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简介:曹保明系人类著名文化学家、民族史口述文化学家(冯骥才语)、我国东北地域著名文化学家、吉林省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组组长、东北地域文化研究院院长、吉林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观网开启《曹保明作品在当代》每日一书展介,我们将以曹保明105部作品纪念他与祖国同生、同步、同行的70年……
《最后的渔猎部落》(2004年上海文化出版社)是曹保明作品的代表作。出版以来,已先后译成英、俄、韩三种文字,每年的查干淖尔渔猎文化节都以“最后的渔猎部落"为主題……
照片中的老人是当年曹保明采访的查干淖尔第一代渔把头石宝柱,他巳于2019年初过世。
【一书一记忆】
每当这部著作在我面前一出现,一串儿闪光的记忆便重现眼前,那些难忘岁月如此清晰。40多年前,我从塔虎城坐毛驴车去往西山外屯,冻得脚如猫咬,但打鱼汉子们的举动,让我着迷。于是我住了一段时间,写了一本书,不知起什么名好。此时我正在看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里面讲到“部落”的概念,要有一群人,有个活动场所,而且延续着一种传统,哎呀,名字有了!《最后的渔猎部落》……
今天想来,是恩格斯给查干淖尔冬捕,起了个漂亮名字。
这本书一出,便引起了极大轰动。先是在由中国作协和江苏作协联合举办的中国首届徐霞客杯散文奖中获得大奖,与张贤亮,席慕容,王充闾一起获奖。几十年来,《最后的渔猎部落》使得查干淖尔西山外屯,莫尔格其,这些往昔荒凉的村屯一下子名声在外了。查干淖尔真像我心上的孩子,它时时在我的心里,梦中我也在打量它,想它。
一年又一年,查干淖尔冬捕习俗,不但已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已成为了一个人人想去的地方。2018年总书记也来了,他告诉我们,要守护好这块“金字招牌”。
我也年年到“最后的渔猎部落”去捕捞“头鱼”。中央电视台在播出查干湖冬捕盛况的新闻联播时说,回望查干淖尔几十年走过的路程,我们不能忘记其背后的一个人,那就是民俗学家曹保明。多少年了,他用100多个小本记下了查干淖尔多少风雪之梦啊!
我抹了一把中央台对我夸奖而激动涌出的泪花,我庆幸我在一开始就锁定了把渔民的传统留住了,再加上恩格斯给起的“名”,《最后的渔猎部落》的明天,会更神奇、神圣。
(曹保明)
张文渔把头是查干淖尔代表性的渔把头,习近平总书记曾与他握手交流,这是曹保明在今年的渔猎文化节上一同捞头鱼
【小编絮语】
带上你的书 跟着你同行
曹老师高大魁武的身材,穿着反毛皮袄筒子,头戴长毛的狗皮帽子,简直与查干湖冰上的渔把头没啥两样。寒风刺骨,他拿着打渔用的大捞网,里面还有活蹦乱跳的大鱼。我琢磨,那魚肯定不是他打上来,他哪能啥都会呢;可他却有模有样地举着捞网,好像真的一样。我禁不住笑了,这既表现了他对渔猎的热爱,又泄露了他未泯的童心。他总是那么兴致勃勃地去追梦去体验去观察,渔猎文化的那些生动情景,怎能不在他的笔下生花呢?
从他拍照的已故的第一代老渔猎把头石宝柱夫妻的褪色的黑白照片,到新一代的与习近平视察握手交流的渔猎把头张文渔,都是曹老师至爱的朋友,文字中描述的人物。
自从曹老师第一次走进渔猎部落,他就以文化学者的敏锐,发现了这座金矿,查干淖尔就成了他不断挖掘的渔猎文化的宝地,成了他几十年扯不断的牵挂。他在自己的书中一再强调,要坚守古老的渔猎传统,这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看来,这是多么必要!查干湖冬捕已经成为国家级非遗,曹老师的文化发掘功不可沒。由此可见,知识分子的发现、觉醒、先知先觉,多么重要。
曹老师的这部书名,他戏称是恩格斯起的,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里面讲到“部落”的概念,要有一群人,有个活动场所,而且延续着一种传统。他一拍脑门,蹦出渔猎部落,不光为书命了名,这个古老的名字也成为这份文化遗产的名字。
他投入地爱着这里,写的滿满澄澄的100多个小本是他心血和勤奋的佐证。他同这里的一茬茬渔民建起深厚的友谊,如果我猜测的不错的话,他一定吃了很多这片沒有任何汚染的水域的鱼;听说吃鱼不光对心脏好、补钙,对大脑也好,不然曹老师怎么那么聪明智慧呢?
(张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