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技艺研培促进非遗传承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及近期国家十部委《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精神,依据文化与旅游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实施方案(2021—2025)》,结合我省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及非遗保护工作实际,省文旅厅与通化师范学院共同举办2022年度吉林省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培训班暨满族刺绣与满族服饰制作技艺研修班,通化师范学院长白山文化研究院承办。
本次研培目的在于通过高水平的研修和培训,帮助非遗传承人群提高文化素养、审美能力和学习能力,提高传统工艺的设计、制做水平,促进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促进就业,提高传统工艺从业者收入;扩大传承人群,振兴传统工艺,全面提高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发展水平。
研培由学术讲座和非遗技艺高质量传承发展两大模块组成。共安排中国旅游协会旅游商品与装备分会陈斌秘书长、故宫博物院严勇研究员,以及清华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民族大学、通化师范学院等科研院所的著名教师及代表性传承人13人授课。其中有多位授课教师或为相关领域的头部专家,或为著名非遗传承人。研培将持续3周,由代表性传承人手把手教授非遗技艺,之后学员返乡进行创作,未来择机进行结业展示。
通师长白山文化研究院刘智文院长主持会议
省厅非遗处孙学礼副处长致辞
8月16日上午,研修班在通化师范学院依计划顺利开班。开班仪式由通化师范学院长白山文化研究院刘智文院长主持,省文旅厅非遗处孙学礼副处长、省非遗保护中心闫福佳副主任、闫石同志、吉林省文旅新业态产业促进会金鑫副会长、36氪集团东北总部基地非遗项目负责人苏二东总经理莅会。通化师范学院长白山文化研究院刘智文院长、省文旅厅非遗处孙学礼副处长分别代表学校领导和文旅厅致辞。开班仪式后,特邀主讲嘉宾中国旅游协会旅游商品与装备分会秘书长陈斌做了题为《传统工艺服务现代生活》的专题讲座。
线上线下开班仪式同步进行
此次活动在线上线下同步进行,主会场设于通化师范学院,研修班25名学员全体到场,另有通化师范学院相关院系教师10余人莅会。各地市州、长白山管委会非遗主管部门均设置了分会场,并由主管领导牵头,集体在线参会。其中吉林市 2人、白山市11人、通化市9人、辽源市15人、四平市15人、松原市13人、延边州15人;合计80人。另有国内各省区市关注传统工艺、满族刺绣与服饰制作的多家民间艺术家团体在线参会。
省厅非遗处工作人员与承办单位刘智文院长合影
二、不忘非遗建设初心持续承担社会责任
通化师范学院作为此次培训的合办单位,校领导高度重视,责承各部门通力配合,要求各项工作压紧压实。通师非遗保护工作始于上世纪80年代,共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王纯信先生、孙文采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工作者,在条件艰苦的年代,发掘了大量长白山地区具有地域及民族特色的“非遗”资源,建立了国内首家长白山满族民间美术博物馆,出版了一系列以满族民间美术、人参文化内容为主的长白山文化著述,为后续民俗学科建设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第二阶段,“十二五”期间,通师长白山地域、民族文化特色鲜明的民俗学被列为省特色重点学科,民俗学研究为非遗学科的建立奠定了一定基础。第三阶段,2015年底,引进首位高层次学科学术带头人刘智文教授,以非遗代表性项目为纽带,建团队、搭平台,整合传统学科资源,拓展研究方向与领域,实现新老学科间的交叉互补。2018年初,该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被教育厅评为吉林省“十三五”特色高水平学科“新兴交叉学科”,通师成为该学科在省内唯一被确认的建设高校。
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两代非遗人的努力,截至目前,通师长白山文化研究院拥有世界、国家、省、市四级32个非遗代表性保护项目,是国内从事非遗调查研究、传承保护与培训最早,保护项目数量最多,级别最高,类别最全,成效显著的高校,成为吉林省的非遗重镇。2020年,在第二届“黄炎培杯”中华职教非遗创新大赛中囊获了所有奖项,并赢得“全国非遗教育特色院校”荣誉称号。校内外全口径持续开展非遗教学传承工作,形成了“通师模式”,承接省、市级培训5次,累计参加培训近400人次。该校建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教育培训、宣传、研发等多功能为一体的长白山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拥有11个省级以上专业非遗平台。在建新兴交叉学科整合了全校10余个传统学科,与传统学科深度交叉融合,打造与优化传统医药非遗、非遗数字化、非遗国际化展示传播等新研究方向,共获得授权专利38项。多年来,在非遗学科建设过程中,坚持教学、研究、传承、展示、传播,以及非衍生品生产性保护和发展多头并举,充分发挥非遗交叉新兴学科在整合、深度融合传统学科方面的功能,形成了非遗工作与学科建设的“通师模式”。
此次研培结束后将使我省传统工艺薪火相传、继往开来,丰富填补“文化中国”的内涵,同时在通化培训期间可使师生感受康养通化,红色之城的人文精神。
三、以理论为先导以实践为指针
研培活动自16日正式开启以来,理论与实践课程依计划徐徐展开,省内外专家轮番上阵,课程好戏连台。
(一)业界旅游商品专家陈斌《传统工艺服务现代生活》主题讲座
16日,特邀业界头部专家陈斌先生做题为《传统工艺服务现代生活》的专题讲座。陈斌秘书长在讲座中提出传统工艺的中华民族共有的宝贵财富,传统工艺能够流传至今的都是前人智慧的结晶,传统工艺必须做出调试,以适应现代生活,服务现代生活,否则无论如何保护、抢救都终将灭绝。陈斌秘书长通过大量案例说明传统工艺的保护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传统工艺不应排斥现代技术、现代工具、现代设计思想的介入,传统工艺的高质量发展本质上就是通过引入现代技术、现代工具、现代设计理念后,对传统工艺的改造与发展。陈斌秘书长语言风趣幽默,说理由浅入深,讲座频繁被掌声打断。
培训反响强烈,引起了包括研修班学员、代表性传承人、通师非遗学科团队骨干在内的各方共鸣。当天下午,陈斌秘书长与研修班全体学员、代表性传承人、通师非遗学科建设团队骨干成员共30余人座谈。座谈会首先由刘智文院长介绍了通师非遗工作的历史发展过程,通师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申报、获批及建设情况,非遗创新发展的“通师模式”。随后,陈斌秘书长就上午的主题报告进一步结合通师现有非遗项目、现阶段发展遇到的问题和瓶颈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他在充分肯定了“通师模式”及通师在非遗事业上所取得的的成就及所做出的贡献的同时,指出通师非遗事业遇到的发展瓶颈问题是带有普遍性的。他提出在非遗保护中应该辩证看待“原生态”概念,在产业转化与生产性保护中要把握住“三分”(分类、分项、分时)、“三微”(微创意、微设计、微科技),在市场化过程中要平衡好消费品和工美精品的关系,在生产中要权衡好手工工艺与机械设备介入的度。同时他援引国内外大量成败案例予以佐证。随后,与会传承人和学科骨干分别就各自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与陈斌秘书长进行了深入交流。与会各方都表示受益匪浅,同时各方均表示在未来会长期保持联系和有益互动;在非遗事业,尤其是生产性保护和产业转化过程中互相扶持。
(二)清华大学李迎军教授《设计创新与非遗传承》主题讲座
18日,清华美院李迎军教授在线为学员做《设计创新与非遗传承》主题讲座。李迎军教授以西北哈密维吾尔族传统刺绣、西南彝族、东南潮绣传统服饰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案例为切入点,分析了新疆刺绣习俗中所蕴含的多元历史文化内涵,并对其早期文化根脉与中国文化内涵的关联性进行了阐释。他表示中国工艺美术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是中国历代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我国民族服饰各有特色,在代代传承和演变中,积淀了深厚的民族风情和民族情结,是民族世世代代劳动、智慧的结晶。
李迎军教授对本次以满族传统刺绣和满族传统服饰为主题的研培活动给予了高度赞扬,并表示如何处理好民族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服饰设计之间的接口问题,是非遗生产性保护与服务现代生活的关键。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求变,创新的主体还是年轻人,在继承中要勇于创新,坚持抓重点、创特色,将传统工艺、传统民俗与创新精神、现代时尚相结合,打造自己的新品牌,让“非遗”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中国服装设计要走出国门,更好地展示自己,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服装创新和发展的沃土。以服饰文化研究为契机,打开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大门,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的脉搏,将博大精深的文化思想与新时代中国的实际发展相结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绵薄之力。
(三)佘艳达副教授《中药香包与刺绣漫谈》主题讲座
19日上午,通师长白山文化研究院佘艳达副教授结合时事,为学员作《中药香包漫谈》主题讲座。在讲座中,他以历史、现代、未来的时光脉络,对中医药的文化内涵、科学价值和历史方位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中医药不但是中华文明瑰宝,更是中华文明重要载体,还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巨大的经济资源、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更重要的是长白山地区自然历史环境孕育出了满族传统医药这一中华传统医药包括中的后起之秀,其以长白山地产动植物资源为根基,以东北地区地方病、疫为对象,经千年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一套与传统中医药各有异同的体系。目前,满族传统医药已成为市级非遗项目。
香包的核心是传统医药,香包的外在是刺绣,两个非遗项目相向而行,既相互融合又相互独立,巧妙地融合了当地的地方特色,彰显了独特的地域特色,既有传承又有创新。通过这样的结合“把它(中医药)变成实物,把它带在身边,摆在桌子上,握在手里,让中医药文化真正落地,融入大家的生活。”
(四)张雯虹教授《一棵有文化的神草与刺绣题材》主题讲座
19日下午,通师非遗学科建设团队核心骨干成员、文学院教授张雯虹为学员做《一棵有文化的神草》主题讲座。以人参相关非遗项目,如“长白山人参故事”“长白山采参习俗”“老把头传说”“长白山山参栽培技艺”等为主题,从文学、历史、民俗等角度,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领域,以翔实生动的事例、传说、文学作品,对传承时间、传承形态、原生程度、传承品质、传承范围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她提出,不能够孤立地、割裂地、机械地看待非遗项目,一定要整体地、有机地对待非遗项目,要形成非遗项目群的理念。以人参为例,既有口传文学的“长白山人参故事”,也有作为习俗的“长白山采参习俗”,还有作为工艺的“长白山山参栽培技艺”,这些项目都围绕人参这一共同主题,其产生过程是同步的,我们认定为非遗项目的只是人参文化的现代结果。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看重的是文化的多样性和传承性,而不是唯一性。它的文化内涵和当时的历史遗迹更加集中地融合在一起,更能体现出文化理念和非遗保护的要求。非遗中蕴藏着大量的文化艺术创作原型和素材,是文化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人参题材应像“九色鹿”一样,成为各种非遗技艺创作的思想源泉。
(五)故宫博物院严勇研究员《清代宫廷服饰制度及其文化内涵》主题讲座
20日下午,故宫博物院严勇研究员莅临研修班,为学员做《清代宫廷服饰制度及其文化内涵》主题讲座。严勇研究员首先从清代宫廷服饰的分类切入,通过对材质、形制、纹饰、公用等角度的辨析,全面介绍了清代宫廷服饰制度。随后,严勇研究员用较长时间细致入微地阐释了清代服饰制度所体现的满汉民族文化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事实。他明确指出,清代服饰毫无疑问具有鲜明的东北地方民族服饰底色,但我们必须要注意到,其北方民族服饰底色之上的中华共有文化符号。虽然袍掛服饰与前代似殊为不同,但其所用如“十二章”等符号则三千年未变。
严勇研究员在主题讲座后,与长白山文化研究院主要成员进行了长时间座谈。双方就未来开展合作,尤其是以吉林省非遗项目为核心内容的合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严勇研究员介绍了普洱茶等地方文化产品、产业成功借助故宫博物院的文化知名度提升自身文化品味、文化附加值和产业层级的成功案例。长白山文化研究院刘智文院长表示,目前长白山文化研究院在非遗领域具有最全面、最丰富、最多元的优势,本院在非遗实践和理论探索方面也成果颇丰,但在生产性保护和产学研链条搭建中还期待与故宫博物院开展切实合作,借助故宫博物院在文创领域及与地方合作中丰富的成功经验,全面提升本院、本地区乃至本省的非遗传承、保护、转化品味与层次。最后,严勇研究员表示欢迎研究院成员积极申报故宫开放课题,共同开展切实合作。
(六)中国艺术研究院李宏复研究员《中国民间刺绣造型艺术》主题讲座
22日下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李宏复博士线上主讲《中国民间刺绣造型艺术》。强调满族刺绣技艺来源于关内移民,根植东北,汲取地域与民族营养,产生满族刺绣;民族文化都是在融合中发展的,中国各民族在历史上长期交流交往交融,相互吸收借鉴,产生了既有个性又有共性的刺绣技艺文化;强调非遗知识产权是人类共享的。她基于多年田野调查和丰厚的个人收藏,为学员精心准备了大量精品,讲座精彩。同时她也批评了在文化遗产传承、申报、宣传、工作中的一些错误言论与做法,是民粹主义与狭隘民族主义的表现。
四、研培反响强烈学员热情高涨
此次研培活动受到了学员的广泛好评。有学员在课后激动地表示“刘院长,我想请您吃饭,我就是想感谢您,您就是我的贵人呐。我正想出去花钱自学呢!”也有学员课下对教师表示“如果不是省里这次研培活动,我想学传统刺绣和传统服饰都找不到门路,我从小就在长白山地区生活,课上讲的内容没有一个是我陌生的,但是没有一个是我知道该怎么做的。”
长白山文化研究院刘智文院长主持座谈会
承办单位通师长白山文化研究院刘智文院长在与学员交流互动中,建议学员,依托此次研培,建立起一个以通化地区传承人、传承弟子民间爱好者为中心,覆盖全省,辐射辽、黑的满族刺绣与服饰制作技艺类的专业协会,培育出一批传统工艺、非遗专业人士,逐步形成产业链底端基础,保护单位协同创新,协调高校科研单位、政府、企业,打造完整产业链。
个别学员因疫情防控要求,不得不中途离开返乡。在返乡后更是发来长文表达遗憾,表示将继续在线学习。
尊敬的刘院长、张立新老师及全体优秀的学员们大家好!我是来自吉林市的学员陈玉秋,很难忘与大家两天的短暂相聚,今日我和徐大航同学不得不踏上了回家的客车恋恋不舍的离开,由于前段时间吉林市的疫情影响,这次培训我们学员居住的大经久酒店管辖的社区对于我们的到来有些惶恐,昨天就一直通知我们不要出门等着连续三天的核酸检测结果,为了不给酒店和我们培训班填麻烦,我们今天选择了回家,说心里话真的很不舍离开大家,通化又一次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未来的日子老师和同学们在群里多发些课程视频,让我们感受到大家学习的氛围,虽然我们回家了,心还是和大家在一起,我们也会努力的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希望学员们珍惜能够全程留下来学习的机会,学有收获,共祝愿我们这期满族刺绣、满族服饰研修班圆满成功!
研修班学员参观非遗馆
此次培训的学员每天晚饭后均不肯回宾馆休息,坚持晚自习和练习。非遗技艺说难不难说简单不简单。说难在于非遗技艺的各自窍门、技巧,在过去是不传之秘,难以学习,现在省厅牵头,传承人乐于讲授,难事变简单了。说简单在于非遗技巧一点就透,很好理解,但是要做到得心应手需要长时间的反复训练。而本次研培班学员的高涨学习热情与传承人的不保守、全讲授,相向而行,学员学习热情高,教师教学责任心强。
另外,此次培训的外溢影响十分明显。各地传统手工艺爱好者、传承人,在通过各自途径了解到开班信息后,除了坚持在线学习外,不断来电,要求插班学习,要求旁听学习。更有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博士、辽宁大学教授自费来研修班沉浸式调研。可以说此次研培不但实现了非遗技艺的传承,也极大地推广了非遗理念、扩大了非遗影响。截止23日上午,白城、四平地区仍有学员强烈要求来通学习。
座谈会后研修班学员与陈斌秘书长合影
此次研培活动达成预期目标。一是使各地非遗主管部门充分认识到传统工艺的高质量发展是传统工艺的不竭生命之源;二是使各地非遗主管部门及非遗传承人认识到传统工艺的高质量发展必须与为现代生活服务相适应;三是使非遗传承人深刻认识到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相信此次研培活动必将对我省的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稿件来源:通师长白山文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