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世荣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第二任军长,周保中的亲密战友。他是从一名警察率部参加中国国民救国军,作战勇敢、骁勇善战,担任旅长。后毅然加入东北反日联军第五军,升任副军长,被誉为“无畏的民族英雄”。
柴世荣原名柴兆升,1894年出生于山东省莱州府胶州魏家庄(今胶州市洋河镇魏家庄)一个农民家庭,家境贫寒。1899年他5岁时随父母来到东北,落户于吉林省延吉县头道沟龙海村(今和龙市头道镇龙海村),12岁开始学打猎,逐渐练就了一手好枪法。1924年,到朝鲜当劳工修建铁路,目睹了日本侵略者对朝鲜人民和中国人民的压榨和迫害,在心底深深埋下了对侵略者的刻骨仇恨。1928年回国后,在和龙县二道沟派出所当了一名警察,后升任巡官。他没有旧警察的恶习,从不欺压良善,还常接济穷苦百姓,因而深得民心。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不愿做亡国奴的柴世荣,利用手中掌握的警察所的枪支,12月28日带领7名警官拉起了一支抗日队伍,并将全家人都领上了抗日的道路。附近的群众闻讯纷纷前来参加。几个月的时间,这支队伍就聚集了3000人。不久,他率队加入了由王德林领导的中国国民救国军,被任命为救国军第四旅旅长。他转战于汪清、敦化、宁安等地,同日军进行多次战斗,“柴旅”成为救国军中的一支劲旅。
在救国军中,柴世荣被任总参议的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周保中的文韬武略和人格魅力所折服,成为其亲密战友。1934年2月,柴世荣率部加入了周保中创建的绥宁反日同盟军。同年11月,经周保中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2月10日,反日同盟军改编为东北反日联军第五军。周保中任军长,柴世荣任副军长。
1936年2月,东北反日联军第五军改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柴世荣仍任副军长。他在牡丹江下游三道通建立了临时游击根据地,组织反日会,扩大群众基础。在四道河子建立了一些密营以及医院、服装厂和修械所等机关。受到周保中的赞许:“论打游击战,数着柴世荣”。他在战斗曾7次负伤,但仍坚决和部队一起行军打仗,从未离开部队。战士们经常说:“和老柴一起打仗不会吃亏。”
1937年1月下旬,柴世荣得到情报,驻后刁翎的日本守备队300多人将于28日乘坐200张马爬犁开往林口。他立即召开主要干部会议分析情况,大家一致认为,300多人乘坐200张爬犁,其主要目的不是运兵,而是运送军用物资;集结我方所有力量打他个措手不及,是完全有把握的。大盘道是刁翎至林口的必经之地,周围层峦叠嶂,林海茫茫,一条简易公路像长蛇一样在起伏不平、蜿蜒曲折的山间伸展,是进行伏击的绝好地方。柴世荣决定在此打一场漂亮的伏击战。
28日凌晨,柴世荣率部秘密来到大盘道,主力部队在公路两侧山坡上的灌木丛中埋伏起来,军部和青年义勇军、妇女团控制公路北段的蛤蟆塘山,防止敌军从此逃跑。天寒地冻,狂风裹着鹅毛大雪很快就把战士们掩埋起来。这是对意志力的残酷考验。
中午时分,终于由远及近传来踩雪的嘎吱嘎吱声、清脆的鞭哨声、偶尔的咳嗽声。冻得缩手缩脚的日军放松了警戒,装满物资的一张张爬犁沿着弯弯曲曲的盘道渐渐进入埋伏圈。“打!”柴世荣一声令下,埋伏多时的抗联战士火力齐发,措手不及的日军被打得人仰马倒、爬犁翻。抗联战士越战越勇,最后都端着刺刀冲下山,在狭窄的山路上把敌人分割包围,展开了白刃战。下午4点,战斗结束。共歼灭360余名日军,其中俘虏28名。我军夺得全部轻重武器和皮大衣、军毛毯、钢盔、弹药、粮食等大批军用物资。
大盘道伏击战的胜利武装了自己,沉重打击了敌人,使日伪极为震惊,大长了抗日军威,在五军抗战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大盘道伏击战全歼日军的消息,迅速在周边地区传开,日伪军胆战心惊,龟缩在营房里不敢出来。柴世荣分析了敌情,决定趁热打铁,歼灭驻前刁翎的伪军。
前刁翎(今林口县建堂乡)是抗联部队进出中东铁路道南和依东地区的要冲,有伪军二十六团第一营分驻此地的3处:营部和一连驻张家大院,二、三连驻西防所,四连驻东防所,还有日军驻有一个宪兵小队。
2月2日晚,柴世荣率部按照事先的部署,分别向敌人展开了进攻,营部和东防所很快被占领,唯有西防所的伪军在日本教官和宪兵小队长的胁迫下,据守院套,负隅顽抗。柴世荣率队赶去支持,在集中火力猛攻的同时,焚烧了伪军作为掩体的房屋。战斗到3日凌晨结束,共击毙日军教官5名,宪兵16名,伪军营长1名,连、排长5名,士兵20多名,另有几十名伪军受伤,其余440名伪军做了俘虏。
1937年3月,根据中共吉东省委的部署,柴世荣全面负责第五军的工作。这一年,第五军在柴世荣的指挥下,一方面消灭了很多敌人,缴获了许多枪支弹药、服装、马匹和其他军用物资,鼓舞了广大民众的抗日信心;另一方面也发展壮大了自己的队伍,扩大了游击区。
1937年10月,抗联第四、五、七、八、十军成立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总指挥部,周保中担任总指挥,柴世荣升任第五军军长。
1938年春,日伪集结大批军队对抗联部队进行大“讨伐”,柴世荣率一部队伍西征。7月11日拂晓,以出其不意的迅速行动顺利攻占苇河县楼山镇,毙敌一部,俘虏敌中队长以下几十人,缴获机枪2挺,步枪100余支,弹药万余发及大量军需品和粮食,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鼓舞了部队和哈东地区民众的抗日热情。
1938年12月末,由于敌人的疯狂讨伐,抗联部队处于极端艰难困苦中。在极端困苦的条件下,第一师师长关书范等人发生了动摇,暗中与日伪谈判,企图投降敌人。柴世荣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向周保中汇报,然后,根据中共吉东省委的决定,在第五军党员大会上,他做了慷慨激昂的讲话,号召全体干部和党员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要看到光明前途,一定要坚定信念,要树立为民族解放事业战斗到底的决心,决不当背叛祖国与民族的孬种。接着,处决了关书范。这样,克服了第五军内部的一次危机,粉碎了敌人企图破坏抗联第五军,进而消灭吉东地区抗联部队的阴谋。
1940年12月下旬至1941年1月上旬,柴世荣参加了第二次伯力会议。会后不久的3月份,二路军总部将抗联第五军改编为第二路军第五支队,柴世荣任支队长,季青任政委;在第二路军总指挥部未到达道南之前,柴世荣任道南游击区司令,季青任政委,统一领导和指挥第二路军各部的军事工作和政治工作。此期间,柴世荣和季青率领所部抓紧时间在苏联进行军政训练,为返回东北作准备。
1942年4月,柴世荣、季青组织有关人员开会,研究、制定返回东北的游击计划,决定人员分成三个小组活动,柴世荣小组到道北的穆棱、林口一带活动。
这年的8月1日,东北抗联教导旅在苏联正式成立。正在东北率小分队活动的柴世荣被任命为教导旅第四营营长。11月,他与季青率小分队返回教导旅训练基地。
就在柴世荣、季青回到苏联不久的1943年春季,一个人的进入苏联成了柴军长和季青等人的人生拐点,自此改变了他们以后的人生命运。
这个人叫柴兆山,与柴世荣(柴兆升)是叔伯兄弟。他原来与柴世荣同是救国军的人,在救国军当兵,1936年抗联困难时期,投降了敌人,但没有当特务干坏事,而是孤身一人在绥芬大甸子的一个“趟子房”,靠种大烟维持生活。1940年夏,季青率小分队在这一带活动时与他有了联系,后来柴、季在这一带活动时,也利用他给抗联买东西和打听日伪军情况。他能干这些事情是因为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即他还是绥芬大甸子警察署特务安振友的狗腿子。安振友原来也是救国军的,是一个团长,投敌后当了特务。柴军长与安振友也认识。通过这层关系,柴世荣、季青让柴兆山捎信警告安振友不要干坏事,否则要受到抗联的惩罚。后来,柴兆山和安振友给柴世荣、季青等抗联小分队都做过一些有利的事情。
通过“两面人物”给抗联做些事情,这本来是当时抗联活动时很正常的事情。苏联的谎报人员也是这样作的,这是当时通用的惯例。
柴兆山进入苏联时,还带去一个姓吴的人,在接受苏联防谍机构人员审查时,说是来投奔柴世荣抗联部队的。于是,苏方人员便以此诬陷柴世荣等人通敌。
1943年9月,柴世荣被苏联内务部防谍机关逮捕拘押。1944年,季青等人也被苏方拘捕。此后虽经抗联教导旅旅长周保中等多位领导与苏方多次、以多种方式进行交涉,但是在那个特殊国度的特殊年代终无结果。
曾经率部驰骋于东北抗日战场的抗联第五军军长柴世荣,屈死于异国他乡。不,是英勇地牺牲在异国他乡!
1982年7月8日柴世荣的战友韩光、王一知、朱光、王效明、季青在《人民日报》上联名撰文,回顾了他的事迹,高度评价他是“无畏的民族英雄,我党的忠诚战士”。
(作者:朱宏启,中国观网上榜人物,他在北京梅地亚中心颁奖典礼上获得的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红色记忆领军人物奖。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毛佩琦为他颁奖。文中照片由柴世荣后人柴鹏宇提供,稿件经东北抗联研究学者尚金州、于春芳、侯振清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