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农业大市、老工业基地,长春正在全面发力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如何稳住“三农”压舱石?如何加快转型升级、促进动能转换?记者采访了吉林省委常委、长春市委书记张志军。 稳住“三农”压舱石,守好农业基本盘 记者:作为农业大市,长春市将如何扛稳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重任? 张志军:坚持稳字当头,农业是基础。实现稳中求进,首先要稳住“三农”压舱石,守好农业基本盘。长春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约1.9%。扛稳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重任,长春有能力、有底气、有信心。 具体讲,一是护好根,保护好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落实保护性耕作1057万亩,建设3个“万亩新型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二是育好种,要实施现代种业创新工程,加快建设公主岭国家现代种业产业园、10万亩北方粳稻制种基地,进一步增强种业创新和保障能力。三是稳产量,守住耕地红线,落实粮食播种面积2390万亩以上。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仅要兜住粮食稳产增产的底,更要按下农业现代化提质增效的快进键。我们加快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建设,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2021年,长春农产品加工业规上产值同比增长17%。 构建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新格局 记者:长春市在加快转型升级、促进动能转换方面有什么具体举措? 张志军:坚持稳字当头,高质量是方向。实现稳中求进,必须加快转型升级、促进动能转换,构建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新格局。 2021年,面临多重挑战,长春工业运行依然比较稳健。以转型提速、动能换挡,释放“稳”的动能,强化“进”的支撑。 制造业智能化。汽车业加速向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方向迈进,推动汽车业配套、产能、创新、人才等“六个回归”,效果明显。2021年,红旗新能源工厂等一批项目竣工投产,比亚迪动力电池等一批战略项目相继落地。长春汽车业的核心竞争力、产业集聚度不断提升,成为工业抗波动、稳增长的关键。 新产业规模化。要实施“六城联动”发展,加快建设国际汽车城、现代农业城、“双碳”示范城、科技创新城、新兴消费城、文化创意城。构建“1+6”产业体系,即支柱产业汽车业,以及高端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业、新能源、生物医药、光电信息、文化旅游等6个千亿级新产业。 服务业品牌化。我们出台系列提振消费政策,培育冰雪经济、新电商、夜间经济等消费增长点。长春冰雪新天地、天定山滑雪场等主要景区都已开门迎客,成为冬季旅游的消费热点。2021年长春规上服务业营收增长1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以上。 下好创新先手棋,厚植创新原动力 记者:长春市科教资源比较丰富,下一步将如何落实好创新驱动发展要求? 张志军:坚持稳字当头,创新是根本动力。实现稳中求进,必须下好创新先手棋,厚植创新原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聚焦创新原动力的问题,设立长春市自然科学基金,实施汽车自主创新、高速智能动车组等重大科技专项,努力攻关“卡脖子”问题。 聚焦成果转化不畅的问题,引导大企大校大所合作,组建数字经济等产学研创新联盟。制定出台《长春市科技创新条例》,完善技术交易市场体系,打造“环吉大(吉林大学)双创生态圈”,形成“科教创产服”一体化“双创”集聚区,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形成生产力。 聚焦创新主体生成的问题,2021年有27户专精特新企业晋升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5年翻3番。 三项举措,推动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 记者: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长春市有何具体打算? 张志军:实现稳中求进,必须把优化营商环境放在突出位置,注重企业获得感。具体来看,一是深化改革提效率。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推动“一网通办、跨省通办”“一件事一次办”,推广“标准地+承诺制”“拿地即开工”等创新举措。1560项政务服务事项平均审批时限由22.1天压缩至8.2天。 二是上门服务转作风。持续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机关干部对接包保企业,面对面倾听诉求,整合资源解决问题,平日里“无事不扰”,关键时“有求必应”。 三是练好内功强能力。再谋划一批燃气、供水、排污等城市更新项目,构建供给稳定、服务高效的要素保障体系。统筹推进老旧管网改造,实施“河河连通”“河湖连通”,更新老城,扮靓新城,让森林包围城市,让绿水环绕长春。 长春市采取专班服务机制,实施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项目招商落位机制,确保2022年开复工亿元以上项目1000个以上,固投增长10%以上。
记者 朱思雄 孟海鹰《 人民日报 》( 2022年01月08日 第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