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老兵创业英雄榜 军人
...
“第五届舌尖上的影响力·
...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东北
...
许葆安,字辛翁,现已八十八岁高龄。一九三四年一月出生于浙江绍兴山阴。于八岁时移居杭州。一九四七年十三岁时,居下城区海狮沟河下,当时与冯宗陈同学为鄰。冯家书画收藏甚丰,常在一起观赏。其中有郑板桥墨竹,其它书法花卉居多。平时一起走街串巷,看那家堂上挂有书画佳作,便注目观看良久。并跑遍城区各家书店,翻阅各种画册。
一九四八年经杭州法院院长田赢先生带引,前往溪霞嶺拜见黄宾虹大师。黄老见我们少年好学,甚为厚爱,师娘宋若婴还为我们沏茶倒水。遇恩师后,许葆安从此与传统山水画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时约每旬步行前往,得有机会亲睹黄老的展纸润墨挥毫。黄老一般两天作一幅三平尺左右的作品,第一天经营位置,画好墨稿,悬挂起来,第二天加积墨加厚,淡墨大致加六七遍,最后走一遍焦墨渴笔。有时是将素纸挂壁,观看多时,心中形成画稿然后落笔。走笔迅捷如奔川,沙沙有声。因而其作品浑润华滋。大部作品着色,以浅绛为主,再用石绿点染。黄老善以点代皱,谓”沿皱作点三千点,点到山头气韵来”。因而其作品浑厚华滋。
黄老教导我们说,用筆以骨力为重,用心掌握“平,圆,留,重,变”五法。笔法成熟,皆由平日研求金石碑文之书法而出。山水笔笔写出,不可赢弱。并亲自示範,一笔之中内含曲折。强调一笔画,一笔得法,千万笔皆如此。落纸之时,虽一小点,也运以全身之力,一波三折,贵有飞白,飞白之处,细或成沙成粒,粒如米粒沙石。黄老善用秃笔中峰,从不洗笔涤砚,臨作画前把笔按开约半寸即落笔。言程邃渴笔山水得润含春雨,干裂秋风之妙。
一次黄老笑曰,画唯笔墨为要,着色是骗外行的。
对山水中人物,贵在神态高古,即高人画中。
对于用墨,黄老有“浓墨,法墨,泼墨,渍墨,焦墨,宿墨”七法。画就后于浓墨淡墨之间运以焦墨渴笔。对用宿墨,自有独到之处。其邻居老农常为其采办蔬菜瓜果,并帮他研墨,有的是家藏旧漆烟墨塊用温水泡开,然后捣研。在画案旁顺墙角摆有一排装宿墨的小瓷罐。作画时在砚台一旁挖上一小勺,再在砚中加水加研。
当来客时,则停笔接待。一次潘天寿,诸乐山二位画家前来借黄老宋元藏品去浙江美院办展。正好我们在座。潘天寿不善意辞,而由诸乐山表达来意。事后我们问黄老潘画如何,答曰“有笔乏墨”。
画室内常有一米左右高的专用纸,有人送一般宣纸求画,黄老讲这纸只适于书写,作画的纸必需毛。
黄老常对我们讲些画法画理,和对历代众多画家的评判。要求力追宋元。黄老曾在上海观摩过运往台湾们历代经典,见闻甚广。对石涛评论不多,更注重石溪氏的画作,谓甚笔法高古,用墨精谌。
曾亲笔为许葆安题写“董巨二米为一家法,笔是气韵,墨是神采”加以勉励。
黄老对我们讲过,他在北京的时候,一次一位欧洲女士来访问,谈到美术二字,探讨什么东西最美?欧洲友人说“不齐之弧三角”最美。自然的东西皆在方圆之间,由许多不齐的弧三角合成。方圆必是人造,所以要不齐,要“齐不齐之齐”,“齐而不方”才是完美。涵而不露,才有深长的意味。也就是说作画应在似与不似之间。
黄老教导我们要勤奋治学,善于悟道,日积月累,才能不断进步,起到承前启后发扬中华民族的光辉艺术传统,希望寄托在你们青少年身上。前人学画,仅存石印本芥子园画谱在民间流传,要记名画真跡殊非易事,现有珂攞版印刷品可以借鉴,这对学习绘画已是幸事。
对于学习自然,今后必须逰历名山大川。做到沟壑在胸,方能得自然之神妙。尤其要观看夜山,内美静中参,心中烟霞生,才能画出厚重多变的作品。
许葆安在学画过程中,对浑字深有体会,山峰缠绵,雲繞霧起,树木郁葱,远视必浑然一片,无需一一交代。画面求整,求内在变化,亦术内美。
许葆安出生于万壑争流的浙江山阴,成长于风景秀丽的西子湖畔。常与冯宗陈等同学逰遍西湖钱塘的山山水水。对江南风光了然于胸。一九五四年来北京后曾遨游黄山,过鲫鱼背,登天都峰,逗留北海,观奇松怪石云烟出没,尔后沿新安江到杭州,饱览沿途景色。又乘轮游长江三峡,宜昌小三峡,鐘情巴山蜀水。泛舟漓江登阳朔古镇,得写生稿无数。近年又游太湖,目迷太湖风帆。
在京期间,常去故官博物馆观赏历代名画真跡。席地而生,臨拳仁传写,得益匪浅。后结识老画家徐北订和董谦如先生。尤其是董老对其传授北宗山水。开始董老看习作,觉得尚未入门,怕难成器。后来董老患脑血栓不能作画让其代笔。几年后作品徐北汀先生看到后连赞曰“画艺大进,画艺大进”。政协委员文强观其画作,赠诗曰“满纸烟霞墨色浓,信手拈来便成功,多载辛苦日积累,高手竟在市井中”。
许葆安的书法,小字近学邓散木,远学二王,大字近学于右任,远学張黑女碑等北魏名碑,并吸收米南宫,王鐸用笔结体,笔笔中锋。并善用飞白。帖字,碑学,榜书皆有相当成就。一九九三年有燕京出版社出版“许葆安行草书诗轴集”,由沈鹏先生题签。
许葆安曾经意拳传人王斌魁老师学习,拳理画理,理法相通,画为一笔画,功为一站成,相辅相成。
许葆安作品经北京美协推荐曾在中国美术館展出,后又在新加坡展出并获奖。
(刘建民)