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莲花山
首页 > 剧本工厂
“两山”理念与实践/宋江波
发布日期:2021/4/7
浏览:87040 次

编者按:

    中国(榆树)农业影视产业集聚区项目已经盛装启航,如何将“两山”论述付诸实践,如何推进落实国家关于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部分省市对口合作工作要求,主动融入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如何通过中国(榆树)农业影视产业集聚区建设,增强长春国际影都承载,填补全国指定影视拍摄景地的空白,助力榆树乡村振兴发展,迎接榆树农业影视产业发展的春天。4月2日下午,榆树市举办中国(榆树)农业影视产业集聚区项目发展研讨会。在研讨会上发言的有榆树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郑学华,他的发言题目是《重温“一心想着为国家多做贡献”的小乡精神》;中国(丽水)两山学院“两山”转化研究院院长丁志远发言题目是《打开“两山”转化通道的新思维》;榆树市审计局局长、中国(榆树)农业影视产业集聚区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春来发言题目是《吉林省浙江省影视景区对口合作成果与展望》;著名导演、吉林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宋江波发言题目是《关于农村题材影视剧的创作问题》;中国观网东北在线执行总裁、吉浙影视剧本工厂编审张彬彬发言题目是《播种耕耘半载,良木正在长成——吉浙影视剧本工厂2020年成果总结》。

    研讨会的发言充满智慧灵思、真情实感,饱含着对推动中国(榆树)农业影视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殷切期望。在此将这些精彩发言予以发布,以飨读者。

长影农村题材电影创作经验谈 

名导演、吉林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 

宋江波

853A9055.JPG

1

长影诞生于抗战胜利硝烟还没有散尽的1945 年,是新中国第一家国有的电影制片厂。长影三十多年所走过的道路一直是循着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正确方针在前行。截止到2007年底,长影共生产了故事影片699部,还有大量的美术片、科教片、纪录片、翻译片等。长期以来,长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体现在创作上主要是在三类题材的影片占有优势:一是革命题材;二是少数民族题材;三就是农村题材。其中尤其以农村题材的影片所占比重最大,有148部,占全部影片数额的四分之一。

长影农村题材的影片比较多,我认为有如下几个因素:首要的因素是党对文艺的指导方针决定的。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农民又是工农兵中占有最大多数的人群,中国一直是以农耕文化为主的社会,所以农村题材的影片多是一种很自然的现 象;第二个重要因素,是创作干部的队伍决定的。长影最早的编导演等创作人员和管理层主要是来自延安电影团和延安鲁艺,还有一些是来自于部队文工团,这些老同志参加革命之前大多是农村青年,对农村的生活极为熟悉,也有着深厚的感情,有不少老同志亲自参加过延安文艺座谈会,亲耳聆听过毛泽东主席的讲话,拍摄农村题材的影片对他们来 说是轻车熟路,有感而发,自觉自愿的事情;第三,长影所处的环境与北影、上影不同,北影居于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上影居于中国的经济金融中心。长影所在的吉林省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省份,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省份,所以选题自然而然地偏重于农村和农民。表现城市生活是上影的优势,北影侧重于名著改编。

长影所拍摄的农村题材可以说在新中国发展的各个重要历史时期都有着非常优秀的作品,这些作品形成长影60多年来创作的一条主脉,代表作品有《白毛女》《沙家店粮站》《黄河飞渡》《我们村里的年轻人X五朵金花X花好月圆X两家人X达吉和她的父亲》《神秘的侣伴》《边寨烽火》《战宏图》《艳阳天》《青松岭》《金光大道》《山村新人》《春眠不觉晓》《点燃朝霞的人们》《不该发生的故事X飞来的仙鹤X张铁匠罗曼史X大地之子X黄河之滨》《甜女》《田野又是青纱帐》《九香》《喜莲》《巧凤》《留村察看》《勿忘我》《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流泪的红蜡烛》《春归红楼》《黄山来的姑娘》《16号病房》《远山姐弟》《香魂女》《撼天雷》《丑汉俊妻》《男妇女主任》《美丽的白银那》《浪漫女孩》《漂亮的女邻居》《大东巴的女儿》《竞选村长》《舂天的热土》《大冬天小故事》《抬头见喜》《红飘带》等等。

这些影片深刻地反映了农村的现实生活,表现了新的思想、新的观念带给农村和农民的新变化,塑造了一批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构成了新中国电影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些影片无论从人生观、道德观、生活观、爱情观都代表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以独特文化视角和艺术视角对作品进行深入的开掘和视觉化的表现,对人民大众的价值观念的导引和审美意向的培育都产生7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在上个世纪的5070年代电视剧还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文艺形式的岁月里,这些电影成了人民大众主要的娱乐形式,许多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老同志都感叹地说:“我们是看着长影的电影长大的,长影的电影对我们人生观、世 界观和审美观的形成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这些作品的产生得益于长影有一支雄厚的创作队伍,几代优秀的艺术家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深耕细作,使长影不断地在这个题材领域中收获着丰硕的果实。导演中有代表性的如:沙蒙、郭维、林农、王家乙、王炎、苏里、刘国权、朱文顺、袁乃晨、赵心水、广布道尔基、孙羽、齐兴家、常彦、周予、张辉、姜树森、薛彦东、高天红、陈家林、于彦夫、 孙沙、李启民、金韬、周炜、宋江波、韩志君、成科、雷献禾、郭林、于向远等等。

编剧队伍中长影的编剧:林杉、于敏、张笑天、 肖尹宪、杜丽娟、王霆钧、贺恒祥等。还有与长影有多年合作的马烽、孙谦、浩然、鲁琪、赵万捷、乔迈、马拉沁夫、乔雪竹、李杰、闫丰乐、张长弓、郝国忱、郭中束等著名编剧,他们以敏锐的目光,感受着中国农村和农民身上发生的巨大变化,以艺术家的高度责任感和艺术表现力把一个个带着泥土芬芳的剧本呈现出来,为未来的影片绘制了最初的蓝图。

演员队伍更加蔚为壮观,长影剧团的演员浦克、梁音、刘世龙、王润身、庞学勤、黄玲、叶琳琅、白德彰、陈学洁、李洁、金迪、朱德承、刘威、林强、侯天来、李大强、宋晓英、姜黎黎、傅艺伟、金毅、刘之冰等等都在这些影片中大展身手。除了长影自己的演员队伍,更主要的是来自于全国各地精英人物的加盟使这些影片大放异彩:田华、陈强、葛存壮、王晓棠、杨丽坤、黄婉秋、张连文、张国民、李仁堂、马精武、王馥荔、许中全、苗壮、刘晓庆、斯琴高娃、陈道明、潘虹、陈宝国、于慧、赵本山、范伟、宋丹丹、刘晓庆、倪萍、洪学敏、凯丽、田海蓉、殷桃等等,他们有很多人是从长影走向银幕,从长影的影片中获得全国大奖乃至世界 大奖,是长影的影片给予了他们银幕上的生命,是长影的电影把他们送入了电影的最高殿堂。

除编导演外,长影还有一个强大的创作队伍,摄影、美术、录音、作曲、演唱、服装、化妆、道具等等,正是这样一支兵强马壮的队伍,创造了长 影在中国电影界半个世纪的辉煌。

2

谈到这些年创作实践中的宝贵经验,首先是把好第一关,抓到好的剧本。

在组织剧本方面:选择那些有深厚的农村生活和艺术底蕴的作家。像马烽、孙谦、赵树理、浩然、李杰、郝国忱、赵万捷,他们都长年地生活在农村,对农村生活,对农民的喜怒哀乐都有着深入地了解和亲如兄弟般的感情,因而,他们一出手就能把鲜活的农村生活和鲜明的人物个性在作品中生动地展示出来,再经反复打磨,导演和演员的再创作,呈现于银幕之上。厂里定期组织作者、导演深入生活,感受农村和农民的变化。不定期组织作者改稿会,选择一些有潜力的剧本和作者,在改稿会上研讨,提出修改方向,请作者进一步地修改和完善。《电影文学》和总编室不定期的在风景名胜区组织笔会,确定选题、约稿。

培训队伍方面:不定期的搞编剧培训班,把全国各地有发展的青年业余作者请到长影来,进行专业培训,请有经验的编剧、编辑、导演讲课。不定期的对导演、摄影、美术等主要创作进行业务培训。培训内容:明确艺术家的社会责任;鼓励讴歌时代,讴歌时代英雄的好作品;理清生活与艺术的 关系,真人真事与典型形象的关系;每年年终组织创作会议,总结经验,学习本厂与兄弟厂的优秀影片,制定来年的规划。

狠抓影片的质量方面:剧本要经总编室、艺委会、厂务会三级把关才能投入生产;选好导演、选好主创班子;剧组初选的演员要经艺委会和厂务会的最后审定外景拍摄回来的样片要由生产处技术处牵头,请导、摄、美、录方面的专家审看;初剪的样片要经艺委会和厂务会审定;混录后的双片经 艺委会和厂务会审定。

3

近年来农村题材电视剧,尤其是东北特色的农村题材电视剧比较火,农村题材电影也能够从中借鉴一些经验。

实际上,电视剧的创作逐渐火起来,始于上世纪80年代,近几年东北特色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尤为 受到观众的欢迎。可圈可点的有韩志君、韩志晨兄 弟编剧的《篱笆•女人和狗》《辘轿•女人和井》《古 船•女人和网》,孙沙导演的《希望的田野》《美丽 的田野》《永远的田野》。顾晶导演的《都市外乡人》《插树岭》《静静的白桦林》,雷献禾导演的《还乡》 《母亲》《老娘泪》,郭林导演的《情债》《趟过男人河的女人》,这些作品的导演,孙沙、顾晶、雷献禾、郭林都是长影的导演,韩志君也是长影的编剧导演。这些作品的成功无疑是因为他们把多年来在电 影创作上积累的经验,以及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带到了电视剧的创作中,再加上他们带过去了长影 拍电影锤炼出来的创作队伍,所以吉林农村题材电 视剧现象与长影主创人员的加盟有着重要的联系。

另外东北小品在每年的春节晚会上的演出都占有重要的位置,赵本山的小品之所以成功,除了他个人的魅力外,他也得益于这块东北土地,这里都有悠久的文化传承和底蕴,东北人多数都是闯关东过来的,他们在骨子里就有着一种闯的精神,不甘于平庸的生活,也不甘于平庸的艺术。东北话更接近普通话,全国范围内,各个地区听起来都不感到接受的困难。况且东北话简洁、明快、利落,富于幽默感,对话碰撞起来有感染力,又会有诙谐和幽默的东西,这在以语言对话为主的电视剧中占有优势。另外,东北有着一大批熟悉农村生活的剧作家、导演和演员,他们的生活积淀和职业素质,为电视剧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说我们农村题材的电影创作能在电视剧创作中借鉴什么经验的话,我想,首先是在电视剧的播出反响中,我们看到了农村题材的丰富性和可开拓性,看到了广大观众对农村题材的兴趣和关注程度。这些电视剧每部都20集以上,观众能津津有味地守在电视剧旁边一直看下去,说明中国的广大 观众对于这类作品的钟爱。

党的十七大又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响亮口号,使得农村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这种变化中我们看到了农村在逐步地城镇化,农村人口在大规模地向城市流动,农民工在城市里的新际遇和尚待解决的苦闷与失落,新时期里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中央若干惠农政策实施后农民生活中发生的新变化,都应成为我们电影关注的新方向。如果说新农村的新变化、新农民的新风尚是一个看不到边的汪洋大海,我们的电影就应该是汪洋中的一条船,乘风破浪,鼓满风帆去远航。中国在今后的若干年中都不会改变以农业人口为主的现实,农村题材的电影创作就依然应该成为我们的主攻方向。

4

呼应时代主潮,反映社会热点,可以说渗透在长影电影创作的各个历史时期,这一点也是引发观众共鸣的重要方面。但是不是有了好的内容,鲜明的主题,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人物就能成为一部好的影片,答案是否定的。应该与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相统一。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必须要有高素质的艺术团队,呕心沥血,精诚合作,才能出精品,让观众在赏心悦目的视听效果中与创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振。

试举一例:《不该发生的故事》的导演张辉曾经与我聊过他的创作体会。在那部电影之前他曾拍过一部电影叫《元帅与士兵》,拍完之后获得了业界的好评,但是他自己对作品还很不满意,又一时找不到究竟差距在哪里。正好那个时候,长影组织一批编导演在北戴河搞了一个读书看片会,一个月的时间,看了几十部那些年在几个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优秀影片,请来了国内研究外国电影的专家学者,解读影片的艺术成就,还从北京电影学院及电影艺术研究中心请来了教授学者和国内知名导演讲课。一个月下来,他对电影的艺术表现和国际上最新的电影观念、表现手法有了更多了解,回头再 看自己的作品,找到了差距所在。他说,经过那次学习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回厂后,恰好有一位长春的作者给他看了剧本《不该发生的故事》,这个剧本应该说触及了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他并没有因为剧本的基础好而掉以轻心,而是认真地从电影的本体和电影特殊表现手段入手,对剧本进行了更加艺术化、形象化的表现。剧本中几个不被理解,在联产承包过程中没人要的共产党员,自己组织起来,苦干实干当年就获得了大丰收。这部影片拍完后获得了非常大的成功,获得好几个国家级电影奖项,也得到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这样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反之,有些影片因为主题先行,重视了思想内容的份量,忽视了影片的艺术表现,最后的结果是孤芳自赏,无人问津。

5

长影的农村题材影片除了选题和选材丰富,还有风格样式的丰富性。如:农村喜剧片、农村悬疑片、农村爱情片等,以及农村歌舞片、民族风情片、农村戏曲片等等。风格样式决定了叙事方法,决定着影片的艺术品格,也体现出导演们的个性色彩。没有个性化的影片不能称为好影片。农村生活的厚朴而单纯,不是影片大路化的借口,必须选择独特的视角和独特的表现方式。《五朵金花》是长影为建国十周年拍摄的献礼影片,在长影领导汇报献礼影片规划时,夏衍同志就提出,不一定献礼影片都是革命历史的题材的,也不一定都搞的很沉重,你们可以搞一部轻松愉快的喜剧片。《五朵金花》就这样应运而生了,采用了喜剧电影的样式,又插入了几首特别动听的少数民族民歌,电影在观众中反响强烈,获得了空前的好评。

6

长影小白楼是长影乃至中国电影艺术的一个标志。据说在当年长影的小白楼里,每天都住着十五六个作家在一起修改剧本。有时甚至全厂一年只打磨一部电影,导致戏开拍时的一头小花猪崽拍到后期长成了大花猪。当然这是说笑。其实小白楼的标志性意义并不在于建筑本身有什么特别之处,而在于那里记载着长影发展的风风雨雨,那里曾是盛极一时的电影艺术沙龙,几十名来自于全国各地的电影剧作家汇集于此,通宵达旦地畅谈,秉笔窿战,披肝沥胆,呕心沥血。几十年长夜不眠,风云际会,纵横古今。反右斗争的时候,沙蒙、吕班、郭维在那里被打成右派,文化大革命许多著名编剧、导演在那里被批成反动路线,改革开放以后迎来了电影艺术的春天,两层楼上下都住满了编剧、导演,写剧本、搞分镜头,那里成了长影的灵魂,全国各地的电影编剧们都以住过小白楼为荣。

我第一次住进长影小白楼还是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那时我刚进厂,在孙羽导演的电影《金光大道》中做场记,孙羽导演住在那里分镜头,林农导演在隔壁与作者搞电影《伐木人》的剧本,孙羽导演经常是彻夜的工作,我那时年轻熬不了那么 久,经常是到半夜就睡着了。第二天早上再见到孙羽导演,他的胡子明显地白了好多,有时候我半夜里醒来还看见他与摄影与美术在讨论场景的设计图与具体的拍摄,那时候长影的厂长苏云时常在晚上到小白楼来看望编剧和导演们,有些作者卡壳写不下去了,就请苏云厂长给出主意。苏云厂长总是先笑眯眯地听着,听着听着就突发奇想贡献一个新点子,有的作者戏称苏云厂长是长影的总编剧。

那个时候,文革刚刚结束,食品供应非常匮乏,厂领导想办法找省里特批一些细粮和肉食品,供应那里的小食堂,让那些为电影最初动脑筋的人有充足的营养补给。所以那里聚集的贤人们无论从精神到物质都有一个宽松和舒适的环境。

我也给林农导演做过助手,他每当接手一部新片时,第一件事就是先住进小白楼,从此后就如同不食人间烟火,每天见他走路都念念有词,眼睛从不旁顾,见到任何人都不打招呼,整个未来影片慢慢地在他心中成熟。所以,长影大院里许多人都说,林农老头是个怪人,脑子只有他的电影。他在 拍摄电影《艳阳天》的时候,样片剪出来后,有人批评说,“按照三突出原则,这部电影的英雄人物肖长春还不够突出!”他愤而回答:“还怎么突出,把英雄人物绑在长影大烟筒上四面拍,那就突出了!”可想而知,又遭到了一番更猛烈的批判,林农老头白天参加完批判会,晚上又钻到剪接室剪片子。在拍摄现场他特别重视细节,重视处理演员的表演,每当演员的表演达到了他的要求时,他就嘿嘿地笑了,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后来,我也不知多少次地住过小白楼,与作者谈剧本,搞分镜头。那里给了我电影艺术的最初熏陶,那里总让我感到电影艺术的神圣,那里也总是让我记起前辈们的言传身教,作家们的青灯独对。现在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有人向我问起小白楼,问起那里曾经发生过的故事,可见小白楼的影响有多么深远。

7

我曾经在农村插队,当了五年的知青,真正地有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体验,对农村生活有很多了解。对农民也有很深的感情,深知中国农村生活的浩如烟海;我从影三十年来,经过十几部电影导演工作的历练,深谙电影艺术的博大精深。假如让两个脉搏在同一频率上跳荡,那会出现怎样壮观的景 象啊!我觉得农村题材电影的深入开掘与繁荣发展,应该在“三新”上下功夫,也就是新的生活,新的观念,新的人物。实践的途径或方法就是贴近生活,贴近实践,贴近群众”这几句话虽然听起来很简单,可是做起来却十分不易。无论是电影的制作单位还是电影的编导演们,首先要确立的是精 品意识,面对中国电影的现状我们首要的问题不是多出产品,而是多出精品,唯有精品才能有价值,唯有精品才能进入流通领域,唯有精品才能传世,唯有精品才能不被人们所遗忘。遗忘与被人漠视是创作者的最大悲哀,是终级的痛苦。电影是个无穷洞,越向深处探究,越觉得深不可测。

前不久,经中宣部和国家广电总局的批准,长影被批准建立农村题材电影创作基地,这为农村题材电影创作提供一个新的平台,这是长影的新机遇,也是新挑战,老一辈电影家创下了基业,新一代电影人要再攀高峰,生活的变化没有止境,电影的发展也没有止境,需要吾辈共同努力!

 


观网东北在线

全国免费热线:0431-81964369

网址:www.cvppdbzx.com

版权所有©观网文化传媒(长春)有限公司 违者必究

地址:长春市岳阳街与曙光路交汇

吉ICP备190029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