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
曹保明系人类著名文化学家、民族史口述文化学家(冯骥才语)、我国东北地域著名文化学家、吉林省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组组长、东北地域文化研究院院长、吉林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观网开启《曹保明百日百书展介》,我们将以曹保明100部作品纪念他与祖国同生、同步、同行的70年……
《最后的守望》连环画 吉林美术 、銀声音像出版社2018年版 刘志文焦广利编文 陈凯绘
【小编絮语】
带上你的书 跟着你同行
并非夸张:险些消逝的查干淖尔
看到今天查干湖碧波荡漾,有谁知道70年代曾经由于截流、干旱等原因,水流不足、面临从地球上消失的危机?
傍水而生的渔民开始保卫湖泊的持久战,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打通了松花江水道、引进霍林河水,查干湖重新焕发了青春。
曹保明被渔民们为生存抗争的故事感动着,挖掘到很多精彩的细节,甚至连渔民挑灯夜战饭里掉进耗子的细节都没忘了记载。
如今,查干淖尔还健在,渔猎部落的冬捕在延续。这是一片了不起的土地,打渔人是守望这片家园、这片湖泊的功臣。曹老师融入其中,是查干淖尔文化的守护神。
家谱,承载着一个家庭的家史和记忆,曹保明老师深谙此中的价值和意义。
为了第十九代传人渔把头石宝柱家的那个家谱,几乎当了石宝柱大半个家曹保明,极力劝说,两个人骑着马去“接谱”。
家谱前脚带回家,后脚哥哥骑马追来,担心几代传承的家谱有闪失。
其实,说深点,他会不会是担心曹保明这位不速之客别有用心,将他们文革中东躲西藏的家谱哄走呢?看着家谱挂在石宝柱家墙上,叔伯哥哥放心了。
家谱上墙,每天面对,每当年节都要祭祖。
守望传统,不忘祖先。家谱是一个家庭的文化瑰宝,将流动的光阴定格,一代代,繁衍着,渔猎部落的文化就是这样传承下来的。
听说石宝柱去年已经离世,我最关注的是,那个家谱还在他的家吗?是否应该将家谱交给博物馆收藏、研究和展示?
查干淖尔是一个人类遗存的活化石,被曹保明挖掘出来,至今仍然活态传承着,让世人得以一窥渔猎民族一代代的苦难的跋涉,以及多彩的生活图景。
(张彬彬)
【一书一记忆】
最后的守望
人类对文化的守望,有自然守望和传统守望,只有真正做到了这两种守望,这样的文化才是一种典型的守望。当年,为了传承查干湖的鱼猎文化,我问石宝柱把头,“你家的家谱呢?”
他说:“在我一个叔伯哥家。文化大革命,说家谱是迷信!就保存在那里了!”
我说:“不行,你得接回来!”
我和石宝柱二人,騎着马去他的亲戚家“接谱"。
他哥哥没在家,我们在他嫂子那带回了老谱,回屋刚挂上不到两小时,哥哥骑马追来了!
原来是哥哥不放心,几代人传承的老谱,别出闪失啊!后来,这老谱一直挂在他家。这是他和查干淖尔渔夫对传统的坚守啊。
每到年节,他都祭祀自己渔猎文化的先祖,而且天天可以看着老谱,这使他在心灵上做到了不忘自己先祖传承渔猎的传统。
可是要守往查干湖的自然生态,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呀,想当年,全国第七大淡水湖之一的查干湖在70年代由于上游的截流,水流不足,后来逐渐地干涸了。那时,整个科尔沁就像火烤一样,夏季,风吹起的沙土都烫人,湖底的土已经干的出现了像龟背一样的裂痕。当年前郭县的领导着急了,渔夫们着急了,如果任由大湖干涸下去,将来怎么能对得起后代子孙哪!他们开始了治理大湖、保护生态的岁月。
在那些岁月里,他们开拓上游霍林河河道, 打通松花江通往查干湖的水道,引进霍林河水,同时也把查干淖尔与下游松花江连在一起,经过十来年的艰苦奋战,查干淖尔又重新恢复了原来的状态……
在那些守望生态的日子里,有多少难忘的事啊!人们修渠住在地窝堡里,条件十分恶劣,没有灯,晚上人们摸黑做饭吃饭,而且还出现过这样一件事情,有一天煮了一锅小米粥,大家盛来吃的时候,有一个人喊,哎呀,我吃到肉了!大伙都十分惊奇,跑过来一看,原来是一只棚上的老鼠掉进了锅里!
艰苦的岁月,萌生了理想。
生存的毅力,守望了生态。查干淖尔之所以有今天,恰恰是来自于两个守望,一个是传统文化的守望,一个就是对绿水青山的守望,传统文化和大自然文化,终于被人们找回来了。
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守望,其实是民族的理想,正如总书记说的那样,它是一块金字招牌,闪闪发亮地在北方的原野上存在着,它使人民真正的年年有余(鱼)了,这是民族精神的生动故事,这样的例子,在如今中国的北方,活态传承着。
(曹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