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出生于吉林磐石的张庸,毕业于长春师范大学法学专业,现任梅河口市小杨满族朝鲜族乡人民政府团委负责人、小杨乡少工委副主任、古城村村书记助理。多年来,他矢志投身吉林省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绩,被少先队员们亲切地称呼为“大张哥哥”。
牢记领袖嘱托,以“四史”课堂教育护航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在这样的契机下张庸创办组建了“青马讲师团”深入贯彻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开展“当青马遇上红领巾”项目为少先队员们讲授以“四史”为主要内容,以少先队员喜闻乐见的形式讲授思政课。目前,青马讲师团参与人数已经达到100多人,参与人次400多次,成员调查、研究、实践累计时间达1000多小时,以小班、多样化教学等形式授课100多课时,累计教授少先队员4000余人次。项目先后获评“长春市共青团优秀项目”并在全市推广,获2021年吉林省宣传推选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吉林省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张庸作为讲师团的创始人,讲师团每一节课他都参与策划,亲自审核,总结经验,培训讲师团讲师,张庸创建青马讲师团的事迹也被《中国青年报》刊登,对中小学思政课教育的贡献被写入吉林省社科院《立德树人:吉林教育发展100年》
张庸还为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党史上的今天”栏目无偿配音一年,为孩子们讲述党史故事,党史研究室官方政务号“吉林党史”《党史上的今天》栏目达到上百万的点击率和播放量,位居全国同类政务号前列,配音栏目荣获全国党史和文献部门优秀科研成果奖。
2022年是张庸参与捐资助学的第11年,每年他都拿出自己奖学金和工资来捐助贫困青少年学习。大学期间,他通过青马工程平台带领大家参与文化扶贫,组建了61个由青马学员组成的志愿帮扶小组,对松原市长岭县三十号乡五撮村在读贫困学生进行全覆盖的“一对一”结对帮扶,带领大家创新购买扶贫产品,五撮村的扶贫工作被《光明日报》和新华社每日电讯报道。疫情期间他还参加了团省委“学伴+”互助计划志愿者线上视频教授医务工作人员子女,被“吉青学联”公众号收录。
建功本职岗位,以扎实工作成果持续护航
在长春市少工委工作期间,张庸负责《中国少年儿童杂志》小记者的培训和中国少年儿童杂志社长春学生记者站的创建工作,工作期间,他放弃假期带领小记者前往我省知名景点采风,带领少先队员们通过直播等方式为长春代言,助力长春市经济复苏,刺激消费。他同时还负长春市少工委与吉林广播电视台共同开办了《红领巾看长春》栏目的组织安排工作,这是吉林省唯一一个少先队专属栏目。在吉林旅游广播 FM103.3 固定时间播出,在沐耳、喜马拉雅、蜻蜓、听伴等 APP 同步直播,张庸也先后被评为“长春市二道区少先队优秀志愿辅导员”“长春市二道区青少年思想培养工程特殊贡献奖”“长春市少先队优秀志愿辅导员”
在梅河口市小杨乡工作以来,张庸吸取前期工作经验,创新开展少先队工作。依托长春师范大学全国青少年辅导员培训基地形成“3+X”工作格局。“3”即每月开展1节团课、1节队课、1次青少年交流会,每节队课,张庸都担任少先队校外志愿辅导员亲自到校授课。“X”即是凭借以上3项工作逐步了解后开展农村贫困少年“一对一”结对帮扶等工作,张庸担任小杨乡团委负责人后,组织成立了小杨乡第一届少工委,结束了自小杨乡建乡以来从未有过少先队工作委员会的历史,为今后小杨乡少先队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矢志以身作则,以十四年坚守引领护航
“做好事不留名,请叫我红领巾”这可能是早一代人的童年记忆了,张庸从小就立志做一名这样的“红领巾”从2008年到2022年,从一名少先队员到国家公职人员,改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初心。数年来,张庸每逢节日纪念日张庸都要前往烈士陵园跪着擦完烈士陵园的所有墓碑,这一习惯他已经坚持了整整14年,从磐石市东山烈士陵园到长春市烈士陵园再到梅河口市烈士陵园,张庸每到一个地方总要去烈士陵园扫墓来纪念烈士们,十多年来每当家长领着孩子来到烈士陵园时都能看见张庸在跪着擦每一块墓碑,在张庸的影响下他的母校磐石三中、磐石五中的学生们在前些年从来没有去祭扫烈士陵园的情况下开始祭扫烈士陵园,张庸默默祭扫烈士陵园8年后才被媒体发现,扫墓的图片登上吉林省关工委杂志《春风》的封面并登上了当地的新闻,从此以后张庸的母校开始每年都组织学生们祭扫烈士陵园,传承好张庸的红色故事。
白山黑土,熠熠生光,青年有志,不问年长。在中国共青团建团100周年的关键节点,他用自己的“四史”教授涂红孩子的童年,用党史的为孩子讲述过去的故事,为少年的成长保驾护航,做孩子心灵的领舵者,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可靠的接班人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