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是我的第二故乡,是我五十年魂牵梦绕的地方。1970年12月,我从长春市第五十四中学毕业,在那个白雪飘飘的冬天,来到榆树县前进公进步大队,开启了长达五年的插队知青生活,那年我16岁。
从长春到五棵树的火车上,我还在想象着我未来的农村生活:村前有一条奔腾的小河,远处有一脉青山横卧,村口有一株参天的老树,树上吊着一口铜钟,村口站着两排敲锣打鼓笑容滿面的贫下中农。进了村,这样的场景一样都没有出现,滿眼白茫茫的一片,天黑了没有电灯,只有那如豆的小小柴油灯,把微微的光亮映到我们的脸上。
后来我才知道,这里地多人少,风大柴禾少,是整个榆树县最穷的地方。有一套流行多年的顺口溜:“前进不前进,进步不进步,四季吃不饱,穿着开裆裤,干了一大年,倒找三分钱”。可就是几年的光景,我们楞是在这贫脊的土地上,建起了一个80多人的青年队,自由经营自负盈亏,科学种田绿化防风,盖起了两排一砖到顶的大瓦房,有车有马有拖拉机,电灯也照亮了我们的生活。
人们对自己青春岁月的记忆永远是最深刻的,在那个叫十六号的小屯子里,我第一次摇着辘轳把打上清凉的深井水,第一次睡在老乡的热坑头上,第一次把种子撒进那油汪汪的黑土地,第一次把金灿灿的稻谷收进粮仓,第一次凌晨3点,启明星还没出现的时候,挑着柴油马灯,在零下40度的严寒里刨粪。
忘不了一声声叫我”孩子”的房东姥姥,忘不了那姥姥的粘豆包和大酱缸,忘不了生产队"打头的"那双因长年劳作已经无法伸直的手,忘不了喂马大爷因长年低首马棚而无法伸直的腰,忘不了一眼忘不到头的长垅地,忘不了戴着棉帽子睡觉度不完的寒冬。忘不了那片与我们共同成长的白杨树林。
乡村往事我们哭过笑过,我们爱过恨过,我们饿过醉过。广阔天地强壮了我们的筋骨,磨砺了我们的意志。五年的雨雪风霜让我深度地了解了最底层的农民,让我深刻地感知了农村生活的过往和现实,让我晓得了脚上沾滿泥土和牛屎,手上结满老茧不是耻辱的事情。
在那些艰难岁月里我从来没有想过今生会与电影结缘。天机使然,1975年我考入了长春电影制片厂,到如今整整45年,电影成了我的第二生命。
在长影这个温暖的怀抱,我走进了摄影棚,我被推荐上了北京电影学院读书,那些满腹经纶、慈爱儒雅的艺术家成了我人生的导师。我当上了导演,拍出了许多的电影和电视剧,这些影视作品让我与亿万观众有了血肉的联系,让我的生命赋予了新的意义,让我的心灵有了更加狂野的风标。为老百姓拍出喜闻乐见的电影成了我铁打的信念,对艺术的不倦探寻成了我终生的追求,对电影刻骨铭心的爱刻入了我不老的年轮。艺术的甘泉润泽了我的心田,舒展了我的胸襟,开启了我对世界的远眺,引领着我对梦想的追逐。酷暑与寒冬里的静默相向,雨骤风狂中挺直了脊梁,成功路上的挫败和坎坷,身处逆境中不忘振翅翱翔。足迹踏遍海角天涯,心驰神越四海八荒。那些片场上的创作伙伴与我生死与共,那些光影闪烁的年华是我排山倒海般的记忆。
现在暮色将尽,我依然没有停下自已的脚步。跋涉过的路上总会留下艰辛的足迹,披过的战袍总会留下硝烟的味道。乡野中我那遥远的集体户,集体户里我那些共过患难的兄弟姐妹,屯子里前街后街待我如亲人的父老乡亲,时常在梦中回到我的心怀。
青春无悔,长路迢迢。岁月沧桑挡不住泪眼相望,我那遥远的小村庄。我想把我的魂灵寄存在这里,因为这里的土豆白菜,这里的小米饭、苞米面大饼子滋养了我,这里有漫山遍野的大豆高梁,这里有我握过的锄头和镰刀,有我敲过的点葫芦和扶过的犁仗,这里有我猫冬的土坯热炕,这里是我出发的地方。我的文字,我的影像,我行走的足音,我的心血与汗迹,归去来兮!我不是让人们永远地记住我,而是让过往的看客,记住我所属于的那个春风化雨的时代,记住我所熟悉的这片乡野季节的变换 ,土地的芳香。
愿你出征半世,归来仍是少年。我永远都是一个追梦不息的电影人,也永远都是榆树大地上那个躬耕劳作的小知青。
心心念念我心海里的故乡!
2020年12月
注: 榆树市拟建一个知青题材影视的拍摄基地,约我撰文支持。我想我既是榆树知青,又是几十年的电影导演,就写下了以上的文字。
作家简介
宋江波,吉林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吉林省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导演。曾任长春电影制片厂副厂长、总导演,吉林省文联副主席、正厅级巡视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吉林省高级专家,国务院津贴获得者,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他所导演的电影作品《蒋筑英》《任长霞》《毛泽东与斯诺》《灯塔世家》《灿烂的季节》《国酒》《铁人王进喜》《潘作良》《李司法的冬暖夏凉》等曾多次获中国电影华表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以及国际电影节的诸多重要奖项。电视连续剧《北方往事》《乡村女法官》《多雪的冬季》《北极光》也多次获得飞天奖、金鹰奖等国家级奖项,广受观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