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简介:曹保明系人类著名文化学家、民族史口述文化学家(冯骥才语)、我国东北地域著名文化学家、吉林省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组组长、东北地域文化研究院院长、吉林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观网开启《曹保明作品在当代》每日一书展介,我们将以曹保明105部作品纪念他与祖国同生、同步、同行的70年……
《土匪》(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版)首印3000册,责任编辑赵洪波,封面设计郭宇峰。图片记录来自于民国年间日文资料,一支土匪马队穿越平原向远方走去,图片共十幅,包括土匪的日常活动、生活、信仰的祖师达摩老祖等等,非常珍贵稀有……
【一书一记忆】曹保明作品在当代:
这部《土匪》的出版,开始了总结田野的收获与走入文献阶段。那时,我天天在吉林大学图书馆里开夜车,大楼里最后的灯光中总有我和刘学铭在。吉大图书馆与大连旅顺博物馆是东北藏日文资料最多的,关于东北土匪资料都来源于此,此书里包括土匪的生活、信仰、他们的祖师达摩的记载等。此书的出版,完全是吉大副校长邴正的主意,他还为此书作了序。在序里,他称我为“老田鼠",这本是恩格斯的语言,指它在土地下挖窝倒洞、贮存生活用品,邴正他把它比寓成我。
这很形象。后来,邴正见我常问,老田鼠最近挖多深了?许多场合,他以此来讲述我的田野工作和成果,也使得他推动的我的这套“老故事丛书",从此进入了社会视野。
这本书记载了我与邴正先生共同走入学术和社会的开始,记得我们俩一起成为《松花江日记》的编著者,有一回,我们在长白山搞调研回来的途中,夜里,在辉南的途中,汽车没水了,司机去三里之外的村落里提水,我和邴正先生冷的在地里垅堆火,一帮农民包围了我们,他们以为我们是偷毛豆的!
土匪文化,来自于社会,我不得不去在文献中再挖掘这个领域里的文化积累,而一旦文献丰富了,又反过来使我用文献与生活对应,这一对应,才更加丰富了文本。
我的作品的重要价值在于我不断以文献与生活实行真实而生动的对接,别人可能品尝不到这种对接所产生的极大具体喜悦性,真的太好了。
日后,社会越来越注意了我的土匪文化的价值性和鲜活性,可能就因为我选择了田野与文献的对接。其实,田野本身,来自于活态的人、地、物,而文献记录,来自于曾经的人、地、物,现在二者结合,形成的文本,一定会是一个独特的文本,生动的文本,再加上土匪文化本身就新奇。因此我的土匪文化在上个世纪中末期越来越引发了社会的关注,它不知不觉地进入了生活。
书,是生活的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也照见了社会和生活的田野。
(曹保明)
【小编絮语】
带上你的书 跟着你同行
今天曹老师推出的书,名字还是《土匪》,连续三天,三本“土匪”,还有多少“土匪”要出笼?
就我所知还有:
《东北土匪习俗》1987年长春市政协文史资料专辑
《响马驼龙》1992年时代文艺出版社
《东北马贼史》1994年台湾棋龄出版社
《东北土匪考察手记》1998年时代文艺出版社
由此足以见得他对一个题材的开掘深度。
邴正叫他“老田鼠”,专门向地下深挖窝深倒洞,这绰号太形象生动了。曹老师认准了的事,就是义无反顾,一条道跑到黑,不挖掘到山穷水尽,决不罢休。
土匪文化对人们是遥远的、陌生的、新鲜的,曹老师不是为猎奇,而是看中里面深刻的内涵,看中里面蕴藏的不屈不挠、抵抗外来侵略的民族精神。东北出现的马贼,也叫土匪、响马、胡子,他们是凭借北方马的优势,推荐艺高胆大、心狠手辣的人认为首领的行帮组织,在近百年来,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和蹂躏面前,他们和抗联战士一起组成秘密的武装集团,与外敌及内地反动武装力量抗衡,用鲜血和生命染红了北方大地。
曹保明在民间文化发掘中,发现了这个亮点,便开始追寻探究这段逝去的历史。他的足迹遍布东北三省所有的县、村、镇、屯,在逝去的岁月中寻找土匪的蛛丝马迹,先后采访了几十股土匪的当事人和后代(最多的每股3万人,最少的只有十几人),记录了近千名马贼的名号,绘制了东北马贼的分布和活动走向图,破译了马贼行话、黑话、隐语,搜集了他们的禁忌习俗、行为规范,对他们在日俄战争、“九·一八”事变,伪满洲国、解放战争等重大历史时期中的表现和作用,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他的《东北土匪》,印数达10万册。台湾又将其列入“历史剪影系列丛书”改名《东北马贼史》再次推出,国内外反响强烈,各种书刊引用不下三、四十次。
谁能说清曹老师为此付出多少心血和汗水?他与很多书中的人物交厚,1995年的春节,他是在83岁的土匪“马贼”小白龙家度过的。1997年9月,他得知小白龙患重病,急忙赶去看望,之后写出了《东北土匪考察手记》专著。
(张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