵。
粉条,其实是生活中大工匠做的事,粉条的工序,使用的工具的名称,粉条的制作手法等等,都完整的收入在这部著作中了。我所做的依然属于对文化遗产抢救的工作。
它记载了我当年如何走入北方的地域,到文化当中去,到生活的底层去,全面的抢救、挖掘生活中的独特文化,包括粉条的制作手艺,这也是一种生活中常见但又不太为人知道和了解的一种文化领域。当人们知道了粉条是如何制作的之后,又听了这个关于做粉条的粉匠的故事之后,人们再吃粉条,就会觉得更加津津有味儿,余香飘荡。
这里,依然记载了我是如何走入东北文化的那些岁月,那些难忘的春夏秋冬,我想这部书和我的其他著作一样,它留下的,也是我在东北大地上的年年月月的奔走历程,我的这些脚步,记录了东北大地、自然、生活,当然也记录了我自己。它记录了东北的文化,那么也记录了人类的文化。所以我想,地域的文化就是人类的文化,这是地域文化的一种类型,只有认真地真实地去抢救、挖掘、收集、整理一个地域的典型文化,你的文化才有价值,才能被流传和被人类所接受。那么这部作品究竟能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呢?只能有一点,让历史和未来去品读吧。
(曹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