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
曹保明系人类著名文化学家、民族史口述文化学家(冯骥才语)、我国东北地域著名文化学家、吉林省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组组长、东北地域文化研究院院长、吉林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
为庆祝建国70周年,中国观网开启《曹保明百日百书展介》,我们将以曹保明100部作品纪念他与祖国同生、同步、同行的70年……
《关东冰雪趣话》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关东旅游文化小丛书 吴广孝 陈葵光 主编
【小编絮语】
带上你的书 跟着你同行
雪中的精灵
只要竖个靶子
他的子弹就会飞过去
《关东十怪》受到读者追捧,老编们又找到曹保明,与他研究继续写民间民俗故事。
面对需求,曹保明从来没说过“不”。
民俗像海洋,浩瀚无比;民俗像空气,无处不在。
挖掘民俗的曹保明的眼中到处是民俗,如同会干活的人眼睛里有活,不会干活的人活在眼前也看不到。
那么,大海里捞哪根针呢?
一年有半年踏雪翻山越岭的曹保明,立即想到塞北的冰雪,这是关东寒冷的灵魂,是关东文化的精髓,为什么不采集冰雪的习俗呢?
仿佛他生来就有一种呼风唤雨的魔力,这种能力美丽,又极度危险。因为他有股拼劲儿,上来那劲儿,就是九头牛也拉不回来。
采集冰雪文化,最好在冬季,看到的,听到的,唠着唠着就上正题了。
于是,他抬脚奔向冬天。
不难想象,一位穿着棉靴,戴着狗皮帽子的关东大汉,走在一跐一滑的路上,虽然是漫天雪花,虽然寒风刺骨,可他走得热气腾腾。因为他心里装着一团火。
他敞开心扉,整个心都被冰清玉洁的冰雪所覆盖。
他仿佛成了雪中的王子,那么,会有白雪公主等着他吗?
他犹如雪中的精灵,那么,会有皮卡丘出现吗?
因为虔诚,他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他找到了温暖自己、也温暖世界的东西。
那些冰雪趣事涌来了,他像渴望求知的孩子一样,要问清楚那些冰爬犁、冰猴、冰灯、冰雕是怎么起源、怎么制作、怎么流传下来的。
他要把这些推敲整理,加工成民俗故事,告诉人们,冰雪中有一个热气腾腾的童话般的“活态”的东北。
当今天的孩子再不用木头、铁丝钉爬犁,而是买美观的硬塑爬犁、或者像救生圈似的爬犁,坐在爬犁上也不用担心摔下来,可从前的孩子有从前的乐趣;
油炸冰溜子,这是一道菜,你信吗?听说现在还有特色店能做这道菜呢。
还有雪屋子怎么睡觉,冰灯的来历,有些冰雪物件如今也不复存在了……
然而,这些美丽,就像琥珀一样,留存在曹老师的《冰雪趣话》中了。
(张彬彬)
【一书一记忆】
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关东旅游文化小丛书6《关东十怪》出版以后,一下子引起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这种类型的文化读本了,于是,吴广孝老师,陈葵光编辑等,又找我,我们在一起商量,决定再出版一些此类的丛书读本,可是,侧重哪个方面的民俗呢?
经过我们三人分析,觉得冰雪习俗有代表性,应该侧重东北的冰雪习俗。于是,这部《关东冰雪趣话》就产生了。
《关东冰雪趣话》主要是把东北的一些冰雪文化集中在这个小集子中。出版时由于有了《关东十怪》的启发,我们又逐渐地考虑关于冰雪方面的一些民俗,有了明确的主题,有了以“怪”(特点)去思考,启发了我们的思想走向、文化走向、特点走向。
东北其实不缺冰雪文化,特别是在生活当中,包括那些大缸小缸渍酸菜,冬包豆包讲鬼怪,窗户纸糊在外,还有一些冰灯屋子、雪屋子,狗拉爬犁,滑冰等等,都是这类冰雪文化习俗。于是,内容越来越丰富。
现在想来,冰雪习俗真正是东北的代表性民俗了。冰雪,已成为北方人亲密的伙伴,也是生命的因素,人们巳不可想像没有冰雪的冬季该怎么过,而冰雪又是独特的文化,它有自己的形态和自己的故事。
记得在采集这些冰雪民俗的时候,大部分时间我们都是在乡下行走,听那些老手艺人讲述冰雪的技能,以及制造冰雪工具的手艺。当年,我见证了许多老木匠、铁匠、皮匠的制作过程,当时我们还收集了许多物件,各种冬季的玩具。可是后来还没有想到一个成型的思路,也没有找到一个适当的地方来储备这些爬犁和物件,于是,这些个冰雪工具,老物件,最终还是失落了。
今天想来,这些冰雪记忆,应该和那些冰雪物品一同保留下来,这才是真正的冰雪文化。
冰雪文化是一个完整的文化类型,也是我们今天依然需要抢救挖掘的类型,可是我们做的有些晚了。不过好在我们这套丛书留下来了,那么这个《冰雪趣话》,也能引导大家一起走进东北,走进一个有趣的冬天的冰雪世界,去感悟这些文化的鲜活性。
(曹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