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
吉林省浙江省是对口合作省份。为助力吉浙两省影视产业快速发展,为吉浙两省乃至全国各大电影集团、电视台及影视制作机构提供更多更好的影视剧本,中国观网作为吉浙影视剧本工厂指定宣发机构,即日起设立《吉浙影视剧本工厂发布平台》。将陆续推出建党100周年献礼电影剧本《我和我的母亲·黑土地》《真理的味道》《难忘浙西南》;抗击疫情题材电影《江城战疫》《李时珍之古今战疫情》等。
合作方式:联合摄制
联系方式:13801392433 张 伟
18686426870 张彬彬
吉浙剧本工厂2020新剧目(十三)电影《气吞山河》故事梗概
策划:张 伟 编剧:孔繁征
1960年的一天,在北戴河,毛泽东和周恩来谈及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停止援助并撤走专家一事,非常气愤,决心靠自己的力发展“02计划”。
第二年,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了一场由刘少奇主持的不寻常的会议,会议主要讨论在目前国家经济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还要不要继续发展“02计划”的问题。“继续干下去”和“暂缓发展”两种意见发生了冲突,最后前者占了上风。
不久,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刘杰和钱三强紧急召见物理学家王淦昌。他们告诉王淦昌,国家有一项重大的研究工作需要他来做,这项工作一旦涉足进来,就要绝对保密,并且要做好一辈子隐姓埋名的准备。王淦昌马上心知肚明:中国终于要研制自己的原子弹了。他没有犹豫,当即表示愿意以身许国。
多年的梦想就要实现了,王淦昌感慨万分,浮想联翩。
1925年5月30日,上海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当时,正在上海求学的青年王淦昌也加入到了声讨帝国主义暴行的游行队伍中去。
王淦昌从报纸看到清华大学的招生信息,参加考试之后,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常熟,与妻子吴月琴团聚。不久,他便收到了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在清华大学,王淦昌先后师从物理学家叶企孙和吴有训,两位导师渊博的知识和忧国忧民的思想对王淦昌的人生之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王淦昌亲身经历了“三一八”惨案之后,逐渐萌发了科技救国之梦。
在吴有训教授的动员下,王淦昌1930年考取了柏林大学的留学研究生,师从女物理学家莱斯·梅特纳。在柏林期间,有一次王淦昌请求梅特纳教授帮助自己做一个关于“γ辐射效应”的实验,遭到拒绝,致使他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后来梅特纳教授非常懊伤地说:这是运气问题。
在梅特纳教授的指导下,王淦昌勤奋学习,获得了柏林大学的博士学位。
法西斯头子希特勒上台,柏林大学惨遭破坏。王淦昌于1934年4月回到了祖国,到山东大学任教。
1935年北京爆发了“一·二九”运动,山大师生积极响应,反动校长赵琦大肆迫害爱国学生,王淦昌产生了离开山大的想法。恰巧,浙大校长竺可桢邀请何增禄教授赴杭州任教,何向竺推荐了王淦昌。于是,王、何二人于1936年来到了浙江大学,受到了竺可桢校长的热烈欢迎。
在浙大安顿下来之后,王淦昌回到常熟,把妻子和几个儿女接到了杭州。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浙大师生纷纷为前线将士募捐。王淦昌回到家里,向妻子吴月琴说起这件事情,吴月琴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积攒多年的首饰和银元全部拿了出来,王淦昌深为妻子的义举所感动。
1937年上海“八·一三”事变之后,日军不断空袭杭州,浙大被迫向建德搬迁。不久,建德告急,浙大又依次迁到江西的吉安、泰和、广西的宜山、贵州的遵义、湄潭,到1946年,浙大重返杭州时,总共历时9年,走过4个省,搬迁6次。王淦昌和广大师生沿途宣传抗日、创办小学、开恳荒地……用自己的知识为民造福,播下了抗日救国的种子,也撒下了科学文化的种子!
1945年,美军在日本投了两颗原子弹。王淦昌认为,在德、意、日法西斯被消灭之后,野心勃勃的美国会挑起新的战争,应该警惕它的核威胁……
1947年,浙大选派王淦昌赴美作一项科学研究。在美国,他与合作伙伴琼斯合写的《关于介子的衰变》一文,在世界上引起很大的轰动。
新中国成立后,王淦昌受中科院郭沫若院长之邀到北京,筹划核科学的研究计划并从事核物理方面的研究。王淦昌认为,为新中国效力的时候到了。
1950年,旅美物理学家钱学森、赵忠尧等准备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被无端扣留,周恩来等通过外交途径向美国政府提出严正交涉。
受钱三强的委托,旅法化学家杨承宗在约里奥·居里夫人的帮助下购买了一些跟原子核有关的书籍、仪器和药品等。杨承宗即将回国时,约里奥·居里先生让他带给毛泽东一句话:你们要反对核武器,就必须首先拥有核武器!
朝鲜战争暴发后,王淦昌受中央委派,跨过鸭绿江,到朝鲜战场上去执行一项特殊任务——化验美军使用的一种杀伤力很强的炮弹是否原子炮?
1955年,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会上,请钱三强和李四光分别就“原子弹的原理”与“铀矿地质学”作了报告。
1956年10月,一支由军人、民工和建筑工人组成的万人施工大军,顶风冒雪,昼夜兼程,为建设核工业基地而奔赴西部高原和大漠之中。
刘少奇的长子,分析化学专家刘允斌从苏联回国,刘少奇希望他为祖国的原子核事业多做贡献。与此同时,宋任穷召见刚从美国归来的女物理学家王承书,委托她去做她从来没有涉足过的高难度工作——铀同位素分离。为了祖国的核事业,王承书欣然答应放弃她喜爱而熟悉的研究,从头摸索做起。
1956年,王淦昌受中科院委派,到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
1957年10月,以聂荣臻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与苏联政府签署《关于生产新式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以及在中国建立综合性原子能工业的协议》。
在苏联期间,王淦昌不忘为祖国培养人才,他先后从国内选调十几名青年学者到杜布纳研究所学习和工作。为了照顾王淦昌的生活,吴月琴也从北京来到了莫斯科,经常为王淦昌做一些她喜欢吃的常熟菜肴。
1958年秋,钱三强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召见了年轻的物理学家邓稼先,说国
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准备让他进行理论攻关。邓稼先没有犹豫,决心把自己的一切都交付到这份壮丽的事业之中去。
1958年,由赵忠尧主持研制的我国第一台250万电子伏的质子静电加速器交付使用,对我国的核事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1959年,王淦昌和他领导的高能物理小组发现了“反西格马负超子”,在世界上引起巨大的轰动。正当王淦昌在苏联继续深入研究时,1960年,
他被急召回国,又一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杨承宗受中科院委派,主持二机部五所的业务工作。苏联专家撤走后,这里变成了“垃圾场”,他决心收拾这个烂摊子,从头开始。
王淦昌调入二机部九局,开始了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同时,彭桓武、郭永怀两位重量级科学家也相继来到。经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批准,又选调程开甲、陈能宽等105位科学工作者参加到原子弹的研制工作中来。
在河北怀来长城脚下的一块荒漠地带,王淦昌、郭永怀、陈能宽等人顶着狂风和黄沙,成功进行了多次爆轰试验。与此同时,彭桓武、邓稼先、周光召带领一批青年专家们正在进行着原子弹理论设计的攻关。
王淦昌、朱光亚、彭桓武等人冒着受到放射性元素影响的危险,到点火装置试验基地亲临现场指导试验。
在长春光机研究所,应用光学专家王大珩和他的研究生蒋筑英接受了原子弹爆炸光测设备的研制任务。因为时间太紧,他们找到了一条捷径。
核武器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王淦昌等一批科学工作者响国家号召,奔赴荒无人烟的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临行前,他对夫人吴月琴撒了一个谎,说是要到西安去工作一段日子。
1963年5月,刘杰、李觉、朱光亚、吴际霖、郭英会等人以苏联撕毁协议、停止援助的日期,把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代号定为“596”。
在青海雪域高原和新疆大漠地带,王淦昌等科学工作者冒着严寒和酷暑,顶着风雪与飞沙,与自然环境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1964初,兰州铀浓缩厂生产出了“铀-235”,原子弹的粮食问题解决了。
在中南海,中央专委会在周恩来的主持下召开了一次会议,决定我国第一颗原子弹采取塔爆方式。
罗布泊试验现场,工程兵战士和技术工人们建起一座120米高的铁塔。
一场风沙过后,铁塔上的技术人员紧张地给原子弹插雷管、接电源、装探头……王淦昌、李觉、张蕴钰、郭永怀、邓稼先等人坐上吊车,登上高塔,对各部位进行严格检查和验收。
万里无云,碧空如洗。120米的铁塔上,原子弹安装完毕。现场总指挥张爱萍将军向大家发出命令:“撤回指挥所!”
在地下指挥所,核试验部部长张震寰按动电钮,依次下达命令:“加电源”、“开机”、“预热”…… “起爆!”
大漠深处,突然升起一个耀眼的大火球,最后形成了一朵巨大的蘑菇云……这一天是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整个核试验基地沸腾起来,大家为成功而欢呼。王淦昌、朱光亚、彭桓武、郭永怀、邓稼先、程开甲、陈能宽等科学家们激动得热泪盈眶。
原子弹爆炸两小时之后,身着防护服的张爱萍、刘西尧、王淦昌、邓稼先等人登上直升机,飞临爆心上空去观察效应试验的设施毁坏情况。与此同时,核试验基地司令员张蕴钰也在指挥取样部队进入爆炸现场进行取样。
毛泽东与周恩来商议,准备向外播发关于我国第一次核实验的《新闻公报》和阐明我国对于核武器立场的《政府声明》。
周恩来派飞机送来了茅台酒,核试验基地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庆祝宴会。
毛泽东主持召开了一场会议,会上,阐述了研制氢弹的计划。
王淦昌、邓稼先等科学家又开始了新的战斗。
1967年6月17日,万里无云的罗布泊核试验基地上空,突然又升起一个巨大的“太阳”……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成为世界上所用时间最短,水平提高最快,试验次数最少的国家,被公认进入世界核先进国家的行列。
张伟,影视景地专家、编剧,浙江省丽水全国影视指定拍摄景地管委会主任,浙江金龙马影视景区管理集团董事长,致力于为打造国家级影视拍摄景地的经典影视剧创作。
影视景地:浙江省丽水市"丽水影视产业园区"、吉林省长春市"中国-榆树农业影视产业集聚区“、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昂昂溪中俄题材影视拍摄基地"等。
影视剧作品:电视连续剧《于府风云》(原名《俞家大院》)、建党100周年献礼影片《难忘浙西南》《信仰的味道》《我和我的母亲-黑土地》、中俄合拍电影《莫斯科国际列车经由本站》等。
编剧:孔繁征,擅长小说、散文写作,近几年转向影视剧本创作。电影剧本《冠军妈妈》发表于《中国作家》影视版2014年第12期;电影剧本《浩气长存》发表于《中国作家》影视版2015年第2期;电影剧本《气吞山河》发表于《电影文学》2016年第18期;2016年完成电影剧本《利剑出鞘》;2017年完成电影剧本《茶妹归来》;2019年完成电影剧本《幽兰流芳》;2020年完成电影剧本《紧急出动》 《从华侨到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