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通河畔,芳草长堤,水鸟翔集,鱼游浅底,已成为各地摄影爱好者追逐的打卡胜地。城市的繁华、行人的悠闲、鸟类的安适,鱼儿的嬉戏,构成彼此的风景,俨然一副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 和谐的生态和人居环境,得益于伊通河综合治理工程的总体规划,充分利用了自然、交通和水域的空间性。如今的伊通河,是集水生态、水文化、水哲学于一体的城市文化景观,而这一切,还要从2016年那个起点说起。 在2016年,长春市启动了伊通河综合治理工程,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和市长任双组长的伊通河综合治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建委,由分管市级领导担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定期召开会议集中破解资金、征拆、工程建设等难题。 在治理过程中,长春始终把重心放在解决水污染、提升水环境质量上,组织多家国内知名专业治水团队参与设计,一河一策制订整治方案;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作为方案专家组组长,对方案进行把关论证;全面推行治水工程质量保证金制度,严格组织考核验收,实行按效付费;聘请东北市政院、中科院生态中心作为第三方技术咨询和评估机构,对工程进行全面评估,确保投资见效、水质达标。 经过五年治理,水环境工程方面,累计完成吐口治理124个,新建污水干管120公里。完成河流清淤疏浚347万立方米,清理河道垃圾16万立方米,河流内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建设了3处人工湿地,完成了南溪湿地等生态工程,河流生态得到有效改善。75个黑臭水体已全部消除黑臭。伊通河水质明显改善,2022年伊通河靠山大桥国考断面,1到8月水质达到四类水标准,与2015年同期相比COD、氨氮、总磷指标分别改善75.6%、97.6%、83.3%。水安全工程方面,全面提升全流域防洪标准,伊通河主河道达到200年一遇标准、其他水系干流达到50年一遇标准。水生态工程方面,伊通河全流域新增景观节点及健身场所100余处,新增绿地1350公顷;新增南溪湿地、富裕等17个公园。 水文化,勾勒城市风貌的景观带 对于伊通河综合治理工程,长春市民都有着自己的态度,最中肯的一条评价,莫过于长春人的默契:“治理一条河,改变一座城”。如今,伊通河治理成果陆续显现,特别是伊通河中段“三区、五岛、十园”,为两岸不同区域带来了人文景观。随着伊通河中段“五岛十园”的陆续开放,11座桥梁完成改造提升,22座驿站陆续投入使用,33公里绿道全线贯通,将工业、电影、民俗等特色文化元素融入到“五岛、十园”的景观之中,在两岸沿线布置83件雕塑艺术作品,让雕塑走向百姓。 南溪湿地公园占地310公顷,因生态得到恢复,吸引了东方白鹳、绿鹭、池鹭、红嘴鸥等20余种鸟类游禽,已成为摄影家的天堂。在这里,举办了以“东北民俗+湿地文化”为主题的冰雪活动,共吸引游客3万余人。据不完全统计,南溪湿地公园节假日接待量每日可达约2万人次。走进南溪湿地公园,入眼的尽是绿草、蓝天、白云、栈桥、莲叶;“儿童乐园趣味活动区”的滑梯、吊环、绳桥、沙堡,南溪的“沙滩帐篷区”,12000平方米的草坪区,以及玉带滩细软的沙滩浴场,是消夏露营大片艺术的秀场,也是回归自然,逃离城市的忙碌与焦虑的自由港。 坐落在现代诗公园的诗歌将来馆,馆内设置未来诗歌展示厅、诗歌书吧、多功能厅等功能区,预留百年诗歌作品手稿展示空间,让诗歌的魅力在时间的作用下意味悠远而绵长;青少年夏令营皮划艇等水上运动项目选取伊通河为训练场地,累计培训1000人次。 水文化生态园以“水文化”为主题,集水文化生态主题、历史文化遗迹保护、文创产业集群于一体,成为长春文化新地标。经过治理,伊通河沿线景观已经成为记录长春历史、展现城市文脉的城市地标,并连接成线,成为呈现秀美风光的景观带。 往事如影区,囊括渔航文化公园、工业轨迹公园、治河纪念公园、影像民俗公园四大园区,以城市记忆和民俗文化为主题,带人们回味这座城市发展的本源,体会河流文化的底蕴;月光如弦区,涵盖月荷文化公园,松涛诗画公园,以自然风光和仿古建筑为主题,让人们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重新回归清新自然的生活态度,感受恍若隔世般的古韵氛围;乐活如歌区,包括欢乐节庆公园、体育休闲公园、农耕生态公园及湿地拓展公园,既是景观风光带,也是生活游乐场,带来更多的交互式体验,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需求。伊通河中段绿道举办了全国徒步大赛长春站活动,共3千余名徒步爱好者参加,广大市民已开始共享治理成果。 水哲学,城市人文与自然环境的有序对话 长春水文化生态园位前身是始建于1932年的长春市“第一净水厂”,老长春人俗称“南岭水厂”,因此,它又被称为“南岭1932”。在南岭净水厂内,保留有十几座不同时期的历史建筑,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韵味,一批日伪时期等具有数十年历史的净水设备也保存完好,甚至可以正常运行、使用。整个区域堪称一处宝贵的城市供水工业遗迹。2015年11月,长春市“第一净水厂”迁址新建,这座已供水83年的净水厂完成了历史使命,留下了全国省会城市中难得一见的稀缺资源——35万平米生态绿地,也留下了一处不可复制的净水工业文化遗址。 2016年,这里作为长春的城市更新、改造与再生代表性项目,按照“最大程度保护生态绿化资源、最大程度尊重历史文化遗迹、最大程度塑造城市生态活力”的设计原则,启动了规划设计、改造建设。在改造过程中,从保留历史文化遗迹的角度出发,通过将城市工业历史遗迹保护、城市生态绿地呈现、城市产业结构优化进行融合,以“水文化”为主题,在尊重历史、凸显生态、植入产业、融入生活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地形地貌以及生态植被,通过腾笼换鸟、修旧如旧、适度增新、新旧并置等手法,将园区改造一新、亮点纷呈。 自2018年10月1日正式开园以来,长春水文化生态园始终立足于文化艺术与城市更新相融合的禀赋,按照“文化艺术体验传播、博物馆文教科普、城市乐活休闲、主题商业服务”四大业态进行产业布局。其中,“文化艺术体验传播区”为园区重点打造的核心板块,主要包括:艺术家工作室、美术馆及艺术设计机构、文化艺术展馆、艺术收藏展示空间、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音乐厅、文化艺术展演及公共活动区等。通过主打“活动”牌、“文化”牌、“惠民”牌,先后举办了多场大型惠民活动及高规格展览。如连续四年举办“冬日里的阳光”——灯光主题文化惠民活动,“南岭1932市民生活节”,吉林省暨长春市“六·五”环境日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以及“精神图示”双年展、“英雄杨靖宇”百米长卷展、第五届“时代之光”中国油画展,承办“吉林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等系列消夏活动。目前,长春水文化生态园已成为长春城市文化输出名片及文化艺术高地。 伊通河,作为长春的母亲河,用甘甜的乳汁,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长春人;伊通河,曾是长春的地理符号,长春的历史符号,长春的文化符号。经过多年综合治理,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成为记录长春历史、展现城市文脉、呈现长春秀美风光的景观带和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治理一条河,改变一座城。 来源:长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