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市,天下粮仓
延和乡,百姓厨房
吉林省榆树市延和朝鲜族乡
黑龙江五常市民乐朝鲜族乡
隔河相望,鸡犬相闻
同是中国优质大米著名产地
夏至刚过,融融暖阳。我们驱车前往榆树市延和乡采风,因高速修路,绕行黑龙江五常市拉林河,抵达这里花了四个多小时。这条松花江支流的拉林河是黑龙江与吉林的界河,黑龙江的品牌五常大米就产自民乐乡,与五常大米品质相同、不差分毫的延和大米就在河这岸,两岸都是朝鲜族乡。
延和乡是长春地区唯一的朝鲜族乡。
一条水源充沛的拉林河,养育了两岸的百姓。当我们绕行凸凹不平的路段,到了马路敞亮平坦的延和乡,顿时有一种柳暗花明的畅快。见到乡党委书记李保会,热情干练。他带我们参观了民俗广场,偌大的广场,占地一垧,好奢侈,这在寸土寸金的城市是难得一见的。朝鲜族的干净整洁、能歌善舞在广场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到处一尘不染,环境优美,花池里的各种花卉争奇斗艳,灿烂夺目,具有浓郁民族特色雕塑《和谐之韵》矗立在广场中间,那是用白钢制作的,一对朝鲜族青年男女敲着手鼓,长袖起舞,令人心中涌出那个熟悉的韵律:“打起手鼓唱起歌,歌唱我们的新生活……”蔚蔚的蓝天,漂浮的白云,美得没法用语言描绘,真有到世外桃园之感。
一路之隔就是朝鲜族民俗博物馆,这里记述了延和乡的前世今生。这个乡源于1947年,迄今只有75年的历史。朝鲜族都是从延吉和和龙年底迁徙而来,约700余户,4000余人,取延吉县、和龙县两词之首字而得名。擅长种植水稻的朝鲜族移民到这个水源充沛之地垦荒,建立16个自然屯,成立延和村人民政府,这中间经历了集体农庄,1956年成立延和乡,1959年党和政府动员百余户朝鲜族农户援建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将16个自然屯合并为现在的8个自然屯,现有朝鲜族居民两千多人。民俗馆那复原的朝鲜族居住房间、各种用具器物,墙上大量的纪实图片,还有曾经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的两条长幅照片,都仿佛听到这里奋进的隆隆脚步声。
在拉林河的一片水系发达的湿地,这里有潺潺的河流,有长长的大坝、有摇曳的芦苇荡、有葱茏繁茂的小岛,与黑龙江五常市民乐朝鲜族乡隔河相望,看得见绿油油一片稻田。
忽然看到有人从大坝的对面淌着水走来,大家担心地喊他小心,他却闲庭信步,不慌不忙。李书记说,“当地人都熟悉这里的环境,大坝平展,水流舒缓,当雨季来临,河水涨了,波涛汹涌,就没有人敢走了,堤坝下面能有三五米深。”
正说着,看到两个钓鱼的人背着鱼篓从深深的蒿草丛中穿出来,在溪流上的高高矮矮的石块上走过,大家的目光随着他俩的身影,两人过了河,消失在林中小路。大家不住地感叹,这里真是太美了,是修心养性、居家养老的绝好地方!
李书记兴致勃勃地告诉我们,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农村城镇化发展计划,这里正在以养生养老、休闲旅游为理念,打造榆树市周边第一生态镇。这是放大优势,打造特色的决策,也就是说,以生态田园为本底,打造集休闲度假、康体养生、休闲娱乐、生态观光、生态农业为一体的特色小镇。
李书记解释道,因为延和乡的位置和资源优势都是独特的,还有独特的政策优势、人文优势和资源优势。就说这里的水稻吧,好山好水好大米,大米优质,与对岸的五常大米比起来,价格增值空间很大。五常大米之所以好,是因为这里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纬度高、光照充足、黑土层深厚、昼夜温差大,一年只长一茬水稻,水稻生长在水里,水质决定了米的品质,拉林河水滋润的大米,自然品质非凡,是世界公认的黄金水稻产区。二我们与五常大米的产地别无二致,只是没有着力打造品牌,没有上过央视舌尖上的中国,大米的价格就有很大落差。我们必须赶上去,结束延和大米无品牌的历史,科技兴农,“延和”牌大米畅销省内外,让农业的丰收,为其他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李书记还说,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很多,在市里相关产业的融合带动下,兼顾“旅、养、业”市场的共同需求,实现延和乡从传统农业到品质化、体验化的休闲度假旅游升级。“特色农业、特色旅游、特色文化、特色建筑”是我们努力的目标。特色建筑,就是建设一批朝鲜族特色的房屋,让人们走进这里就能感受民俗文化的气息。
李书记满脸自信,请他讲讲自己的故事,他矢口不谈,我们只能从他的言谈中,感受到他对这片土地的情怀。他每天奔波在乡里、村屯之间,大事要管,小事要抓,在书记的心里乡里没小事,老年协会、妇联,每个协会都有活动场所,同时,还要充分挖掘朝鲜族文化的底蕴和内涵,发挥朝鲜族能歌善舞的特点,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今年因为疫情的关系, 还没有组织民族特点的文艺表演。
潺潺的拉林河水,灌溉了延和乡500多公顷水稻,在这片土地上,经济的发展将带动全乡的整体变化,延和乡特色小镇指日可待,延和乡的明天会更美好。
( 张伟 张彬彬 宁立春 王培霖 张立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