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之雷
是春的通关文牒
打开了春天的大门
天气回暖、土地解冻,
冬眠的昆虫、动物醒来
农夫即将进入播种
雷出183日,万物荣
雷入183日,万物歇
两个183日,正好是一年
那是复苏的骚动
是召唤绿意的宣言
《施公说节》到了今年的第三个节气—惊蛰。农谚:惊蛰乌鸦叫。也许是一厢情愿,若能找到有乌鸦的地方拍摄多好!我们驱车沿着长春莲花山绵延的公路行进,莲花大道两边的树林闪闪而过,喜鹊唧唧喳喳地叫着,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到处都是理想的拍摄地。施立学老师忽然想到老朋友关淳,提议去那儿。好哇,那对传奇的夫妻我无比敬佩,关淳酒业正好坐落在山里。我立即与女主人关淳联系。不巧,她在外地,她说,咋不早吱声,我干着急回不去啊。我说你的先生唐总在家就行,山在水在就行。
于是,变窄的山间小路将我们引到熟悉的四家乡杂木村。
我们还是第一次在漫山皆白的季节到这里,起起伏伏的山峦像水墨画一般。车开进关淳酒业的大院,我们就山上了。清新的空气,清脆的鸟鸣,树上硕大的鸟巢,让我们好不兴奋。忽然,丫丫嚷道:“快抓呀!”抓啥?那群起起落落的喜鹊吗?村民说,“那怎么能抓到啊?”我说“不是抓鸟,是抓拍!”顿时爆发一阵笑声。
没看到乌鸦,看到很多喜鹊,这也不错。我和施立学老师站在果树林边,背景有山有树有鸟巢有白雪有蓝天,真是太美了。在这个地方讲惊蛰感觉就是不一样的。
施立学老师引经据典,讲道:《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gòu)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
施老师讲到惊蛰的雷鸣,太打烙印了。他说,那一声惊雷,滚过沉睡的大地。“春雷响,万物长”。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爬虫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怎么产生的雷声呢?是因为惊蛰节气正处乍寒乍暖之际,是大地湿度渐高而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与活动频繁所致。雷出183日,万物荣,雷入183日,万物歇,两个183日,正好是一年的365天。惊蛰之雷,是春的通关文牒,打开春的大门。古时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驱赶蛇虫蚊鼠,形成驱赶霉运的习俗。民间还有吃梨的习俗,梨与离谐音,一为与害虫别离,二让病痛远离身体。在乍暖还寒的春天里,气候比较干燥,人们容易口干舌燥、外感咳嗽,而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
惊蛰三候为:“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呜叫、燕飞来的时节。唐诗有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惊蛰地气通”,随着天气回暖、土地解冻,冬眠的昆虫、动物日渐活跃,开始出来活动,我国的有些地区已桃红李白,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惊蛰到了,你听到雷声了吗?别忘了吃梨哦。
总策划:王绍波 张彬彬
解说:王绍波
摄制:张立新 王栩 张多娇
撰稿:张彬彬 张多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